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光武  嵇鸣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16(2):103-105,115
目的探讨老年性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老年性胃间质瘤47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9例,恶性27例;腔内型5例,腔外型30例,腔内外型12例。良性、交界肿瘤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肿瘤直径常小于5cm,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以上的较均匀强化;恶性病变CT平扫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其内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结合手术病理,CT对病变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1%。结论螺旋CT能很好反映老年性胃间质瘤的生长方式及病理基础,存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转移及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CT表现并探讨对肿瘤恶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评估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胃的GIST患者64例的CT检查影像表现,依照以下CT参数进行了分析: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静脉对比增强方式、增强强度、邻近器官的侵犯、溃疡、瘘管、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的存在,并根据GIST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级评估与CT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病变位置多位于胃体(P=0.024);较多表现为外生性生长46%;多表现为中度增强(P=0.000),较少出现邻近器官的侵犯、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均P0.01);肿瘤大小与生长方式、增强方式均无统计学关联(P0.05);各侵袭危险性GIST分组在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强化强度、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周围侵犯、转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具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肿瘤的CT表现与生物学评价具有相关性,掌握其特征对于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多层螺旋CT检查示肿瘤位于食管1例、胃10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肿块最大径3~ 15 cm;8例为腔外生长,4例为腔内生长,3例混合性生长;大多数密度不均匀,少数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病理检查光镜下见肿瘤为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阳性13例(86.7%),CD34阳性10例(66.7%),Vimentin阳性14例(93.3%),SMA阳性7例(46.7%).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的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与胃镜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均进行CT和胃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检查准确25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89.3%;胃镜检查准确23例,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82.1%,CT诊断准确率与胃镜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胃镜检查胃间质瘤的准确率均较高,但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心理接受度不高;CT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可清楚显示胃间质瘤的具体部位、形态及密度,无创,可大幅度提升患者诊疗依从性,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瘤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对28例肝脏转移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肝脏转移瘤中,原发灶来源于消化道肿瘤的较多。瘤灶多发者22例(78.6%),以右叶及全肝弥散分布多见,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大部分边界清楚,大小差异较大,直径在(1~3)cm之间居多。低密度病灶21例(75%);单纯低密度者5例,中心见更低密度者4例,出现“瞳孔”征1例,“牛眼”征4例,“圈饼”征2例,“囊样坏死”征2例,“壁结节”征2例,“液-液面”征1例。高密度病灶6例(21.4%);瘤内出血2例,瘤内钙化2例,在脂肪肝基础上呈相对高密度2例。等密度1例(3.6%)。强化方式呈多样性,边缘性强化具有特征性。常伴随其它病变。肝脏转移瘤CT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只要我们结合临床,分析其病理特点,大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表现、生物学危险程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为术后病例,术前完善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间质瘤诊断,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31例(100%)、CD34^+ 28例(90.3%).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有无破裂确定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19.4%),低度侵袭危险性11例(35.5%),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4例(13%).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的标志物的发现和基因突变检测的逐步开展,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已不再是临床工作的难点,但是其生物学行为仍然难以预料,判断时需综合考虑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和临床情况.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肿瘤分级分期方案主要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侵袭危险度分级方案(2008年修订版)和国际抗癌联盟的TNM肿瘤分期方案(201...  相似文献   

10.
李仁战  洪杰  金际宋 《胃肠病学》2010,15(2):106-108
背景:胃间质瘤(GST)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为提高GST的术前诊断水平,有必要对其CT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明确CT对GST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于2002年1月~2008年6月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确诊的GST患者纳入研究,对其CT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GST均为单发,直径1.3~12.5 cm,5 cm者13例,≥5 cm者11例。4例肿瘤位于胃腔内,14例完全位于胃腔外,6例骑跨胃腔内外。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16例(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气体影)。CT诊断恶性9例,可疑恶性倾向6例,良性9例;病理诊断恶性10例,交界性5例,良性9例。仅1例患者CT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结论:G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GST的术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为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大多数GIST病理免疫染色KIT(C-kit原癌蛋白)阳性。产生编码第三型受体型酪胺酸激酶的突变基因,包括c-kit或PDGFRA。多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上无症状,好发于老年。本文报道一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特征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侵袭危险性的胃间质瘤的内镜超声特征,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胃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Fletcher推荐的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进行分组,将其内镜超声特点进行归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最大径平均为6.7cm。侵袭危险性高的组其回声不均、肿瘤巨大、外形不规则、溃疡形成特点常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内镜超声表现中大小、形态、回声、有无溃疡4个特征对胃间质瘤进行治疗前综合评价,有利于指导胃间质瘤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117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胃黄色瘤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的黄白色斑块,是少见的胃良性反应性增生性病变,既往称为胃脂质小岛、网状内皮细胞瘤等[1].近年,有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胃癌相关,并认为胃黄色瘤是一种癌前病变[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胃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其对GST恶性潜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CT表现,并将其与术后病理学恶性潜能对照分析。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17例,高度恶性潜能21例。CT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GST通常直径≤5 cm,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高度恶性潜能GST多为直径5 cm、肿瘤密度不均匀,伴有坏死或液化,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出现转移的2例均为高度恶性潜能。结论 CT显示肿瘤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是否转移等对于判断GST恶性潜能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5例GIST患者病案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随访登记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 11例(6.67%),2~5 cm 55例(33.33%),5.1~10.0 cm 53例(32.12%),10 cm 46例(27.87%)。核分裂像/50 HPF:≤5个138例(83.64%),6~10个15例(9.09%),10个12例(7.27%)。CD117阳性155例(93.94%),CD34阳性132例(80.00%),SMA阳性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 cm 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其中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意外(自杀、车祸),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5%、72.02%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51)月。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免疫组化可作为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口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9.
20.
王官峰 《山东医药》2012,52(38):5-7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其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病理分级预测数学模型.方法 94例肾透明癌的患者,均行泌尿系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记录肿瘤大小、形态、有无假包膜、有无出血坏死,并分析其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采用 Fisher's法建立判别函数.结果 CT值均值、CT值标准差、CT值最大值、CT值中位数、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最小直径、肿瘤形状、有无包膜、有无血尿症状、有无腰痛症状与病理分级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主要相关因素为肿瘤的最小直径、是否存在假包膜、CT值标准差.采用Fisher's法建立判别函数:y=0.172肿瘤最小直径+1.093包膜+0.015CT值均值+0.088CT值标准差+0.184规则- 2.929,判别标准y=0.30.本例样本判对率为77.7%,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79.1%.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的CT值、CT表现与其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其病理分级主要相关因素为肿瘤的最小直径、是否存在假包膜、CT值标准差.依据判别函数进行计算,若结果小于0.30,则肿瘤趋向高分化;若结果大于0.30,则肿瘤趋向低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