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患儿84例与同期儿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5例为对照分析,采用微量颗粒凝集法测定血清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滴度,大于或等于1:40为阳性,视为支原体感染;将全部哮喘组患儿采外周血计数嗜酸性粒细胞(PBEC),血清总IgE的检测。结果:哮喘组84例中,阳性44例,阳性率52.4%;对照组阳性18例,阳性率27.7%(18/65),哮喘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9.19,P〈0.01);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关,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特点;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本组患儿的血清特异性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进行临床检验,同时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冷凝集试验以及痰细菌培养等其他临床检验;结果:本组240例患儿中MP—IgM阳性者76例(31.7%),其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门榆测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冷凝集试验阳性率较低,仪为38.2%,心肌酶谱及肝功能指标均有增高,尿常规方面存在尿蛋白及潜血,痰培养支原体阳性为18.4%;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一种重要致病菌,由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敞应埘其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检验以提高临床诊治率,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共计抽取2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纳入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2月.对所有患儿进行MP-DNA检测,检测方法为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检出MP-DNA阳性患儿实施MP-IgM检测,检测方法为颗粒凝集法.观察MP感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CVA患儿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50例岁数相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两组患儿的MP-IgM。结果:实验组MP—IgM的阳率为34.O%;对照组MP-IgM的阳性率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975,P(0.05)。实验组MP—I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纽(P〈0.01)。结论:CVA与MP感染有高度关联性,建议CVA患儿临床上应首先测定MP—IgM来除外MP的感染,阳性者给予抗MP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性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12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肺炎支原体(MP)血清特异性MP-IgM、MP-IgG抗体,探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及临床控制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12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中,检测出MP-IgM阳性22例,阳性率18.3%,MP-IgG阳性32例,阳性率26.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P感染的32例哮喘病人中有15例(46.9%)单纯给予吸入治疗获得良好哮喘控制;有17例(53.1%)给予红霉素足疗程治疗,配合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方得以完全控制。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关,应作肺炎支原体相关特异性抗体检测,并须配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及规范吸入激素治疗,以早日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3年0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96例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检测结果.结果:396例肺炎患儿MP-IgM抗体总阳性率为29.5%;0-1岁年龄组MP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3-6岁年龄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一、四季度MP-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二、三季度(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比例高,阳性率与年龄、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在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诊断过程中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 M(IgM)抗体与 DNA 检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5 月东莞三局医院儿科收治的 50 例疑似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50 例患 儿均进行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 DNA 检测。以 X 线、血清学等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 测、DNA 检测的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检查结果显示,50 例患儿中,有 38 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 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DNA 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 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 DNA 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与 DNA 联合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能及时诊断鉴别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enumoniae,MP)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MP主要侵犯呼吸道,随着检测手段的改进和对病原的不断认识,MP引起肺外损害也逐渐增多,为探讨肺炎支原体对心肌的损害,笔者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9例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结果 9 196例患儿中共检出MP-IgM抗体阳性3 829例,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P0.01),各季度中以第四季度检出率最高。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感染率较高,应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MP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及白细胞(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0至2018年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诊治的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就诊之后均行MP–IgM、血常规检测,统计MP–IgM检测阳性患儿其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结合以患儿具体表现来做出最终感染类型的判断,比较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三类患儿中MP–IgM及WBC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由检测,其中MP–IgM阳性者共计80例,阳性率为24.8 %。80例阳性患儿中,男、女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年龄分布上,3 ~ 6岁患儿阳性率明显要高于0 ~ 2岁、 7岁患儿的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三个阶段中,WBC阳性率及MP–IgM阳性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gM及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MP–IgM检测阳性率高、WBC检测阳性率高的特点,两者可作为临床初步鉴别呼吸道感染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在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中的意义,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测为阳性),和同期健康儿童各70例,分别作为感染组和对照组,两组儿童出生时均为足月儿,且抽血研究时性别、年龄组成以及营养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儿童进行血常规分析其结果.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WBC、RBC、Hb及Pt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增高(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血常规检查,可以从其变化初步判断小儿是否有MP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肺炎支原体在婴幼儿阶段感染状况。方法:对2011年1一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802例婴幼儿用被动免疫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并统计学处理。结果:802例中MP—IgM阳性168例,阳性率20.9%;不同性别间NP-IgM阳性率男22.2%,女19.5%,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季度MP-IgM阳性率分别为28.2%、21.7%、23.O%、27.1%,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月龄MP-IgM阳性率,25—36月组28.6%,明显高于1—12月组(10.9%)和13—24月组(14.7%),P〈0.05,有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细菌21%,肺炎衣原体17.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随月龄增长发病有明显增加,其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阿奇霉素转换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炎支原体肺炎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近10 a来,MP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所占比例显著上升,且以学龄期儿童多见。2004年1月—2005年8月,本校门诊部应用阿奇霉素转换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校门诊收治的肺炎患儿64例,均常规行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并结合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7~12岁,中位年龄10岁。随机分为A、B 2组各32例,2组患儿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别诊断单纯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的麻疹与支原体感染的皮肤损害,为社区医院有效治疗提供佐证。方法:将50例以疑似麻疹住院的患儿全部送检血清麻疹抗体,同时送检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和3天后查血清MP—IgM;治疗以一般抗病毒治疗为主,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立即加用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观察病例全部治愈。结果:4例被确诊为麻疹,46例被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结论: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侵犯呼吸道,易合并肺外感染,尤其合并麻疹样皮疹者不易与麻疹合并肺炎相鉴别,需及时送检血清麻疹抗体IgM,同时排除支原体感染,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导致呼吸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在治疗上较为困难.笔者采用健脾化瘀法治疗此病80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50例,所有患儿血清中MP IgM均为阳性,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8个月~10岁;均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原发病有上感95例,肺炎55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DNA(MP--DNA)、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联合检测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中的MP--DNA,同时检测全血CRP的浓度,并与WBC计数进行比较。结果:632倒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总检出率为35.4%;细菌感染组WBC、快速CRP与病毒感染组和MP感染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AN〉,MP感染组快速CRP与病毒感染组相比较,CR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AN〉。结论:MP--DNA、CRP及WBC的联合检测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痛原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脑脊液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及对照组脑脊液中IL-18水平。同时应用PCR技术检测患儿脑脊液中的MP—DNA。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算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组件比较用t检验或X2检验。支原体CNS损害组患儿与对照组脑脊液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支原体CNS损害组早发组患儿脑脊液IL-18水平与迟发组患儿脑脊液IL-18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支原体损害早发组MP—DNA阳性率为92.86%,相对于迟发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组患儿脑脊液中MP—DNA检出率高于迟发组MP—DNA,而IL-18在晚发组升高更为显著,提示支原体CNS损害组早发组患儿(7天以内)可能以直接损害为主.而晚发组(7天以后)以免疫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儿病毒性肺炎常见病原体(RSV、ADV、IV)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对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儿科120例急性肺炎患儿血清RSV-IgM、ADV—IgM、IV—IgM进行检测。结果:120例急性肺炎患儿,RSV—IgM阳性11例,ADV—IgM阳性21例(17.5%),IV-IgM阳性45例(37.5%)。小儿RSV感染年龄〈3岁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3岁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V、I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ADV、IV感染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ADV感染在夏秋季、冬春季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DV感染在秋冬季(7—12月)明显高于春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感染在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SV感染率在婴幼儿多于其它年龄组儿童。三种病毒感染率均与性别无关。腺病毒感染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流感病毒感染在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的41例过敏洼紫癜患儿分为两组,首次发病的23例作为A组,发作次数≥2次的18例作为B组,常规抗过敏治疗A组有效,B组治疗〉10天无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IgM(MP-IgM)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MP—Ig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85,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做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MP—IgM检测寻找病因,以利于及时诊断、及早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e,MP)感染和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可能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SP患儿血清MP-IgM水平,设正常对照组。结果:HSP患儿MP-IgM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关系更密切。结论:MP感染可能是HSP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