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心内畸形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手术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8月至2012年1月,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一期纠治IAA合并心内畸形患婴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8天~3岁,体质量(6.61 ±3.26) kg.按Rastelli 分型,A型20例,B型3例.患儿均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其他合并畸形包括主肺动脉窗、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主动脉瓣两瓣畸形和主动脉瓣下狭窄等.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4例行64排CT检查,4例行造影检查.22例术前明确诊断,1例术中明确诊断.行主动脉直接吻合3例,补片扩大主动脉19例,人工管道经肺动脉内连接主动脉弓1例;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129.76±38.98) min,主动脉阻断(74.47±24.30)min,住ICU院平均96 h.术后2例死亡,其中1例2月龄患婴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7月龄患婴术中出血、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1例患儿生存,随访2个月~6年,超声检查示患儿术后心功能良好;5例术后6个月上、下肢平均压差>30 mm Hg(1 mm Hg =0.133 kPa).无因再狭窄再次手术患儿.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IAA采用胸骨正中一期外科治疗简化了手术过程,减少了手术死亡,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早、中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缩窄段切除加主动脉弓补片成形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49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主动脉缩窄段切除加主动脉弓补片成形术治疗,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23 d至3岁1个月,6个月34例,6个月~1岁10例,1岁5例。31例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技术;15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3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31例用自体心包行主动脉弓成行补片,14例采用自体肺动脉壁组织,4例采用异种心包。合并的心内畸形同期纠治。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死于循环衰竭,手术死亡率2.04%(1/49)。5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均经相应处理治愈。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梗阻。随访48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主动脉弓压力阶差40 mm Hg,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主动脉弓再狭窄,于术后8个月再次手术;2例主动脉弓压力阶差20 mm Hg,仍在继续随访;其余患者主动脉弓形态良好,与术后当时比较,随访期间主动脉弓降部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主动脉弓几何构型正常。术前存在左主支气管受压的患者在主动脉弓成形术后半年,左主支气管受压表现有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结论缩窄段切除术加主动脉弓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4~2001年共收治45例Co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其中一期手术组26例,分期手术组19例。23例合并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6mmHg):心内畸形以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36例,80%),一期组选择单纯正中切口21例,左外侧和正中双切口5例。分期手术组平均间隔105d行二期手术矫正心内畸形。结果 两组分别死亡2例。24例术后上下肢动脉压差消失,10例平均动脉收缩压差均小于10mmHg平均随访29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再狭窄。结论 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矫治CoA合并心内畸形,手术结果无明显差异,一期手术中选择左外侧和止中双切口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合并心内畸形伴重症肺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26例COA合并心内畸形伴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6 d至26个月,中位年龄5.5个月,经内科治疗肺炎不能缓解,其中7例(26.9%)带气管插管行急症手术治疗。双切口5例,单切口21例。远期随访资料通过门诊获得。结果院内死亡2例,平均住院时间(18.5±4.5)d,体外循环时间(93.5±36.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9.5±41.3)min。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肺部炎症感染。门诊随访6个月,患儿肺炎发病率降低,生长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COA合并心内畸形并发肺炎在感染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仍可进行手术矫治,并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6月龄内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早期治疗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20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年龄(56±45)天,体重(4.5±1.6)kg.主动脉缩窄压差30 ~56 mm Hg(1 mm Hg =0.133 kPa),其中5例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8 ~ 16 mm.均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4例(20%).术中造影发现主动脉弓缩窄最严重处直径为1.5 ~ 3.4 mm,选择最大球囊直径4~12 mm,扩张后即刻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0~ 27 mm Hg.全组体外循环40~ 87 min,主动脉阻断20 ~ 41min,无延迟关胸.术后患儿机械通气(2.2±1.4)天,住监护室(5±3)天.患儿均随访(10.0±3.6)个月,主动脉弓缩窄扩张处末见有动脉瘤发生,无气道受压.末次随访2例患儿主动脉弓残余梗阻,压差12 ~ 35 mm Hg,再次手术干预.结论 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治疗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及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05—2015-05间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心内畸形的患儿15例。患儿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后先游离出主动脉弓、头臂干、动脉导管、弓降部等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降主动脉-升主动脉端侧吻合术,恢复全身灌注后完成心内畸形的矫治。体外循环时间86~13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1~94 min。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肺炎7例。13例患儿随访2个月~3 a,无死亡及再次主动脉狭窄。结论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治疗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及心内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动脉缩窄 (coarctation ,Co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5 %~10 % ,主要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 (VSD)、房间隔缺损(ASD)、房室隔缺损 (AVSD)等。其中VSD发生率最高 ,可达5 5 % 〔1,2〕。目前对其治疗原则的争论主要在于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 ,随着手术技术、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的进步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已非常满意 ,但对一期根治或者二期纠治的选择仍存在很大争论〔3〕。1.分期手术的特点和结果传统的分期手术指在第一次手术时纠治主动脉缩窄或同时行肺动脉环缩术 ,后期再行心内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6月至1994年8月为5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先天性心内畸形病儿施行了一期手术治疗。男4例,女1例,年龄1.5~13岁,体重7.5~45kg。除主动脉缩窄外,合并的心内畸形有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及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手术采用左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矫治主动脉缩窄后,同期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本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对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施行一期手术矫治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下半身体外循环(parti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PCB)在主动脉缩窄矫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我院经左后外侧切口行缩窄主动脉段置换术5例男性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22.80±14.22)岁。术中经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分别插入动脉灌注管和静脉引流管,连接人工膜肺和滚轴泵,建立PCB。采用心脏不停跳的方法,避免深低温(鼻咽温度33℃以上),控制灌注流量在15~50 ml/(kg·min),维持上肢血压60~100 mm Hg和下肢血压50~80 mm Hg。结果 PCB平均转流时间为(77.40±17.85)min,均平稳脱离体外循环。术后平均住ICU时间(25.00±14.17)h。所有患者无截瘫、肾损害等并发症。短期随访没有主动脉再狭窄现象。结论心脏不停跳下经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插管建立PCB的技术在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矫治术中安全、可行,能避免深低温及内脏和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Yu QB  Shen XD  Li SJ  Hua ZD  Liu JP  Liu YL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28-530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8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年龄1个月~3岁(平均13.5个月),体重3.3~15.0 kg(平均7.3 kg).12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7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其他简单心内畸形,23例伴有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一期手术62例,49例正中开胸同时矫治主动脉缩窄和心内畸形,13例左侧开胸矫治主动脉缩窄,正中开胸修补心内畸形;分期手术22例.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方式包括补片成形42例,切除端端吻合30例,锁骨下动脉翻转6例,血管旁路3例,球囊扩张1例.在49例正中切口一期手术中,43例应用选择性脑灌注加下半身停循环,4例应用全身低流量灌注,2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9.5%,其中3例为术前漏诊主动脉缩窄.结论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绝大部分患儿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停循环可以有效地保护脑和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11.
心包、心脏     
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伴发的慢性房颤;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心瓣膜置换术80例;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修复主动脉缩窄(CoA)或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经胸骨正中切口行降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下缘端侧吻合术一期修复CoA或IAA合并心内畸形病儿43例,其中CoA 34例,IAA 9例(A型6例、B型3例),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42例、动脉导管未闭34例、房间隔缺损1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狭窄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肺动脉高压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者.术后并发症包括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6例,肺部炎症11例,肺不张14例,声音嘶哑1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8例失访.34例随访3个月~5年,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脏超声心动图和CT检查显示吻合口无明显再缩窄发生.结论 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下缘端侧吻合技术一期修复CoA或IAA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早、中期效果良好,能明显减少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肺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87年12月至2007年3月,16例主肺间隔缺损病儿(人),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个月~22岁,平均(8.2±7.1)岁;体重5.8~50.0 kg,平均(22.2±13.9)kg.Mori分型Ⅰ型7例,Ⅱ型7例,Ⅲ型2例.主肺间隔缺损大小10~35mm,平均(22.6±7.3)mm.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主动脉弓离断畸形(B型)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10例行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75.4±25.2)mm Hg,肺动脉平均压21~100 mm Hg,平均(60.3±24.8)m Hg.14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2例在深低温停循环完成手术.结果 主动脉阻断(70.6±48.1)min,体外循环(110.5±62.9)min.术后10例肺动脉收缩压(50.2±18.5)mm Hg,平均肺动脉压(40.0±15.2)mm Hg,术后呼吸机使用(22.6±14.5)h,滞留蕈症监护室1~70 d,总住院14~127 d.2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者围术期分别死于急性肾衰和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4例痊愈,平均随访(8.8±7.5)年,1例主肺动脉间隔小残余漏,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主肺间隔缺损者肺血管病理改变早,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婴幼儿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1例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合并心血管畸形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平均年龄11.5(2~36)个月;平均体重7.1(4~13)kg。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7例,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4例。11例患者均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及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全组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一期手术矫治。结果手术时间169~293(231±55)min,体外循环时间87~210(138±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133(86±28)min。围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9.1%,为法洛四联症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异常患者术后死于低心排血量。生存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右肺动脉均经右心室肺动脉发出,无狭窄、残余漏,畸形矫治满意。随访10例,随访率100%,平均随访13.5(3~32)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连接均通畅,9例患者的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结论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应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年龄较大肺动脉压力不可逆增高者外科治疗应谨慎;术中充分游离异常起源的肺动脉及升主动脉,并视具体情况横断主动脉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显露;自体肺动脉补片加宽修补主动脉缺损可有效避免术后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手术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4年9月我院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下一期手术矫治IAA合并心内畸形新生儿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6~26(15.9±5.8)d。A型14例,B型7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端侧吻合降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结果机械通气时间14~809(237.8±179.7)h,体外循环时间92~174(132.6±27.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118(70.9±18.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5~60(28.8±15.5)min,住院时间4~52(28.0±12.1)d。住院期间死亡3例(14.3%),分别因手术后败血症、肺动脉高压危象、心脏骤停而死亡。18例新生儿生存,随访3个月至11年,超声检查示患儿术后心功能良好。结论新生儿IAA合并心内畸形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矫治减少了手术次数,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或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24例.包括主动脉缩窄9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2例,主动脉弓中断3例.4例合并右室双出口(Traussig-Bing型).22例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2例不合并室间隔缺损病儿1例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另l例合并肺静脉狭窄.主动脉弓降部成形均在深低温低流量持续性选择性脑灌注下进行.3例主动脉弓中断及9例主动脉缩窄病儿采用端端吻合术.1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病儿中采用扩大端端吻合术8例,端侧吻合术2例,补片成形术2例.结果 死亡2例.全组病儿围术期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肾功能损害.术后反复呼吸道感染2例.除l例残存压差大于20mm Hg外,最长随访18个月,尚未发现再缩窄发生.结论 主动脉缩窄或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一经诊断即需尽早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是安全、有效的.充分切除动脉导管组织,广泛彻底游离松解胸部各血管进行无张力吻合以及选择恰当的组织一组织吻合术式是主动脉弓降部成形手术成功及减少再缩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易合并主动脉缩窄 (COA)。COA是主动脉局限性短段管腔狭窄引致主动脉血流障碍 ,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发生误诊、漏诊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甚至导致术后早期死亡。我院于 1 999~ 2 0 0 1年手术治疗 1 6 8例PDA ,其中合并COA 5例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PDA 1 6 8例 ,年龄 5月~ 7岁 ,体重 5~ 1 9kg。术前检查胸骨左缘第 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响亮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ECHO)检查证实所有病人均存在PDA ,1例合并COA ,2 6例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等其他心内畸形。麻醉方法 术前不配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通过单纯提高心肺转流流量对脑血流和预后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51例接受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68.5±7.7)岁;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其中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62.4±10.2)岁.针对A组患者适当提高转机流量,并通过术中颈动脉超声监测观察脑血流改善效果,结合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保护作用.结果 心肺转流中控制A组转流量高于B组,A组为(3.18±0.23)L·m-2·min-1,B组为(2.80±0.29)L·m-2·min-1(P=0.001).心肺转流过程中A组平均动脉压为(67.0±9.1)mm Hg(1 mm Hg=0.133kPa),高于B组的(59.0±7.1)mm Hg(P=0.009).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无明显差异(P=0.159).出院前患者神经心理学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BG时,通过适当提高心肺转流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病变侧脑血流,预防术后发生因术中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心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CPB)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影响,分析CPB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原因.方法 拟在CPB下行心内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例,年龄11~40岁,体重26~59 kg,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Ⅰ~Ⅲ级.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3组(n=6),Ⅰ组肺动脉压正常(PASP<30 mm Hg);Ⅱ组肺动脉压轻度增高(PASP 30~50 mm Hg);Ⅲ组肺动脉压中重度增高(PASP>50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CPB开始即刻、CPB停机后即刻、3、6和24 h时采集桡动脉血样4 ml,测定血浆NO和ADMA浓度.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Ⅱ组和Ⅲ组CPB停机后即刻、3和6 h时血浆ADMA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P<0.05),Ⅰ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血浆NO浓度降低,ADMA浓度升高(P<0.05).结论 CPB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