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EDPOR修复颅眶畸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外伤性的颅、眶骨缺损畸形的治疗牵涉到颅眶外形和颅眶内容物的支持、保护功能的修复。外科医师通常采用自体骨移植或医用人工生物材料进行颅眶骨骼组织解剖连续性的修复以恢复颅眶的正常轮廓。然而自体骨移植临床上面临骨组织吸收坏死、供区损害或塑形困难,以及人工生物材料组织排异反应等问题。方法 临床应用由美国FDA机构批准的MEDPOR外科植入体修复颅眶外伤性缺损畸形病例32例。结果 术后最长随访时间两年,未发现排异反应,效果满意。结论 本文介绍了MEDPOR临床应用的手术方法和MEDPOR生物特性及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颌面骨骨折的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总结颌面部创伤骨折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828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讨论。结果:颌面骨骨折患者占住院患者的9.57%,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1~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60.02%,男性居多。下颌骨骨折多见,占38.90%。交通肇事是主要致伤因素,占51.93%。对骨折的治疗,以往是以颌间结扎固定为主,目前以钛板坚强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进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结论:颌面骨骨折在口腔疾病中呈上升趋势,好发于青壮年。对于大多数骨折的治疗以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不断改进和完善鼻骨-眶-筛骨(NOE)及相邻颌面骨骨折所致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76例NOE及伴有相邻颌面骨骨折患者采用多个隐蔽切口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同时修复外伤性鼻畸形、眶壁缺损、矫正眼球内陷、修复伴发的相邻颌面骨骨折.结果 经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NOE及伴有相邻颌面骨骨折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3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2例术后复视未完全恢复;5例陈旧性骨折,术后面中部突度及宽度恢复不理想,经二次整形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NOE及伴有相邻部位骨折要予以整体修复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颌面部创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时既要恢复面部外形,又要恢复各种功能。我科自1998年应用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nal fixation,RIF)技术治疗24例颌面部不同部位的骨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颌面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牵张成骨 (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已有90余年历史 ,50年代以后 DO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临床的成功使颌面外科医生发现其在颅颌面骨性畸形及颌骨缺损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可能 ,70年代下颌骨 DO的实验成功[1] ,1 992年 Mc-Carthy等成功地延长了人下颌骨 [2 ] ,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报道上颌骨及面中份的牵张前移及在腭裂术后患者延伸上颌骨 [3~ 5] 。可控制的牵张力量不仅可刺激骨形成使骨延长 ,还可在周围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腱、肌肉和神经等产生适应性应答。DO的基本生物学原则为低能量截骨操作 ,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和骨内血…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多样,造成骨折类型复杂,手术方式多样。颌面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强调面形及功能双重标准。目前,手术仍依靠术者的经验,骨折的准确复位由于缺乏一个术中可以参考的基准一直以来就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术后效果常难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7.
微型钛夹板在颌面骨骨折及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作者应用自制的微型钛夹板固定颌面骨骨折,正颌截骨块,肿瘤术后骨不连接或骨质菲薄区及植骨块共70例,随访7个月至2年半。结果证明微型钛夹板生物相容性良好,机械性能符合要求,是一种较理想的颌面骨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8.
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骨骨折诊治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维CT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是将高分辨率的CT二维断层扫描资料输入到三维影像处理机中,经计算机处理而重新形成立体的三维图像,图像立体而直观,能细致地显示颌面骨的三维解剖结构,并可精确测量。我们自1996年8月以来,对14例颌面骨骨折的患者应用三维CT...  相似文献   

9.
颅颌面骨修复重建外科虚拟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许多技术手段上的创新都来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虚拟手术是结合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技术产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利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来模拟、指导外科手术术前、术中、术后所涉及的各个过程,包括手术方案的选择、制定,手术过程的虚拟进行,手术中的引导、手术效果的预测,手术后效果的评价,手术技能的教学训练等.使用虚拟手术(virtual surgery)这个名词能够充分体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作为计算机图形学在医学医疗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眶区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眶区居面中部上份 ,位置显要而结构复杂。当眶区遭到打击时可使眼及颌面部的重要功能出现障碍 ,并影响面部外形。对眶区外伤后畸形原因的认识是颌面部创伤研究的重要进步。眶区骨折正日益受到重视 ,但因骨折的发生变异较大 ,可一处或多处 ,也可能是颌面部骨折涉及眶区的一部分 ,明确分类甚是困难。可按骨折部位分成眶尖、眶缘及各眶壁骨折 ;也可按骨折性质分为眶爆裂性骨折和非爆裂性骨折。若从颌面外科角度而言 ,按骨折部位及特点将眶区骨折分为眶内骨折 (即爆裂性骨折 )及眶缘骨折两大类 ,后者包括眶缘及构成各眶壁骨骼的骨折 ,临床上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外科技术在眼眶损伤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眼眶缺损患者采用CT扫描获取眶区数据,通过反求与快速原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数字外科技术进行术前设计,在手术达到骨折精确复位的同时完成眼眶重建,并结合坚固内固定及Medpor 填充方法解决眶骨折变形、眼球内陷及复视等问题.结果 7例眼眶缺损患者均重建了眼眶形态,获得了理想的眶周轮廓恢复,4例眼球内陷得到矫治,2例复视术后无复发.结论 数字外科技术为眼眶重建的手术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精确手段,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明显改善面部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复合性眼眶骨折的治疗经验,探讨治疗中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89例复合性眼眶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包括鼻-眶-筛骨折、颧-眶-上颌骨骨折、额眶骨折,其中包含复合性眼眶骨折以及创伤性眼眶骨缺损.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经皮肤切口下睑下入路、经睑结膜切口下睑入路、眶上眉弓切口入路、上睑入路、眉间下鼻根入路、内眦内侧入路、经口腔上颌前庭沟黏膜切口入路以及小切口内镜辅助完成手术,综合应用颅颌面创伤外科、整复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微创外科、计算机辅助和模型外科等理论和技术治疗各类型复合性眼眶骨折.对复合性眼眶骨折继发或再发眼球内陷、重度粉碎性眼眶骨折和陈旧性眼眶骨折等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总结疗效.结果 89例患者术后眼眶外形得以恢复,眼球内陷得以纠正,通过泪道重建恢复患者泪道系统功能.其中陈旧性眼眶骨折或眼眶骨折术后畸形的发生率为38%(34/89),经治疗后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例随访时出现眼球内陷复发,经再次或多次手术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结论 复合性眼眶骨折的治疗需要口腔颌面外科、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等多学科协作,达到修复畸形和改善功能的目的.重度眼球内陷的治疗、眼球内陷再发的防范和治疗、眶区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内眦畸形的治疗以及陈旧性眼眶损伤的治疗仍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颞浅动、静脉作为头颈部游离瓣移植受区血管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颞部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头颈部游离瓣移植25例,分析游离瓣的受区血管、术中及术后的血管危象及游离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23块游离瓣采用颞浅静脉作为受区静脉,2例采用颞深静脉作为受区静脉,全部游离瓣均采用颞浅动脉作为受区动脉.全部游离瓣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游离瓣均获成活.结论本组结果表明,颞浅动、静脉是头颈部游离瓣移植可靠的受区血管.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的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设计和植入体制作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完成2例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设计和制作,并行修复体植入术。结果 经计算机设计和严密制作的修复体术中仅数分钟顺利就位,各部件达到设计位置,术后患者面部外形与健侧对称,咬合关系良好,下颌偏斜纠正。结论 反求结合快速原型能够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的设计和制造,提高了手术精度,节省了手术时间,在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定制化修复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上臂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舌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臂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舌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共10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舌联合根治术同期上臂外侧皮瓣血管化移植修复术.术后随访评价再造舌形态、活动度、吞咽功能及语音功能.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上臂外侧皮瓣成活.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再造舌外形好,活动度满意,吞咽、语音功能接近正常,供区瘢痕隐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本组病例上臂外侧皮瓣移植舌再造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用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18例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8~90岁。舌鳞癌7例、颊黏膜鳞癌4例、腭鳞癌3例、口咽癌和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各2例。肌皮瓣面积最小为4.0cm×12.0cm,最大为5.0cm×15.0cm。结果17例肌皮瓣存活,1例缺血坏死。肌皮瓣受区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经术后6~18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1例术后10个月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是口腔颌面部中型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In a negative vector orbit, the most anterior globe portion protrudes past the malar eminence. As bulging eyes are considered unaesthetic, patients usually seek correction. However, most current correction techniques produce suboptimal results. Here, we present a surgical technique that sets back the globe and protrudes the malar bone using an intraoral approach. All five patients (aged 17–41 years) in our case series reported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 improvement achieved using this technique.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a transoral approach to malar augmentation by valgisation osteotomy may address the bulging eyes aspect through transantral orbital fat reduction in select cases.  相似文献   

19.
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在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 0 0 0 0 3~ 2 0 0 2 0 1期间完成的 2 3例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瓣行口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分析缺损的类型、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2 3例患者中男性 17例 ,女性 6例 ,年龄 3 1~ 72岁 ,平均 5 2 .9岁 ,所采用的游离腓骨复合瓣中 ,腓骨长度 6~ 15cm(平均 10 .6cm) ,皮岛最大面积 12cm× 5cm ,最小 5cm× 3cm(平均 8.4cm×3 .6cm) ,腓骨的截骨次数为 0~ 3次 (平均 1.7次 ) ,所采用前臂皮瓣最大面积 10cm× 8cm ,最小 6cm× 5cm ,平均 7.8cm× 6.4cm。 2 3例患者的 46块游离瓣全部获得成活 ,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 0 .4% ,但并发症均不严重 ,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结论 :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联合应用在大型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安全可靠 ,并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