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6例急诊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396例标本中62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7%,在62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9份,占总误差的30.6%,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2例,占总误差的51.6%,标本溶血者11例,占总误差的17.8%。结论 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 ,从标本采集到测定 ,往往忽视血标本的放置时间 ,检测时间长短不定 ,致使血细胞分析结果有很大的悬殊。因此 ,我们用同一标本 ,不同时间进行测定 ,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发现有很大的差异。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和试剂 CoulterJT -IR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1 .2 仪器操作 按仪器操作要求。1 .3 标本 耳垂采取 ,抗凝剂用EDTA K2 。1 .4 方法 门诊病人 1 0 0例 ,平均 3.5岁 ,每例病人采集标本两份 ,一份在设定时间测定 (测定组 ) ,另一份在 1h测定 (对照组)。测定组分成 5个时间 :分别为标…  相似文献   

3.
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病人1835例,进行凝血四项的测定;对其中89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h后再测定作配对分析。结果在1835例标本中有329例有误差,误差率17.9%。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42例,占73.6%;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导致血液凝固者42例,占12.7%;标本抽取溶血者40例,占12.1%;误抽人肝素管者5例,占1.6%。标本放置2b后结果与即刻测定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质量与检验结果相关性.方法选取489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标本采血时间、采血部位、送检时间、容量对标本质量的影响.结果 12份(2.45%)血液标本因采血部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异侧和同侧钠、钾、尿酸、尿素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份(3.48%)标本因送检时间导致结果误差,不同送检时间钾、葡萄糖、CK、LDH、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份(1.84%)血液标本因溶血导致钠、钾、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和溶血标本与检验结果有关.结论 正确部位采集血液,控制采血时间、送血时间和溶血标本容量,可有效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减少检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黄德元  汪虹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20-382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病人3624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进行测定;对其中54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h、4h后再测定作配对分析。结果:在3624例标本中有482例有误差,误差率13.3%。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463例,占96%;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6例,占3.3%;混有肝素者3例,占0.6%。标本放置2h、4h后结果与即刻测定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病人的诊断过程中,可靠的检测结果就是临床诊疗的准绳.而实际工作中,不合理的标本采集、送检往往是导致检测结果质量误差和报告时间延长重要的一环.由于大多数血球计数仪要求采用静脉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min后测定,因此有必要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1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用两种不同方法采血送检做血常规,其检测结果、标本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0例血常规用两种方法采血送检,血细胞检测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末梢采血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7%,手指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0%.结论为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建议在血细胞检测时皆应使用静脉抗凝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用常规检测方法,对工作中的不合格标本,有误差反馈的生化检测结果,重新采取标本检测或对标本复测,查找引起误差的原因。结果:标本采集不当6例,标本溶血16例,采血前病人准备不当者3例,采血试管使用不当者2例,血清标本在样品杯中凝集者3例,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1例。结论:临床生化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共同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王洋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5):272-272
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因素较多 ,肿瘤病人由于长期放疗、化疗 ,血细胞的微量变化与病人的治疗密切相关。每天从病房采集的标本 ,有时不得不放置一段时间才测定 ,这样对其结果将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F 80 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的稀释泵和样品杯(日本 ) ,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来我院参加妇女病普查的2400名妇女其阴道分泌物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混合感染,以及罹患阴道病的情况.方法 由妇产科专业医生无菌采集受检妇女阴道后穹窿分泌物两份送检验科检查,一份加生理盐水直接涂片,低倍镜观察清洁度;高倍镜观察霉菌,滴虫.另一份作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BV三项)检测,查有无细菌性阴道病.结果 在2 40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清洁度Ⅰ°的有136例,清洁度Ⅱ°的有800例,清洁度Ⅲ°的有1 257例,清洁度Ⅳ°的有207例.其中共检出细菌性阴道病374例,占总标本数的15.6%;霉菌性阴道病199例,占总标本数的8.3%;滴虫性阴道病77例,占总标本数的3.2%;细菌性阴道病合并霉菌或滴虫感染者(混合型阴道病)108例,占总标本数的4.5%.结论 清洁度Ⅱ~Ⅲ°的标本所占的比例较高,且随年龄的不同,细菌、霉菌、滴虫以及混合感染的分布趋势也有所不同,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妇女的生殖健康.所以,每年对已婚妇女进行妇女病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观察与探讨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接受尿常规检查者4000例作为观察对象,研究4000份尿液标本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4000份尿液标本中,出现误差81例,标本误差率2.03%。对81份误差标本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其中54份(66.67%)尿液标本因检验过程导致误差、19份(23.46%)因标本采集过程中出现误差、7份(8.64%)尿液标本因标本运送差错、1份(1.23%)尿液标本因申请单出现差错所致。结论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因素较复杂,包括:标本检验、标本运送、标本采集、检验申请资料填写等;对此,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检验流程的规范化,避免对尿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进而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广泛开展,而急诊检验的质量却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急诊生化检验产生误差的环节较多。从标本采集——分离血清(浆)——实验操作——发出报告,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按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得因病人急需而简化操作规程,确保急诊生化的检验质量。1.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实验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差,这种误差将会给诊断和治疗提供错误的依据。输液后立即由静脉抽血或输液过程中由输液器内抽血,血液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新生儿足跟血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诊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方法:按采血要求采集出生72h后新生儿足跟血标本,采用滤纸片(全血)TSH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结果:温州市6家医院7632份新生儿足跟血标本TSH>5mU/L者占26.8%,>10nU/L者占5.5%;>20nU/L的有28例,经复查确诊2例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低检出率为0.26‰。结论:温州市人群仍存在碘缺乏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补碘。  相似文献   

13.
张静华 《大家健康》2014,(9):158-158
临床诊断依据病史、查体外,检验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践证明,医学检验实行质量控制,有利于保证检验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标准有了依据,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会更加信赖,从而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目前对检验测定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在我国较为普及,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分析前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问题则常被忽视。临床检验的质量保证应贯穿于检验的全过程,其包括医师申请、病人准备、编号、采样、保管、运送以及实验室管理,操作等一系列程序。本文着重对标本采集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方法进行讨论。
  1临床检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标本本身误差有以下几方面:
  1.1电解质测定标本:在临床治疗中,给病人输入的液体内含有大量电解质。如果在输液的同时或在输液血管内直接抽血进行电解质测定,则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笔者曾发现一例输入氯化钾的患者,在输液血管上端取血化验,使血钾测定结果高出正常值几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简要总结可以改进的方法.方法:选取尿液样本750份,对750份尿液样本进行复数次检验,将存在较大误差的92份尿液样本进行二次检验,以检验结果为参考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通过对92份尿液样本二次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初步发现由于实验室因素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有46例,占总误差比例的50%;由于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有18例,占总误差比例的20.0%;由于尿液样本采集或保存送检操作不当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有14例,占总误差比例的15.0%;由于临床因素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有14例,占总误差比例的15.0%.  相似文献   

15.
五分类血液分析报警提示与镜检标本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娟 《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81-482
目的探讨Mek-722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在门诊病人血细胞分析中报警系统的提示与镜检标本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门诊1198例病人的血液标本用仪器分析,根据其报警提示,把异常结果与镜检结果相比较。结果仪器的报警结果与镜检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未成熟粒细胞、左移、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核红细胞的报警提示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结论Mek-722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报警系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本实验中1198例标本用仪器测定后,根据其报警提示进行镜检既能确保不漏检阳性结果,也能纠正仪器的假阳性提示,镜检率为32.8%。  相似文献   

16.
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化学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 3个方面 ,即分析前阶段、分析中阶段、分析后阶段。其中分析中阶段的质量控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不只是在分析中。以下通过对 32份标本结果异常 ,以说明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常规工作中的重要性。1 材料与方法选取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5月常规工作中有分析前因素影响使结果异常的标本 32份。列入分析的标本须符合下列条件 :(1)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明显不符 ,显示临床上一般不可出现的过高过低值。 (2 )重复检验除外实验中的误差。 (3)立即与临床联系有不规范采集标本的原因可查。(4 )重新按规定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控制对策,使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得到保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80份血液检验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80份血液检验标误差原因中,患者原因有22份,占27.5%;标本采集有36例,占45%;标本送检有12例,占15%;标本检验10例,占12.5%.结论 患者原因、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等都是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血液检验过程中的控制,以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如何正确采集检验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标本不合格原因和正确采集方法,对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方法 对2007年7~11月所收到我院住院病人的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血液标本31557份,不合格标本886份,占2.81%;尿液标本770份,不合格标本36份,占4.68%;粪便标本755份,不合格标本41份,占5.43%;胸腹水、脑脊液标本279份,不合格标本7份,占2.51% 。 结论 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标本的采集至关重要。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潘庆珍 《中外医疗》2012,31(13):141-141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以传证血液检验结果的质量,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1-6月份血液检验科的50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地分析误差形成之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50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形成之因包括:(1)患者因素占50%(25/50);(2)标本采集因素16%(8/50);(3)标本送检因素占24%(12/50);(4)标本检验因素占10%(5/50)。结论在检验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原因较多,所以应规范检验科各项工作的操作。  相似文献   

20.
白凯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31-2631
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从标本采集到测定,往往忽视血标本的放置时间,检测时间长短不定,致使血细胞分析结果有很大的悬殊.因此,我们用同一标本,不同时间进行测定,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