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流脑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流脑制定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1年以来贵州省流脑的发病资料,并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0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在0.047~220.41/10万,死亡率0.013~25.98/10万,有6个流行高峰。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全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91.8%和71.7%。2006~2010年,全省流脑发病和死亡排前3位的地区是安顺、铜仁和遵义,其中安顺病例占发病总数的34.9%;1~3月发病268例,占发病总数的73.0%;发病主要为小于15岁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9.5%;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7.8%和28.1%,2010年散居儿童构成较2009年上升35.1%。2006~2008年幼托儿童发病构成分别为3.7%、1.4%、7.0%,2009、2010年幼托儿童无流脑发病。自2007年贵州省检测出首例C群Nm阳性病例,2007~2010年共检出4例C群Nm阳性病例。结论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但病例以15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C群流脑病例呈增多趋势,散居儿童依然是贵州省常规免疫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贵州省流脑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流脑制定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1年以来贵州省流脑的发病资料,并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0 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在0.047~220.41/10 万,死亡率0.013 ~25.98/10 万,有6 个流行高峰.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全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05 年分别下降91.8%和71.7%.2006~2010 年,全省流脑发病和死亡排前3 位的地区是安顺、铜仁和遵义,其中安顺病例占发病总数的34.9%;1~3 月发病268 例,占发病总数的73.0%;发病主要为小于15岁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9.5%;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7.8%和28.1%,2010 年散居儿童构成较2009 年上升35.1%.2006~2008 年幼托儿童发病构成分别为3.7%、1.4%、7.0%,2009、2010 年幼托儿童无流脑发病.自2007 年贵州省检测出首例C 群Nm 阳性病例,2007~2010 年共检出4 例C 群Nm 阳性病例.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但病例以15 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C 群流脑病例呈增多趋势,散居儿童依然是贵州省常规免疫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贵州省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V)推广使用和纳入免疫规划策略的成本-效果。方法 根据贵州省MPV接种、流脑发病情况,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计算贵州省不同阶段推广使用MPV和将MPV纳入免疫规划策略的成本-效果比值(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结果 1999—2015年,贵州省共接种6 285.73万剂次MPV,共减少流脑发病94 069例,减少致残13 170例,减少死亡10 710例;推广使用MPV、将MPV纳入免疫规划免疫策略总投入成本8.20亿元,26年间,接种MPV每减少1例流脑病例投入的成本为6 952元,其中,1990—2005年推广使用MPV 、2006—2015年纳入免疫规划策略每减少1例流脑病例投入的成本分别为4 915.64、614.59元。结论 接种MPV对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水平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2006—2015年将MPV纳入免疫规划策略的成本-效果明显优于1990—2005年推广使用MPV策略。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2001~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1~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监测资料及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6年全省累计报告1398例流脑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62/10万;累计死亡92人,年均死亡率为0.41/10万;年均病死率为6.58%;遵义、毕节、铜仁和安顺流脑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6.17%;病例中以学生为主(63%),其次为散居儿童(21%);10岁以下病例占51.22%;高发季节为冬春季,发病高峰是2~4月.[结论]贵州省应以实时监测、现场快速反应、适时加强信息沟通为流脑防控的主要策略,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通过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开展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和宣传动员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以降低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为流脑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河南省疫情资料汇编》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1950-2021年河南省报告的流脑病例数据和2006年后的流脑病原学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特征和菌群变迁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流脑发病和死亡病例1 140 810例和70 292例,病死率6.16%,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1.14/10万和1.30/10万;共有4个发病高峰,最高为1967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是358 643例和646.44/10万,其余3个发病高峰为1957、1977和1984年,发病率分别是52.50/10万、179.36/10万和45.38/10万;1985年后发病持续下降,2021年报告3例病例,为有病例报告以来最低水平。流脑自然流行期、疫苗使用初期、自费疫苗使用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期年均发病率分是64.71/10万、15.69/10万、1.02/10万和0.01/10万,疫苗的使用打破了8-10年一次周期性流行的规律,2008年后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间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台州市1950—201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台州地区疫情资料汇编》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疫情数据,从《台州市卫生防疫站志》收集免疫规划历史资料,对流脑疫苗推广使用不同阶段的台州市流脑发病概况和病例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7年台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62 95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7/10万;报告死亡3 041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99/10万;病死率为4.83%。68年的流行曲线提示,台州市在1959年、1965—1968年、1979年出现三次流脑大流行,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65年(325.52/10万)。流脑疫苗推广使用(1979年)前流脑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25/10万,1980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及之后的四个阶段,流脑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至28.16/10万、2.55/10万、0.09/10万和0.02/10万,且未再观察到明显流行高峰。仙居县和玉环县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8.12/10万和31.90/10万;台州市流脑发病集中在2—4月,占78.59%;病例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52.01%,成人病例比例上升;病例男女比为1.46∶1。结论 1950—2017年台州市流脑流行呈阶段性下降至低水平散发,实施免疫规划后的疫苗接种预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了解流脑流行现状,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发病数据。结果 2006-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30 1/10万,死亡28例,年死亡率为0.004 6/10万,病死率为15.30%。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11月至次年5月报告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9.0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52.46%。2006-2019年共检出明确脑膜炎奈瑟菌(Nm)分群病例11例,A群最多(81.82%)。从密切接触者分离到Nm 54株,A群最多(66.67%)。结论 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儿童流脑监测工作,做好实验室检测,提高Nm检出率,关注菌群变迁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变化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及相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收集安徽省历年流脑疫情资料.结果 1951-2007年安徽省共发生流脑病例799 3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90/10万,死亡41 337例,死亡率为1.49/10万,病死率为5.17%,流脑疫情呈现8~10年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期间出现3次大的流行疫情;2-4月份病例占83.23%,近20年1月份病例呈上升趋势.2000-2007年,<15岁病例构成从78.94%下降到17.20%.2003年后出现C群流脑疫情,全省流脑疫情呈现小幅反弹现象.结论 安徽省是流脑易发生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发病率反弹;C群菌株成为流行优势菌株,流行季节有提前趋势,发病年龄高峰上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流行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17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的流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999-2017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814例,年均发病率00575/10万,其中2004年发病率最高,2017年降到最低;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5644%;12月份到次年4月份为流脑发病高峰,占8713%,其中2月发病最多;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4092%和 2277%;2006-2017年,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有明确菌群结果的5634%。结论 江苏省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但病死率有所上升,保持较高接种覆盖率,适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流脑疫苗补充免疫,同时加强流脑菌群变迁监测,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贵州省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V)推广使用和纳入免疫规划后的成本效益。方法抽样调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住院、非住院治疗费用、陪护费用以及MPV接种投入经费,计算流脑患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流脑患病造成死亡和伤残的经济损失,以及接种MPV的成本效益比值和产生的净效益。结果贵州省MPV推广使用和纳入免疫规划后,1990-2015年全省预计减少流脑发病94 069例,减少致残13 170例,减少死亡10 710例。每例流脑病例患病后减少社会产值88.65万元。适龄儿童因接种MPV而产生的净效益为102.86亿元,成本效益比值为1∶13.54。结论接种MPV对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水平效果显著,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2年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0—2012年累计报告流脑21 236例,死亡1 593例,年均发病率16.51/10万,年均死亡率1.24/10万,病死率7.5%,1990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呈散发状态,流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以春季为主(2-4月),占80.6%。1990—2012年0-14岁占72.6%(90/124),学生占51.6%(64/124)。A群流脑疫苗接种的实施,改变了流脑周期性流行规律,其发病水平明显降低,流行高峰不复存在,城乡发病率水平基本趋于一致。结论防控流脑的发病应采取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同时应加强流脑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结果 合肥市2005~2007年流脑累计发病330例,2005年发病率为1.64/10万,至2007年上升到2.84/10万;经实验室确诊共,其中97.5%为C群,其余为未分群;冬春季发病高峰明显,每年1~4月流行期发病数均超过当年的70%;2005和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5~19岁组(8.63/10万,11.30/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岁组(11.15/10万),较2005年上升了近5.5倍;2005年城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81.8%,2007年下降到43.6%,2005年农村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18.2%,2007年上升到56.4%;共发生19起聚集性流脑疫情,8起发生在学校,其中职业学校4起.结论 流脑流行病学特征逐年变化,尤其病例年龄分布特征明显,应适时调整最佳免疫策略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阳市50多年来流脑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阳市1953-2005年流脑疫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3年来流脑共发病11637例、年均发病率为8.95/10万,死亡667例,死亡率为0.51/10万,以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最高,70年代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下降到最低水平;发病季节高峰在1~5月;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以托幼散居儿童、中小学生居多。结论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流脑疫苗的接种,提高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9-2018年贵州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流腮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流腮91021例,年均发病率为25.50/10万,发病率从2012年的40.48/10万下降到2018年的27.45/10万;3-7月和10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15岁儿童病例占90.95%;托幼儿童和学生病例占77.38%;安顺、遵义、贵阳年均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0.55/10万、33.37/10万、28.39/10万。结论贵州省2009-2018年流腮发病略呈下降趋势,以儿童发病为主。建议托幼和入学儿童增加接种第2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沂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6~2006年临沂市流脑疫情、病原学检验与血清抗体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6~1980年合计发病212985例,年均发病率为81.14/10万,死亡14121例,病死率为6.63%;1981~1986年合计发病6781例,年均发病率为10.76/10万,死亡246例,病死率为3.63%;1987~2006年合计发病609例,年发病率均在0.30/10万以下,死亡34例,病死率为5.58%。2005年检测33例流脑病人的脑脊液、血液、皮肤淤点,检出脑膜炎双球菌12株(A群9株、C群3株)。2005年检测健康人群血清417份,流脑抗体阳性率,A群为95.20%,C群为39.33%(P<0.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A群为1∶26.67,C群为1∶9.91(P<0.01)。[结论]目前临沂市流脑发病率很低,已出现C群菌株引起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贵州省风疹流病学特征,为贵州省制定风疹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2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贵州省风疹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09年贵州省风疹发病逐年上升,2010-2012年发病波动较大。2006-2012年均发病率为3.96/10万,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贵阳市年均发病率最高(15.41/10万)。5~9岁儿童风疹发病率最高(17.65/10万)。全省风疹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低,最高年份仅为32.90%。结论为防止风疹综合征的发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风疹及风疹综合征的监测工作,探讨建立适合的风疹疫苗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7.
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疫情资料.结果 1951-2006年发病率为0-2 646.17/10万,年平均发病率289.18/10万.发病以独峒、同乐等西部5个计免薄弱乡为主;发病高峰为上年12月和当年1-6月,3月份发病最高,10月份发病最少.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3.29%.暴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79.70%;未免疫病例占57.79%,有免疫史的占20.15%,免疫史不详占22.05%.结论 疫苗的使用打破了原有的流行规律,发病率下降明显,但仍需做好麻疹高发甄别预测,切实提高麻疹2剂次接种率,从而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江西省1998-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监测资料及流脑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江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使用A群流脑疫苗以来,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流脑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以来有所波动;1998-2007年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95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9 7/10万,病死率为6.89%;发病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多数病例分布在山区和边远的农村;高发季节为冬春季,发病高峰是1-4月份,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占77.98%;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带菌率逐年上升;C群血清抗体水平较低,不足以建立免疫屏障.结论 近10年来,江西省流脑呈现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分布广泛,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年龄高峰等特征.加强流脑菌群监测及疫情预测预报,切实做好A+C群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边山区人群的宣传教育,以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东阳市4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对本市46年(1951~1996)疫情资料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1951~1996年全市报告流脑病人18028例,年均发病率55.52/10万,死亡968例,病死率5.37%。46年来,我市流脑先后出现过4次周期性高峰。第一流行阶段(1951~1961年)发病率波动在0~44.02/10万,平均发病率8.62/10万,1959年为流行最高峰;第二流行阶段(1962~1973年)发病率波动在10.96~917.62/10万,平均发病率155.99/10万,1967年为流行最高峰,与第一个高峰周期相隔8年;第三流行阶段(1974~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3.21~155.04/10万,平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为控制乙脑流行提供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5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病例1 611例,发病率由2006年的0.72/10万降低到2015年的0.12/10万,发病率年均降低17.67%,年均发病率为0.49/10万;死亡31例,年均死亡率为0.009/10万,年均病死率为1.62%。男性发病率(0.57/10万)显著高于女性(0.40/10万)(P<0.05)。39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呈散发,主要分布在大足区(129例,8.00%)、丰都县(123例,7.64%)、开县(114例,7.08%)、垫江县(97例,6.02%)。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发病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1 530例,94.97%);发病年龄以1~7岁为主,占73.43%,死亡以1~3岁为主,死亡中位年龄为2岁;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62%。临床诊断病例698例(43.33%),实验室确诊病例913例(56.67%);病例以发热(89.63%),嗜睡(72.32%)等症状为主。病例中有疫苗接种史占18.37%,无疫苗接种史占26.88%,免疫史不详的占54.75%。 结论 重庆市乙脑发病逐年降低,今后应加强流行季节病例监测,在持续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免疫重点应针对发病率相对较高地区的1~5岁散居儿童,同时提高个案调查质量和实验室诊断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