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嗅觉障碍原因中,慢性鼻窦炎起因最多,而嗅觉障碍常为慢性鼻窦炎的重要症状之一。文章对嗅觉障碍或丧失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其诸种因素进行了研究。患者90例,男6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2.3(17~64)岁。采用高桥式手术方法,于鼻内窥镜下行鼻窦开放术,使其充分通气和引流,必要时行鼻中隔矫正,即鼻窦形态及功能矫正术。术后少量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红霉素等)使用3~6个月,类固醇点鼻1~3个月,定期内窥镜下观察。对术后复发息肉,或嗅区(嗅粘膜)粘连者,适当行鼻息肉切除和粘连剥离。结果术后嗅觉显著改善31例(34.4%),改善40例…  相似文献   

2.
慢性鼻窦炎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丁烷阈值试验(BTT)及糖精转运时间测定(STT)分别评估了嗅功能及粘膜纤毛运动,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后鼻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慢性鼻窦炎患者80例,年龄20~29岁,全部患者均无鼻窦手术史,无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阿斯匹林过敏史及变态反应性鼻炎。术式为:局麻下将鼻窦内炎性组织吸出,切除息肉及息肉样改变的组织,保留水肿粘膜,复位中鼻甲。术后应用抗生素7天,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分别行BTT及STT测定。全部病例术后BTT均值明显提高,鼻窦病变程…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嗅粘膜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观察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粘膜病理变化及其与嗅觉障碍的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3例住院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的嗅粘膜进行了组织不观察。术前嗅觉检查均为嗅觉缺失,失嗅时间5-30年,平均11.8年。男15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8岁。结果 23例嗅粘膜均发现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其中程度不等的嗅止皮萎综10侧次,和蔼不等的嗅细胞减少16侧次,呼吸上皮化生,嗅腺粘液腺化生10侧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嗅粘膜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粘膜病理变化及其与嗅觉障碍的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3例住院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的嗅粘膜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术前嗅觉检查均为嗅觉缺失,失嗅时间5~30年,平均11.8年。男15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8岁。结果23例(23侧)嗅粘膜均发现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其中程度不等的嗅上皮萎缩10侧次(43.5%),程度不等的嗅细胞减少16侧次(69.6%),呼吸上皮化生6侧次(26.1%),嗅腺粘液腺化生10侧次(43.5%)。术后随访2~6个月,嗅觉恢复或改善者16例(69.6%),为嗅上皮正常或轻中度病变者。嗅觉无变化7例(30.4%),为嗅上皮中重度或重度病变者。结论嗅上皮病变程度与术后嗅觉恢复程度成正相关,嗅细胞的数量减少越明显,嗅觉障碍治疗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嗅觉功能障碍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相关性,并观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功能障碍患者嗅粘膜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特点及其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60例住院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并伴有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 T&T嗅觉功能检查( T&T, OlfactometerStandard Odors for Measuring Olfactory sense),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同时对其嗅粘膜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嗅觉标记蛋白(OMP)、牛磺酸…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4~1995年采用鼻内窥镜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3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38例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6~56岁。单纯鼻中隔编曲8例,合并慢性鼻窦炎12例,合并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18例。从局部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均在0度鼻内窥镜引导下进行,手术步骤基本同Killian方法[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85,9:71)。术中应用鼻中隔撑开器和自制的粘骨膜剥离器,前端含有吸引孔,边吸引,边剥离鼻中隔粘骨膜,使术区保持无血,并缩短术程,一般15~20min完成鼻中隔偏曲矫正本。对合并有鼻窦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鼻窦形态及其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觉障碍与鼻腔鼻窦形态和影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测试嗅觉功能,同时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进行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Kennedy鼻内镜评分,并观察嗅裂区阻塞情况,对检查及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嗅觉正常(17.1%),10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61.9%),37例患者嗅觉丧失(21%);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与嗅觉障碍的程度存在正相关(P<0.01);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的变化与嗅觉障碍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①嗅觉功能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相关;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系统对于嗅觉障碍的初步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系统更侧重于评价鼻腔总体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0例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病人经临床分型分期,行嗅觉功能检查后,取嗅粘膜标本,行iNOS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型2,3期和3型的嗅粘膜中iNOS的表达显著高于1型和2型1期(P<0.05)。并与嗅觉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NOS可能参与了慢性鼻窦炎所致嗅觉障碍的嗅觉损害过程,损害程度与慢性耳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嗅觉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成纤维生长因子 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2, FGF2)在嗅上皮表达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和11例对照嗅黏膜FGF2的表达。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慢性鼻窦炎患者嗅粘膜FGF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嗅粘膜中促进再生因子FGF2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嗅裂疾病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嗅觉障碍疾病——嗅裂疾病,总结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尝试。方法本组3例,均以完全失嗅为主诉。详细采集病史,行耳鼻咽喉科常规体检、鼻内镜检查。主观嗅功能测试使用T&T标准嗅觉计行嗅觉察觉阈和识别阈测试。以醋酸异戊酯为刺激剂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刺激量为2ml。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治疗方案:①抗生素治疗半个月;②糖皮质激素治疗半个月。结果鼻内镜检查患者双侧嗅裂处黏膜肿胀,嗅裂消失。T&T主观嗅觉测试均为完全失嗅,最大嗅刺激未引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鼻窦CT提示局限于双侧嗅裂的软组织影。抗生素治疗嗅觉无改善。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嗅觉改善,但停药后嗅觉又消失,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另2例嗅觉无改善。结论嗅裂疾病是一种以嗅觉障碍为主诉,病变局限于嗅裂的疾病,鼻窦CT有助于确诊,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MEBO用于鼻窦炎术后换药及与传统换药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狭窄或阻塞及粘膜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障碍有关[1]。促进窦腔粘膜修复,抑制窦口肉芽生长是鼻窦手术后窦腔康复,减少复发的关键。我科自1993年起,选用美宝湿润烧伤膏(简称MEBO)作鼻窦术后换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完整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9例患者均为慢性鼻窦炎术后患者,诊断标准及术式选择参考耳鼻咽喉科治疗学[2]。男性95例,女性6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1岁。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83例,对照组76例,采取术式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X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LNGFr)在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嗅觉神经元(ORNs)的表达以及LNGFr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CCCRC方法对46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嗅觉评分并分为3组:A组为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25例;B组为慢性鼻窦炎不伴嗅觉障碍10例;C组为单纯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1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和LNGFr在3组患者嗅黏膜中的表达。结果:PCNA和LNGFr在A组嗅黏膜基底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B组(P<0.01)和C组(P<0.01);A组中,PCNA在基底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与嗅觉评分呈负相关(r=-0.7441,P<0.01);LNG-Fr着色强度的积分光度值与嗅觉评分呈负相关(r=-0.440 7,P<0.05);LNGFr着色强度的积分光度值与PCNA的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0.5317,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嗅黏膜中神经干细胞即基底细胞大量增殖,其增殖能力的增强与LNGFr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嗅觉功能评估及术后嗅觉功能判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54例,排除合并哮喘、变应性鼻炎和伴有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系统性因素。所有患者均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行术后随访。根据鼻窦CT冠状位嗅裂区堵塞程度评为0、1、2分,分别对嗅裂前区(anterior olfactory cleft score,AOCS)(中鼻甲对应嗅裂区)和嗅裂后区(posterior olfactory cleft score,POCS)(上鼻甲对应嗅裂区)进行评分。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T&T嗅觉检测、嗅觉VAS评分和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术后行T&T嗅觉检测、嗅觉VAS评分。分别将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嗅觉VAS评分与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9岁(24~67岁),其中30例患者随访达到6个月。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T&T嗅觉阈值与嗅觉V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 =0.70,P <0.01)。手 术前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AOCS和POCS均与嗅觉阈值评分、嗅觉VAS评分显著正相关(P <0.001),Lund-Mackay评分与嗅觉阈值也有弱相关性(R 2=0.262,P =0.005)。手术前鼻窦CT嗅区评分AOCS、POCS与术后6个月的嗅觉阈值亦有相关性(R 2=0.211、0.181,P =0.014、0.024),且术前AOCS与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正相关性更强。术前Lund-Mackay评分与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无相关性(R 2=0.073,P =0.165)。结论 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可作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嗅觉功能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嗅觉功能预后的客观评价指标。中鼻甲对应的嗅裂区的病变程度对嗅觉功能评价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先天性失嗅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6年9月收治的8例先天性失嗅病例的临床资料。4例为伴有其他异常的先天性失嗅患者,其中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3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1例;另外4例为孤立性失嗅。8例患者均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体检、T&T嗅觉检查、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7例行嗅觉通路MRI和性激素检测,2例行嗅黏膜活组织检查。结果8例患者自幼均未闻到过任何气味。除1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外,其余7例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以及鼻内镜检查未见异常。主观嗅觉测试均为完全失嗅。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显示最大嗅刺激引不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CT检查显示1例鼻腔鼻窦未发育,其余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6例均为嗅球、嗅束缺失,嗅沟缺失或部分变浅;1例双侧嗅球发育差。内分泌检查:3例青春期后外生殖器以及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清睾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以及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低于正常。其余4例性激素检测正常。嗅黏膜活检:1例未见嗅上皮典型结构;另1例为鳞状上皮组织伴慢性炎性病变。结论先天性失嗅诊断应依据病史、专科体检、嗅觉测试、鼻窦cT以及嗅路MRI检查结果。嗅路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严格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慢性鼻窦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术后随访除了包括对术腔的及时清理外,还应增加针对致复发因素(诸如变态反应性因素等)的各种治疗或措施。为此,我们对1998年 11月至1999年4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内窥镜手术治疗的21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变态反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 住院患者219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7岁,男女比1.8:1。临床分期参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鼻窦炎稳妥开展鼻内窥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鼻窦炎稳妥开展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王直中顾之燕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三大炎症之一,鼻窦炎和传统鼻窦手术的研究已逾百年,鼻窦内窥镜诞生已近80年,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研究已二十余年。鼻窦炎的病因常为细菌感染和变态反应两种因素引起,一些患者的病因以感染为...  相似文献   

17.
正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中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约占14%~30%,CRS中约有28.3%~69.0%伴有嗅觉障碍,然而约有25%的CRS患者没有意识到嗅觉障碍~([1,2])。造成CRS患者嗅觉障碍的原因有阻塞性、神经性及其它因素。阻塞性因素如鼻息肉及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等病变致气味不能到达嗅上皮细胞,神经性因素包括局部炎症或变态反应导致嗅觉神经损伤,其它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史及哮喘等因素。1鼻息肉影响慢性鼻窦炎嗅觉功能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嗅觉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 IGF-1R)和Ki-67在嗅黏膜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取3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失嗅组,11例单纯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GF-1R和Ki-67在两组嗅黏膜表达的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嗅黏膜Ki-67和IGF-1R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嗅黏膜的再生能力明显减弱,与IGF 1R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内镜鼻窦手术后主观嗅觉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26例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SNOT-22量表中嗅觉功能评分改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术前Lund-Kennedy内镜评分与术前嗅觉评分的关系。结果 126例慢性鼻窦炎中115例(91.3%)出现嗅觉障碍,其中92例(80.0%)术后主观嗅觉功能改善。饮酒、吸烟、哮喘、修正手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6影响慢性鼻窦炎术前嗅觉评分(P0.1),术前Lund-Kennedy内镜评分与嗅觉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功能,内镜鼻窦手术可以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的改变,探讨慢性鼻窦炎嗅觉功能与鼻内镜手术的关系,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手术对嗅区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慢性鼻窦炎伴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嗅觉功能变化并切取嗅区黏膜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术后嗅觉及嗅上皮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观嗅觉改善率为97%;异常超微结构由术前的100%降为20%。结论炎症导致的嗅上皮细胞由表及里各层的超微结构异常与嗅觉功能减退有关。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改善通气功能后及黏膜炎性反应消除后,随着嗅上皮超微结构的恢复,嗅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