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媒体多任务、冲动性与睡眠质量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媒体使用问卷(MU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与冲动量表(BIS-11)对辽宁某高校1 2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媒体多任务MMI均值为(3.59±1.90),总时间均值为(85.04±70.90);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14.2%;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冲动性和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媒体多任务和学业成绩与注意冲动、运动冲动、冲动总分、睡眠质量均相关;冲动性影响媒体多任务,睡眠质量在冲动性和学业成绩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培养良好自控力,可降低媒体多任务活动,同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2.
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进食行为问卷,对从黑龙江省2所大学方便抽取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进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5.48,6.70,6.14,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7,0.42,0.89,P值均>0.05).无聊倾向与冲动性、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限制性进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冲动性与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间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4.89%,47.2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冲动性、内隐与外显文化取向与饮酒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和冲动性、文化取向量表,对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规律饮酒者、非饮酒者与偶尔饮酒者的内隐文化取向得分分别为(-65.46±155.00)、(186.86±337.04)、(150.32±225.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P0.05);规律饮酒者、非饮酒者与偶尔饮酒者的冲动性得分分别为(72.75±5.63)、(63.89±6.56)、(66.75±7.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P0.05);内隐文化取向与饮酒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29,P0.05),冲动性与饮酒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33,P0.05),运动冲动性与内隐文化取向效应值可以预测饮酒行为。结论大学生冲动性对饮酒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内隐文化取向对饮酒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DHD儿童冲动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不良情绪与冲动症状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7月就诊的187名(8~12岁)ADHD儿童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年龄相当的126名为儿童对照组。2组儿童分别完成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结果冲动组、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冲动组在除社交恐怖以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总分、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在学校恐怖和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P值均0.05);ADHD非冲动组的躯体/惊恐和分离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3个因子及总分与除社交恐怖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ADHD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情绪越强烈,冲动行为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BI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分层整群从郑州市、平顶山市4所高校抽取1 49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6%,男生(9.2%)高于女生(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4,P<0.01).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47,P值均<0.01).冲动性人格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β直接=0.21,β间接=0.2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其冲动性人格影响自杀意念.对于冲动性较高的大学生可以从认知、行为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了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湖北省某高校学习心理健康必修课的408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216名作为体验组接受体验式教学方法,理论组192人接受传统讲授教学;同时设置未上心理健康课程的120人为对照组,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进行调查.结果 在开始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之前,体验组、理论组、对照组三组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各指标得分前后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理论组在SAQ总分和自我接纳维度上后测得分(分别为42.26±5.65,23.03±3.65)均显著高于前测(分别为36.38±4.21,17.66±3.97)(P值均<0.05);体验组在所有测量指标上后测得分均显著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6.781,15.389,16.850,4.864,P值均<0.05).结论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对于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冲动性、自我控制和戒断期药物成瘾者复吸倾向的关系。方法使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BIS-11中文版问卷、自我控制量表和复吸倾向问卷对233名戒断期药物成瘾者进行调查。结果 (1)无工作的成瘾者比有工作的成瘾者认知冲动性(t=0.22,v=218,P0.05)和无计划冲动性(t=0.28,v=218,P0.001)更高,抵御诱惑方面更控制不足(t=-2.27,v=218,P0.05);冰毒吸食者比海洛因吸食者行动冲动性更高(t=-3.77,v=202,P0.01),冲动控制(t=-2.68,v=202,P0.01)、专注工作(t=-2.58,v=202,P0.01)、节制娱乐方面更控制不足(t=-2.11,v=202,P0.05);(2)复吸倾向与自我控制(r=0.23,P0. 05)、冲动性总分(r=0.16,P0.05)均呈正相关;(3)自我控制在冲动性和复吸倾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戒断期药物成瘾者的冲动性和自我控制在工作状况以及主要吸食毒品情况上有差异,冲动性、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之间相互影响,冲动性对复吸倾向的影响完全依赖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2所高校新生10 924名,采用自杀意念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并对其中3 057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进行分析.结果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75%,非经济困难生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绝望、乐观和睡眠3个因子及总分均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P值均<0.01),UPI,SDS,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经济困难生(P值均<0.01);女生的绝望、睡眠以及自杀意念总分高于男生(P值均<0.05);UPI,SDS以及消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自杀意念回归效应显著(P值均<0.05).结论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高于非经济困难生.应从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人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灾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和抑郁、焦虑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心理控制源量表(I-E),对灾区高校整群抽取的2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抑郁、焦虑得分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灾区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就领悟社会支持而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朋友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均呈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控制源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8.96%和41.18%。结论对灾区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领悟社会支持进行干预是减少和预防大学生抑郁、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青少年游戏障碍(G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医院心理科、少儿精神科及住院部收治的青少年G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两组再分别分为A、B两个小组,每小组30例。对照A组采用常规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照B组在对照A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试验A组在对照B组基础上增加经典rTMS方案治疗,试验B组则在对照B组基础上增加新r TMS方案治疗,比较4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治疗后,4组YDQ、CIA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B组<试验A组<对照B组<对照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BIS-11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但仅试验A组、试验B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A组、试验B组治疗后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后,4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B组<试验A组<对照B组<对照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新rTMS方案治疗对青少年GD患者的疗效更佳,可有效降低网络成瘾,改善认知能力,缓解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全球小年龄研究(GEAS)上海研究点纵向调查数据分析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影响,为青少年性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512名学生,从2017—2020年进行3轮纵向数据收集。基线和随访的色情片观看情况及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由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填。冲动性特质测量仅在2018年随访时通过Barratt冲动性量表纸质问卷获取。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面板数据描述和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次调查中,32.7%的青少年(494名)有过看色情片的经历。男生的运动性冲动得分高于女生(16.33±3.25,15.66±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 < 0.01),无计划性冲动得分低于女生(22.83±5.21,23.65±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 < 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冲动性总得分与色情片观看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001,P < 0.01);冲动性各亚组分析中,高运动性冲动及高注意性冲动显著影响色情片观看(P值均 < 0.01);女生、父母较多了解及学校有人关心的青少年较少观看色情片,而使用网络时间>3 h/d的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频率更高(P值均 < 0.01)。  结论  青少年观看色情片与冲动性特质具有稳定的关联。应针对这一年龄青少年进行合理疏导,使之具有在良莠不齐的媒体世界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探讨阅读式疗法对山西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15级1 988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对736名大学生实施3个月的阅读式疗法干预,其余的1 252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阅读式疗法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维度得分,除躯体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36,P>0.05),其余11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各维度得分,除依赖(t=1.27,P>0.05)和冲动(t=-0.61,P>0.05)2项外,其余10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结论 阅读式疗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效果.但在依赖和冲动方面效果欠佳,可能与干预时间短、硬件条件不足、干预过程尚不完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牛露颖  黄海  郭兰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259-1261
探索主观幸福感与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湖北省某高校2 39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Ⅱ)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手机依赖水平大学生的冲动性、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手机依赖者的冲动性得分高于低手机依赖者,主观幸福感得分低于低手机依赖者(F值分别为252.35,282.06,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个体冲动性呈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冲动性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0.48,-0.62,P值均<0.01).在以手机依赖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冲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23,t=2.34,P<0.05),且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亦有统计学意义(△R2=0.28,P<0.05).结论 主观幸福感和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有交互作用,主观幸福感在冲动性和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自信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价水平提供借鉴.方法 将海报招募的天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共70名,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35名).干预组接受为期7d的内观认知疗法治疗,在此期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治疗.在干预前后均对两组进行个人评价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 共获得有效数据干预组33份,对照组34份.干预后,干预组个人评价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增加,其中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关系、同人交谈、总体自信水平、心境状态以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91,-3.656,-5.231,-4.761,-4.270,-5.665,-8.186,P值均<0.01);焦虑、抑郁量表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43,4.277,P值均<0.01);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因子得分相比干预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04,-3.881,-6.047,-4.565,P值均<0.05).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组间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相比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观认知疗法对于大学生的自信水平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并且对大学生焦虑抑郁状态和社会支持度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等强度体能锻炼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心理资本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天津职业大学大三学生280名,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140名).干预组接受规律的中等强度体能锻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比较2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自卑感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心理资本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干预前自卑感、身体自尊、心理资本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心理自卑感的社交信心、自敬、学习能力、体能、外表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身体自尊的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维度评分及总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规律的中等强度体能锻炼能够有效减轻大学生的自卑感,促进身体自尊与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于格  谢一心  周静  王卫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9-1681,1684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性,为制定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采用人际关系量表和一般心理健康量表开展匿名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总分为(7.14±7.85)分,在家庭结构和年级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为(4.61±3.67)分,在性别、年级和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及其焦虑、忧郁维度呈正相关(P0.05);人际关系的交际与交友、交谈维度与心理健康的自我否定维度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状况16.7%~49.8%的变异。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学校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并引导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促进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