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关联,为儿童忽视防治及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用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51.8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37%.有行为问题组的儿童忽视各层面的得分均高于行为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05,2.95,2.44,3.01,2.71,P值均<0.05).情感层面忽视除与心身问题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8,0.80,0.15,0.14,0.19,P值均<0.05);教育层面忽视除与焦虑、多动指数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0.05,0.62,0.08,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行为问题比较多见.有关部门及家长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的各个镇、区的幼儿园的854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对变量进行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4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7,P0.01);儿童气质维度中情绪本质、趋避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及坚持性与CBCL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的CBCL外化性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的CBC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氛围是学龄期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氛围是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以及气质对行为的影响。方法在5所幼儿园选择4~5岁反复呼吸道感染学龄前儿童145名为研究组,同龄健康儿童24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进行儿童气质和行为测评。结果研究组气质类型中22.07%难养型高于对照组4.10%(P0.01);男童、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研究组为29.11%、39.39%与对照组10.00%、14.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难养型的行为问题检出率78.13%高于其他气质类型20.35%(P0.01),其男童间、女童间行为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RTIs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正常儿童不同,难养型比例高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也更严重;难养型气质的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3~6岁农村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唐山市农村1 166名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总忽视率为47.8%,总忽视度为(44.3±6.4)。男童的身体忽视度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2),男女童其余各层面及总的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在身体、安全和社会层面的忽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岁儿童的身体和社会忽视度较为严重,6岁儿童的安全忽视率及忽视度均较高。儿童以受单项忽视为主,发生率为24.2%,构成比为50.6%。结论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受忽视现象较为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长酒精成瘾对学龄前儿童性格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行健康体检的家长酒精成瘾学龄前儿童(研究组)与家长无酒精成瘾的学龄前儿童(对照组)各100例,采取3~7岁儿童性格气质问卷(3~7岁儿童适用,家长用)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周岁儿童适用,家长用)调查儿童的性格行为发育状况,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儿童启动缓慢型、中间偏难养型、难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4.00%、22.00、24.00%高于对照组儿童的5.00%、6.00%、4.00%,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3.00%、17.00%低于对照组儿童的42.00%、43.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中可能有行为问题者20例,检出率为20.00%,研究组儿童中可能有行为问题者62例,检出率为6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肥胖、性问题、分裂样、攻击,研究组儿童以上行为问题因子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长酒精成瘾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出现性格行为发育异常,难养型和中间难养型明显增多,行为问题因子以肥胖及性问题等为主,需引起重视及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学龄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联性,为儿童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以塔什库尔干县188名世居3 240 m高原(Hi组)、喀什地区175名世居1 290 m亚高原(SubHi组)及吐鲁番高昌区191名世居450 m平原(Pla组)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粗大动作发展评估及体力活动测试。  结果  随年龄上升,各测试组学龄前儿童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粗大动作得分均呈上升趋势;SubHi组男童5岁阶段均高于Hi组,Pla组5岁阶段上述指标均高于Hi组(P值均 < 0.05);SubHi组、Pla组女童4岁阶段MPA水平高于Hi组,SubHi组5岁阶段MVPA高于Hi组;SubHi组、Pla组在男童5岁阶段均高于Hi组,4岁阶段Pla组高于SubHi组(P值均 < 0.05),女童各海拔组间粗大动作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i组及SubHi组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与操作动作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44),Pla组LPA与位移动作得分呈正相关(r=0.69);MPA与Hi组位移动作得分(r=0.53)、SubHi组位移动作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r值分别为0.45,0.59)、Pla组粗大动作各项得分(r值分别为0.69,0.52,0.73)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除平原组位移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外,VPA与各组粗大动作各项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不同海拔地区3~6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与体力活动存在一定关联,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可以作为提高3~6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应用气质困难指数筛查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为制定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适宜工具。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Carey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分别对600名3~6岁幼儿园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气质特征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的检出率为37.4%,其中男童检出率为40.5%,女童为33.1%。焦虑/抑郁、退缩、注意力、社会化问题、攻击行为因子得分,男童均显著高于女童(P均<0.05)。气质困难指数与儿童行为总分及各行为因子得分均有显著相关(P≤0.001)。 将Achenbach CBCL作为金标准,气质困难指数(3分为临界值)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的灵敏度为9.9 %,特异度为97.2%。 结论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儿童的气质困难指数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将其作为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有较高特异度,与经典CBCL方法比较,方法简便易行易于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13.
3~12岁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93-1094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秦皇岛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939名3~12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睡眠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的939例儿童中,睡眠问题检出率28.65%;睡眠问题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1);男童睡眠问题组9个行为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童无睡眠问题组;女童睡眠问题组除交往不良和分裂样因子外,其余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童无睡眠问题组(P0.01)。结论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相关,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4.
3~4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兴市城区3~4岁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铅中毒对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对城区15所幼儿园2300名3~4岁新入园儿童进行血铅检测,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城区3~4岁儿童铅中毒率为27.78%;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7%;铅中毒组CBCL总分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5.04%,血铅正常组为10.96%,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9.63%,正常组为11.41%(P<0.05);女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39%,正常组为10.51%(P>0.05);女童铅中毒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男童铅中毒组违纪因子和多动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比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保健和心理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立意抽样,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石家庄城区的31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睡眠问题检出率为72.3%,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2.3%。SD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母亲学历、睡眠环境、共睡情况、养育风格及养育观念分歧等因素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HQ与SDQ的维度多存在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CSHQ的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得分对SDQ总分有显著性影响(P值均0.01),共同解释16%的变异(ΔR2=0.16)。结论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睡眠因素、人口学变量及家庭养育因素有关,其中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对行为问题的改善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认知行为发育的相关性,为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深圳市福田区1 072例3~7岁儿童,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情况。比较3组学龄前儿童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行为因子得分。结果 1 072例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为(27.95±7.67) ng/ml,其中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14.83%、51.40%、33.77%。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0.22±7.70) ng/ml、(26.61±6.96) ng/ml、(25.49±7.12) ng/ml、(24.36±6.4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5.96%(19例)、11.76%(14例)、13.45%(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4~5岁男童攻击因子得分、4~5岁女童肥胖因子得分、6岁女童体诉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行为发育有不良影响,应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生情况、学龄前儿童忽视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儿童忽视与学龄前儿童ADHD发生的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方法 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604名3~6岁儿童进行ADHD的患病情况调查;应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上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无锡市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5.0% (30/604);无锡市3~6岁儿童的总忽视率为27.5% (166/604),忽视总分值为151.4,总忽视度为41.6(151.4/364×100);学龄前ADHD儿童受忽视率、忽视度显著高于正常儿童(x2=10.584,P<0.01;t=2.634,P<0.05);两组儿童在身体、情感、教育、医疗层面的忽视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309、2.373、2.142、3.202,均P<0.05);情感、教育、医疗层面的忽视为学龄前儿童ADHD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DHD儿童的忽视状况较正常儿童更为严重,情感、教育、医疗层面的忽视在学龄前儿童ADHD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及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提高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378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长处、困难问卷(SDQ)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5%。在养育观念分歧方面,家庭父母观念一致的家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低,存在分歧的家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严重,不同类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其他人口学类别方面,即性别、是否独生、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班级、共睡情况、睡眠环境、养育风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0.22、-0.03、1.21、0.01、0.43、0.65、0.82、0.72,均P0.05)。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SDQ总分为14.69±3.54,CSHQ总分为47.31±6.44。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0±0.54)h,午休时间为(1.0±0.39)h。Pearson分析显示,夜间睡眠时长与品行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13,P0.05)。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得分与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得分存在普遍的相关性(r=-0.29~0.32,P0.05或P0.01)。结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人口学变量、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因素和睡眠因素等存在关系,睡眠觉醒和睡眠持续长短对哈萨克族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铜陵市11所幼儿园2 40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 184份。SDQ困难总分和5个因子异常检出分别是252人(11.5%)、1 052人(48.2%);男童的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女童(P<0.05);各年龄组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父亲吸烟半包以上、性别是男童、胎儿窘迫、非核心家庭。母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儿童年龄越小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结论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