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轩 《开卷有益》2013,(11):40-40
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原载于《伤寒杂病论》,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全方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引生地黄、麦门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辛芳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堪称古今补血复脉第一方。  相似文献   

2.
<正> 阴阳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中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是其主要思想。中医药临床应用包括理法方药都有阴阳理论具体的体现和应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立意高远,组方严谨,备受后世医家所推崇,明代医家李梴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清代医家徐彬则称其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秉承中医学之阴阳理论,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于《温病条辨·下焦篇》中创立了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复脉辈”方剂[1]。本文将通过结合复脉辈方的衍变、病机、治则以及方药来探讨中医理论的阴阳观。  相似文献   

3.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 本方名为炙甘草汤,但方中生地黄用量最重,其用意有两个方面。其一,本证为气虚血少,故重用生地黄以滋养阴液。如左季云说:“地黄分量独申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滋养筋骸、经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其二,《神农本草经》截:干地黄“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的作用,故对于血衰气少,脉气不  相似文献   

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灵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相似文献   

6.
高放  杨蕊琳 《中外医疗》2009,28(32):100-10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方,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桂枝、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具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既可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益气温阳进而生化阴血以养心止动悸,一药而能兼顾两方面病机症候,故为君药;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又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借清酒辛热更行气血,诸药合用,则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重用滋阴养血药,少用益气通阳药,是因为阴药非重用,仓促间无能生血养阴,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症止。  相似文献   

7.
分析《伤寒论》原文及张仲景制方用药本义,炙甘草汤是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方.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临证应辨清气血阴阳之所属,观其脉证,随证加减.应万变不离仲景立意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炙甘草汤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以滋阴为主的方剂,传统上认为炙甘草汤具有养心气、益心血、滋心阴、通心脉之功.但考历代医家之论却不局限于此,如柯琴[1]就认为其"出补阴制阳之路,以开后学滋阴一法".因此,有必要对炙甘草汤阐幽发微,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1.
加减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是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组成,故名加减复脉汤,方取地黄、阿胶、白芍、麦冬滋养肝肾之阴,炙甘草扶正,麻仁润燥,共奏滋阴退热养液润燥之效,在临床中,作者常用此方治疗热性病变中出现营阴亏耗,心大上火或血液伤极的病症,常取得较好疗效,此方对于防治或截止中风痉厥这一危重病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运用地黄功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地黄的运用情况,分析总结张仲景运用地黄之规律,得出地黄具有养阴清热,养阴复脉,滋阴补肾,养血润燥,养血熄风,养血止血等功效。  相似文献   

13.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主治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董湘玉教授灵活运用加减复脉汤,临床治疗有久热阴亏症状的各种疾病,异病同治,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巧用经方复脉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仲景"复脉汤"理解深刻,他参合病情,掌握病机,合法施治,巧妙运用。对咳嗽、风温、吐血、痢、疟等病常用复脉汤异病同治。临证时不为原方脉象所限,注重舍脉从证。提出"顾阴液,须投复脉"用本方着眼于养阴增液。治疗时主张顾护胃肾,以复脉汤生胃津、纳肾气是叶氏创新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叶氏运用此方拓展了甘温除热法,为后世医家临证时学习、运用、研究经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韩斐 《中国医药导报》2012,(33):109-110
本文针对症状繁杂、辨证颇难的"百合病"与"狐惑病",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以"百合知母汤"或"甘草泻心汤"为主,灵活加减,并辅以耳穴贴压,通过养阴润燥、清热安神的方法,对其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7.
<正> 吴氏《温病条辨》,于上焦篇秋燥门之末,附上《补秋燥胜气论》,自言“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并引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将秋燥分为凉燥、热燥。谓燥即“次寒”,“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相似文献   

18.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汗论》是《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中的一篇短文。它论述了汗的生理和病理,指出伤寒病与温热病的不同。文章说理清晰,言简意赅,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氏对温热病进行了深刻研究,尤其是继承了叶桂的温热病学说,通过临证实践,写成一部讨论温热病的专书——《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纲领,倡导养阴保液之说,条分缕析,论证有方。  相似文献   

20.
温热病配用温药规律初探赵润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中心北京100029)关键词:温热病;卫分;气分;温药在温热病治疗中,以清热养阴为其主要治疗大法,寒凉药物为主选之品,临床上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温热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一样。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