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持续ST段抬高对判断直接PCI治疗AM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将229例直接PCI后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分2组:ST段回落>50%组(甲组),147例;与ST段回落<50%组(乙组),8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乙两组:无复流(blush分级<2级)为14/147(9.5%)和21/82(25.6%);住院期间病死率5/147(3.40%)和9/82(11.0%);MACE 8/147(5.4%)和11/82(13.4%);心功能EF数值56.99±9.78和49.82±8.78比较,P<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病死率2/147(1.34%)和3/82(3.7%);MACE 10/147(5.4%)和7/82(8.5%),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可作为直接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突发胸痛合并ST段抬高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特征,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53例突发胸痛伴ST段抬高的老年非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突发胸痛合并ST段抬高的患者中,脑出血22例,急性胰腺炎9例,自发性气胸5例,急性肺栓塞1例,高钾血症4例,胆石症并感染12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3例。结论突发胸痛合并ST段抬高不仅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也见于多种疾病。临床诊疗中须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勇  陈明 《武警医学》2006,17(9):643-648
自从美国AHA/ACC在2004年发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疗指南后,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陆续揭晓,促使临床对于STEMI的治疗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原因。方法对22例因ST段抬高被误诊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9例,女3例;年龄(54.54±13.71)岁,其中45岁以下17例,占77.3%。全部病例均以冠心病或AMI收住院,其中早期复极综合征7例(31.8%),迷走神经张力增强5例(22.7%),室壁瘤2例(9.1%),肺栓塞2例(9.1%),Brugada综合征2例(9.1%),急性心包炎1例(4.5%),心脏挫伤2例(9.1%),胸主动脉瘤1例(4.5%)。结论心电图有ST段的抬高且伴有胸痛症状的患者易于误诊为冠心病或AMI,应注意鉴别。不能孤立地看待ST段的改变,要结合ST段的形态、心率、QRS波群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7.
李莉 《人民军医》2008,51(3):151-15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3岁。于晚饭后散步时出现胸闷、胸痛,经休息后很快缓解。当晚睡眠中再次出现胸部不适症状,自服硝酸甘油、丹参滴丸后缓解。次日起床时再次出现胸部憋气感,急查心电图无明显改变,ST-T段无抬高或压低。送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查心肌酶明显升高,肌酸激酶488U/L,肌酸激酶同工酶60U/L。入院后给予抗凝、扩血管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回旋支中段分叉局限性狭窄90%,远段弥漫性狭窄95%;右冠状动脉近段局限性狭窄85%,中段局限性狭窄8%,远段弥漫性狭窄90%。  相似文献   

8.
9.
心肌梗死大多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脉已经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全层损伤,并伴有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本科近年来对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西宁地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临床基本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43例西宁地区STEMI、48例NSTEMI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基本特征、心肌损害指标、心功能及冠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1)STEMI组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史、糖尿病比例发生率均低于NSTEMI组(P〈0.05),两组中海拔〉3000m发病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NTEMI组(P〈0.05);③STE—MI组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NSTEMI组患者三支病变及〈90%的狭窄低于STEMI组,侧支循环形成丰富。结论:NSTEMI较STEMI合并糖尿病比例相对较高,既往多有心肌梗死病史和心绞痛症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以及血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较低,冠脉病变弥漫、累及多支,形成侧支循环的比例高,其发病前常存在缺血预适应,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对于STE—MI、NSTEMI的患者我们可以按平原地区的标准进行诊断、评价及判断顸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4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研究中,共计有52例T波高尖、44例ST段抬高,28例缺血性J波,26例急性损伤阻滞,6例患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ST段抬高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结果存在多种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阿昔单抗和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对2010-02~2012-03就诊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例100例,采取不同的溶栓方法,分为阿昔单抗联合(rt-PA)组(治疗组)50例和氯吡格雷联合(rt—PA)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管再通率。结果阿昔单抗联合(rt-PA)组与氯吡格雷联合(rt-PA)组比较血管再通率高18%(P〈0.05);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分别高18%、20%(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比氯吡格雷联合(rt-PA和阿昔单抗联合,rt-PA)组)相比,后者效果明显应当予以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延辉  于瑞华 《人民军医》2008,51(5):278-279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使心肌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所致。由此造成的心肌缺血性坏死由心内膜向心外膜进展,并往往造成全层透壁性坏死,故心电图上往往表现为ST段抬高。因此,STEMI患者可通过药物方法或外科手术方法,迅速并完全恢复梗死动脉血流。尽管使用心脏保护液和低温等众多外科技术可在术中较好地保护心肌,但实际上,外科手术不可能达到适时再灌注,因而适合做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往往接受溶栓治疗或导管治疗。现将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早发STEMI(男≤55岁,女≤65岁)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1428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n=381)和中年组(年龄>45岁,n=1047),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青年组患者中男性(97.1% vs 76.7%,P<0.01)、吸烟(76.9% vs 65.7%,P<0.001)、超重(70.3% vs 64.9%,P=0.014)及高脂血症(53.3% vs 44.6%,P=0.004)比例均明显高于中年组,但高血压(35.4% vs 43.6%,P=0.005)、糖尿病(14.7% vs 23.9%,P<0.001)、肾功能不全(3.4% vs 8.5%,P=0.001)以及卒中史(1.6% vs 5.3%,P=0.002)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年组(47.5% vs 63.6%,P<0.001)。青年组3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7.1% vs 4.8%,P=0.04)。结论 青年早发STEMI患者的合并症较少,但可控性危险因素显著高于中年患者,且长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内膜损伤和功能失调,致斑快破裂,血栓形成,状动脉急性闭塞[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快速持久地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再灌注,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3]。外资料显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更迅速而持久地开通和恢复梗塞相关动脉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1]。我院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疑似NSTE ASC且经DSCTA判断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临界狭窄(狭窄程度为50%~70%)的患者57例,1周内行冠脉造影(CAG)证实狭窄程度,并行导管法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 0.80为临界值将57例患者分为A组(FFR<0.80)和B组(FFR≥0.80),测量左室前壁、侧壁心肌、左心室腔CT值及舒张末期、收缩末期节段室壁厚度,比较两组间前壁与侧壁相对CT值、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结果:A、B两组前壁与侧壁心肌相对CT值及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壁与侧壁室壁增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壁与侧壁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相对CT值及室壁增厚率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末期心肌厚度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A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临界狭窄联合节段心肌CT值、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分析,可为NSTE-AC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后、血栓负荷对临床预后和梗死相关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Infarct-related artery stent thrombosis, IRA-S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置入DES的STEMI患者,血管造影评价了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负荷,并按血栓大小分为大血栓负荷(Large thrombus burden, LTB)和小血栓负荷(Small thrombus burden, STB),血栓负荷大于2倍血管直径为LTB,小于2倍血管直径的为STB,以此评价血栓大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机梗死相关血管再次介入治疗.结果 均随访12个月.LTB组MACE和IRA-ST较STB组高.结论 在经DES治疗的STEMI患者中,LTB是MACE和IRA-ST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于心电图ST段抬高型、12h之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使心肌再灌注,达到缩小梗死灶、改善心肌功能和减少死亡的目的,成功率53%~75%。在临床溶栓成功之前,常见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基本都发生在溶栓初始。我们还观察到部分病人在溶栓成功之前突然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和心绞痛程度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