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四联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04例,分为A组和B组,各52例,A组患者采用果胶铋、甲硝唑加克拉霉素三联疗法,B组患者在这三联基础上再加雷贝拉唑进行四联疗法,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A组的80.77%,B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果胶铋、甲硝唑、克拉霉素加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可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王文文  吴春媛  赵蜀崖 《海南医学》2013,24(16):2344-234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251A/T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共276例作为实验组,阴性患者301例作为对照组。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多态性,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A、AT、TT三种基因型的检出例(率)在实验组中为45例(16.3%)、152例(55.1%)、79例(28.6%),对照组中为107例(35.5%)、146例(48.5%)、48例(15.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T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3.8%/56.2%和59.8%/40.2%,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8基因-251A/T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性具有密切关联,等位基因T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对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和80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及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血脂情况和FIB水平,观察组的Apo A、Apo B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可影响患者的脂质代谢,很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幽门螺旋杆菌 (H.pylori) 对不同种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研究.方法 选取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接诊出现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临床给药不同分为A、B、C 3组, A组80例患者给予 (埃索美拉唑+甲硝唑+左氧氟沙星) 治疗, B组80例患者给予 (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治疗, C组80例患者给予 (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治疗, 3组患者治疗10 d后通过胃镜从患者胃窦取2块胃粘膜组织, 进行幽门螺旋杆菌培养及E-test测试, 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个体对不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甲硝唑耐药率为51.25% (54/80) , 明显高于B组、C组, 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0%, 明显高于B组与A组,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 明显低于B组、A组, 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中, 甲硝唑耐药性较高, 阿莫西林耐药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王能民 《四川医学》2013,34(3):401-402
目的探讨两种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收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8%,94.4%;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分别为50.0%,82.2%;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61.1%,88.9%;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对比组予以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6%明显要高于对比组77.8%,数据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缓解率82.2%好于对比组77.8%,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确切,有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该方法可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秀波  黄英 《海南医学》2016,(13):2235-223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随机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根除HP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生活质量评分为(578.5±92.6)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7±84.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23/25),高于对照组的76.0%(19/2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可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的初诊患者(A组)80例、确诊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治1个月后复查的患者(B组)60例和同期无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C组)40例作为观察对象。三组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A组、B组、C组三组HPS阳性率及14C-UB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两两组间比较,HPS阳性率及14C-UB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UBT阳性患者中,A组(56例)、B组(31例)、C组(4例)HPS阳性率分别为85.71%(48例)、90.32%(28例)、100.00%(4例),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与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及69例非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应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试剂检测所有血清中抗幽门螺旋杆菌,记录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乙肝后肝癌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肝后肝癌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临床治疗中,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有效根除是提升相关性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促进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收集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内科2014年8月到2016年9月10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B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适当锻炼例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饮食合理、规律作息、遵医嘱服药、控制烟酒例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科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周东 《中外医疗》2012,31(28):95-96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该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三联疗法组)60例和观察组(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组)60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效果和临床治疗胃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胃方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证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因消化不良而就诊的脾虚湿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标准三联疗法组、标准三联疗法+胶体果胶秘组、标准三联疗法+生胃方组,疗程均为2周,服药2周后停药4周,通过14C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率,观察患者入组前及入组后消化不良症候群评分,分析减分率及总有效率。结果:三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其中生胃组症状积分下降较秘剂组明显,较三联组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联组根除率63.16%,铋剂组根除率78.37%,生胃组根除率86.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三联疗法组总有效率73.68%,铋剂组总有效率86.48%,生胃组总有效率94.73%,生胃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铋剂组及三联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化不良症状改善与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胃方用于脾虚湿热证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宜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及其亚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54例IBS患者、55例对照组,60例十二指肠溃疡,通过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肠易激综合征及各亚型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大于IB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各亚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IBS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IBS亚型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等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5例、乙肝后肝癌69例、非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5例、同期正常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 G)、HBV DNA差异。结果:Hp-Ig G阳性率最高的是乙肝后肝硬化(80.9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水平为<103copies/mL组的Hp-Ig G阳性率显著低于HBV DNA水平≥103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TBIL、ALT水平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相关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和非乙肝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合并感染可能会加重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内科收治的9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为原则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前者实施奥美拉唑三联治疗方式,后者实施雷贝拉唑三联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及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多出14.89%,实验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雷贝拉唑三联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更加,可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生菌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15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A组:标准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0.5 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枸橼酸铋钾(0.2 g,2次/d)疗程14 d;B组标准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疗程14 d;C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14 d结束后服用益生菌2周,疗程28 d。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Hp根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C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但B组、C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的Hp根除率92.0%、96.0%均显著高于A组84.0%(P0.05),但B组、C组患者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20.0%均显著低于A组34.0%(P0.05),但B组、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较单独含铋剂四联疗法显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HP根除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患有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与出血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2009年9月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同时合并有出血的症状(定义为A组),另外40例患者不伴有出血症状(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进行病理检测,检查其阴阳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阴性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所有阴性患者,在检测结束30d后再次进行复查没有阳性病例报告。结论:幽门螺杆菌阴性溃疡同时并发出血的比例在消化性溃疡出血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并发出血更容易,今后应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杨爱忠 《求医问药》2014,(18):52-5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诊断炎性病变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炎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发生炎性病变的性质将其分为A组(急性炎症组)及B组(慢性炎症组),并选取25例非炎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进行CRP值、红细胞沉淀率(ESR)、白细胞(WBC)指标及中性粒细胞指标的检测。结果 :A组患者的CRP值明显高于B组患者,B组患者的CR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ESR、WBC、中性粒血细胞的指标高于B组及对照组患者。B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ESR、WBC及中性粒细胞的指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患者进行CRP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进行其他三项检测的敏感度,其进行上述4项检测的特异性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在诊断炎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准确评估患者发生炎性病变的性质及变化动态,而且具有检测方便、敏感度高等特点,是诊断炎性病变十分重要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5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依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分为3组,即A组154例为正常血糖患者,B组149例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C组147例为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对其冠脉病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F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 A1C)及体重指数(BMI),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B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左主干狭窄及发生慢性闭塞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弥漫性病变及小血管病变发生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