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MRI(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少年的前列腺横纹肌肉瘤患者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结论:前列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罕见,MRI检查能为临床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患者甲,女,74岁。②左拇指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呈巢团样分布,梭行细胞呈束状及不规则排列,分布于真皮层及真皮与表皮连接处,侵及表皮。细胞有明显异型性,侵袭性。③恶性黑色素瘤与良性痣、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结论:①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外胚层。②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⑧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治疗上宜旱发现,早治疗,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病理形态,对其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本人收集既往10例BMF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例BMFH病理形态表现存在一定差异,BM-FH均由骨原始间充质细胞发生并具有组织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多核瘤巨细胞等形态特征。结论:BMFH具有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在形态学上主要同恶性骨巨细胞瘤、分化差的梭形细胞骨肉瘤及骨纤维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观察LESS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大小形态较一致,异型性小,均未找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内均有较多的散在性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薄壁血管和类似螺旋动脉的小血管,其中1例伴性索样分化。结论 LESS是一种少见肿瘤,其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s,E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食管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3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7例EST。结果:7例EST占同期食管间叶肿瘤的20.6%(7/34)。抗体表达情况:CD11785.7%(6/7)、CD3471.4%(5/7)、Vimentin 100%(7,7)、SMA28.6%(2/7)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EST是食管较少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E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型、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大于5/50HPF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 GCT 的患者 7 例,均为原发于胃肠道 的 GCT,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 结果:患者年龄在 41 ~ 56 岁 之间。男性 6 例,女性 1 例;发病部位:胃 3 例,直肠 2 例,横结肠 1 例,回盲部 1 例。肿瘤最大径 0.3 ~ 0.9 cm。 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单发,境界不清,切面灰白,实性,质中;镜下肿瘤细胞成巢状及片状分布,瘤细胞上皮样,体 积较大,卵圆形、胖梭形及多边形,细胞界限模糊,胞浆丰富,颗粒状,淡嗜酸。免疫组化 7 例波形蛋白(Vimentin)、 CD68、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 S100 胞浆阳性, 6 例 SOX10 胞核阳性,2 例转录因 子结合 IGHM 增强子 3(TFE3)胞核阳性,突触蛋白(synapsin,SYN)、CD34、CD117、细胞角蛋白(CK)、 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Ki67 增殖指数较低。随访 2 ~ 68 个月,1 例死于胃癌,其余 6 例均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胃肠道 GCT 的诊断依赖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上皮样神经鞘瘤、上皮样 PEComa、颗粒性平滑肌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及低分化腺癌。胃肠道 GCT 是一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低度恶性,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及下腹部胀痛,病理形态学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形舌状及岛状浸润,瘤细胞突入淋巴管、血管内生长.免疫组化CD10,Vim,ER,PR 阳性.结论: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使LGESS呈现多样的组织形态,要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恶性核纹肌样(MalignantrhabdoidtumorMRT)是近几年来国内外才新被认识的一种少见,高度恶性,其病理形态独特的肿瘤,鉴于国外文献对此瘤的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及组织发生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予以重视,国内对此瘤有关报告较少。我科最近发现该肿瘤,结合读片资料及文献复习,本病例切片进行免疫组化、专家会诊等证实,典型视野光镜照相。现浅谈MRT的病理诊断体会。1临床特点MRT临床特点:一是肾MRT多发生在1~2岁的婴幼儿,尚未见发生在成人的文献报告,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无关,早期就可多部位转移,以肺和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侧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一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患者女,20岁;②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卵黄囊瘤和精原细胞瘤结构。卵黄囊瘤结构复杂,细胞异型性明显,基本结构为网状结构、实性结构、内胚窦样结构、透明小体。无性细胞瘤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有纤细纤维组织分隔及淋巴样细胞浸润。③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规组织学与未分化癌、颗粒细胞瘤、透明细胞癌、未成熟畸胎瘤有时易混淆,患者年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①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②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年龄、组织学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③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治疗上采取手术治疗加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PTMC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光镜观察18例PTMC冷冻切片,并对其中16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标记。结果18例PTMC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玻璃样变的纤维间质和砂砾体。免疫组化标记:TG(+)、CK19(+)、14例EMA(+)、8例CEA(+)。结论PTMC为乳头状癌特殊亚型,PTMC的冷冻切片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PT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预后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根据WHO淋巴瘤分类(2008版)的标准对4例TCRBCL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DAKO)检测瘤细胞及背景细胞的免疫表型,抗体包括CD20,CD79a, CD3,CD15,CD68,CD30、CD10,BCL-6,CD21。结果:少量肿瘤性大细胞分布于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背景中,免疫组化肿瘤性大细胞CD20阳性,背景小细胞CD3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结论:TCRBCL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变异体,易误诊为霍奇金淋巴瘤、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等,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恶性肌上皮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4例患者中,腮腺肿瘤8例,上颌窦肿瘤3例,鼻腔肿瘤2例,面颊部肿瘤2例,颌下腺肿瘤2例,乳腺肿瘤2例,头皮、鼻咽、上腭、牙龈、舌根各1例。病理诊断采用HE染色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肌上皮癌较为罕见,肿瘤生物学行为具有生长迅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血行转移率高、治疗后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该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早期患者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晚期需行手术、化放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尿道阴道膈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一例尿道阴道膈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温和的肿瘤细胞均为长梭形,与正平滑肌细胞相似,肌纤维束纵横交错排列,胞浆红染,界限不清,部分核呈梭形或杆状,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无坏死。V—G染色肿瘤细胞呈黄色(+)。免疫组化:Desmin(+)SMA(+)Vimenfin(-)actin(-)NSE(-)。结论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良性,无需放化疗。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曾一度引起临床医生困惑,因病理报告通常未提示良性或恶性,临床医生难以作治疗选择。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已开始对良、恶性判别进行病理及临床归类,以便指导治疗。通过对病理学特点(形态特点、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6例CSTP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结果:6例术后无复发,肿瘤较大,大部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组织组成。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可见肿瘤细胞绕血管成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6例AACT(+)、Vimentin(+),4例NSE(+),SMA、S-100,均阴性。结论: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STP)是好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有较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情况、病理特点与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回顾1991年11月至2000年1月外科治疗5470例食管癌中72例非鳞癌病例,比较病理和临床特点,追踪治疗效果。结果:非鳞癌性食道癌占食道癌发病的1.3%,其中腺癌占非鳞癌性食道癌的61%,小细胞癌占31%,食道癌肉瘤占4%,纤维肉瘤1%,横纹肌肉瘤占1%,手术切除率在100%,其中2例小细胞癌姑息性切除。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81.8%、2年47.7%、3年40.9%、5年25%;小细胞癌1年34.8%、2年8.7%、3年0%;癌肉瘤3年66.6%、5年33.3%;肉瘤3年50%、5年50%。结论:高发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与西方食管腺癌类型可能有别:食管小细胞癌可能同源于鳞癌的分化极差型;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癌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无差异性,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了基层医院病理诊断的水平。方法:通过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组织、细胞内相应的抗原物质。结果:(1)明确诊断,鉴别疑难;(2)协助疾病判断预后;(3)指导疾病的治疗等。结论:(IHC)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且对医院临床科室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纵膈肿瘤临床表现及X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肿瘤发病率较高,X线征诊断有一定难度。笔者试从临床表现、X线征方面讨论一下纵膈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临床表现与纵隔肿瘤的关系1.1发病与年龄:好发于幼儿、儿童的纵隔肿瘤有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气管,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胃囊肿、囊状水瘤,畸胎瘤,胸腺瘤等。青壮年常见的纵膈肿瘤有畸胎瘤,恶性淋巴类肿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腺瘤,脂肪瘤,胸腺囊肿,脂肪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等。老年人好发胸腺瘤,胸腺癌,异位骨髓细胞瘤,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黄色肉芽肿等。1.2症状与体征:仅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资料,研究其CT表现并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CT均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肿块,全部病例均出现囊变、坏死,未见出血、钙化,肿瘤边界清楚3例(42.9%),边界不清4例(57.1%),3例(42.9%)包绕周围血管,1例(14.3%)侵犯周围骨质结构,1例(14.3%)出现远处转移。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恶性31个,良性16个。所有病灶均行DCE-MRI及DWI。以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3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DCE—MRI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7.1%,特异性为50%、62.5%,准确率为70%、78.7%。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良恶性诊断闽值为1.20×103mm^2/s,ADC值诊断及联合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3.55%、87.1%,特畀性为75%、81.3%,准确性为87.23%、85.1%。结论:①DCE—MRI诊断良恶性病变特异性较低,结合DWI综合诊断能提高特异性。②DWI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乳腺癌的筛查序列。恶性病变ADC值多≤1.20×10^3mm^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