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柳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32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接受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9667%)高于对照组(7813%)(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598±123比1259±12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188%)(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SF 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联合超声吸引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较佳,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神经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例(26.1%)、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3例(6.5%),经前额纵裂入路5例(10.9%),经额叶皮层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2例(4.3%)、翼点联合侧脑室室间孔入路4例(8.6%)切除肿瘤。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1例(67.4%)、大部切除15例(32.6%),围手术期死亡1例(2.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对下丘脑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以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的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全切除率为85.7%,无手术死亡患者.71.4%的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法。方法收治1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根据肿瘤位置采用3种不同经颅入路: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及经额颧经眶上缘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安全显露眶上裂外侧部、眶上裂中央部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13例患者的眼球突出均恢复正常,11例其它症状和体征也恢复或改善。术后动眼神经麻痹1例,患侧眼失明2例。结论熟悉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经颅入路,可以提高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并使颅眶区的正常结构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佘春华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9):1100-1103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5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这些患者均接受经翼点入路或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其中41例(80.4%)患者就诊时有视力障碍症状,男17例,女24例,平均42.4岁。症状中位持续时间为11个月。单眼视力障碍25例,双眼视力障碍16例,2例只有视野的缩小。通过MRI测量肿瘤的直径为0.6~5.4cm.无和轻度瘤周水肿26例,严重瘤周水肿15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80.4%。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术后30例(73.2%)改善,2例(4.9%)加重,9例(22%)无变化。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尿崩症8例(均为术后一过性,术后1周内缓解)。垂体功能低下2例,癫痫2例,下丘脑功能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6~60个月。结论:标准的显微外科开颅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且并发症少。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不利于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视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年;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瘤周水肿明显;肿瘤与脑组织间缺少明确的蛛网膜层面;肿瘤未能全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术后注意要点。方法:对12例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下超声刀切除,其中8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结论:巨大鞍结节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取大部分切除,必要时去骨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6例患者,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病理检查,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12例;术后32例发生尿崩,18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54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术前视力下降45例,术后视力恢复好转38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肿瘤残留11例,术后行1刀放疗6例,肿瘤复发3例,1例鞍区并发眶内脑膜瘤。结论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和局部显微解剖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全切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是颅底外科的难题之。本研究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血管和神经的保护,进一步减少并发症.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采用经翼点入路对35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对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保护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SimpsonⅠ级切除22例(62.9%),SimpsonⅡ级切除9例(25.7%),SimpsonⅢ级切除4例(11-4%),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或视野缺损的22例中,术后明显好转16例,术后轻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术中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是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利用显微技术对2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施行肿瘤全切,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进行处理,收到满意效果.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21例,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者16例(76.19%),Ⅱ级切除者5例(23.81%).术后随访1年~2年,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晓  王天华 《实用肿瘤杂志》1998,13(1):35-36,42
报告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5例,其中镜下全切肿瘤17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重点讨论了手术方法。认为在熟悉掌握鞍区显微解剖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手术的方法,利用鞍区各脑池间隙分块切除肿瘤,可有效地避免对下丘脑视神经,颈内动脉及穿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从而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 Approach selection paradigm for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TSMs) is still a point of discussion. The trans-eyebrow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TSKA) is a...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中的技巧操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39例(95%),次全切除2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88%),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7例(17%),Ⅱ级15例(37%),Ⅲ级5例(12%),Ⅳ~Ⅴ级9例(22%),Ⅵ级5例(1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9例(22%),保留有效听力7例(17%)。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39例鞍结节脑膜瘤眼部表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眼部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3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有眼部表现37例(94.87%)。视力下降37例(94.87%),其中单眼视力下降12例(30.77%),双眼视力下降25例(64.10%),8例单眼失明(20.51%);视野缺损37例(94.87%),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颞侧偏盲,鼻侧缺损,周边或中心限局暗点,管状视野等;有眼底改变的19例(48.72%),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视盘边界不清、色淡、水肿或萎缩;外斜视4例(10.26%)。结论:鞍结节脑膜瘤大多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已较成熟,但对大型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在本科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型(肿瘤最大径〉5cm)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有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肿瘤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4例患者行DS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额骨瓣开颅,矢状窦前部结扎经前纵裂入路,8例患者术中行腰池置管,术中使用双频射频器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同时辅以神经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动态了解操作部位与肿瘤周边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Ⅰ级10例,Ⅱ级8例。无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明显皮下积液,其中1例继发硬膜外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治愈。14例得到1~8年随访,1例在随访期间MRI显示肿瘤有复发而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额骨瓣前纵裂入路仍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前行肿瘤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术中辅以神经导航技术对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组织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Five patients are reported who underwent X-ray epilation in childhood for tinea capitis and who developed meningiomas after about four decades. X-ray irradiation resulted in permanent alopecia in four of the five patients. In four patients the tumors were found on the convexity, one patient had a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 All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Recurrence was noted in three of the five patients, one of them was reoperated. No malignant features, but signs of atypia were found at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ingiomas after low-dose irradiation with long latency periods, the predominant calvarial location of the tumors, the high recurrence rates, the absence of malignant traits but the presence of atypias are features overwhelmingly common with similar case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fact that two of the five patients were sister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umors.  相似文献   

16.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听力的保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在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患者的面、听神经功能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本研究探讨在面、听神经功能监护下,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性。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袁贤瑞教授)在面肌肌电图和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7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有完整听力随访资料的4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听功能采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制的普通话言语测试材料(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句表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和纯音听阈测定(PTA),并使用New Hannover Classification听力分级法进行术后听力分级。结果:127例患者中,术中10例获得明确的听神经解剖学保留,其余117例术中未能找到确切的听神经。对随访到的41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术后听功能评价,听力保留率为26.8%。结论:对于有相当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在面、听神经监护下,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同时可以保留部分患者的听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引导脑胶质瘤立体定向活检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引导立体定向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的5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资料,比较MRI引导立体定向活检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29例患者活检后2月内进行了手术,立体定向活检正确指导治疗28例(97%),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完全一致者24例(83%),恶性胶质瘤误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例,恶性胶质瘤误诊放射性脑坏死1例。21例患者于活检2个月后(平均6.5个月)进行了手术,7例活检胶质瘤分级与术后病理结果完全一致,而活检14例放射性脑坏死中仅5例(36%)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结论:MRI引导胶质瘤立体定向活检能够充分代表整体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可正确指导后续治疗,而肿瘤强化特征是活检潜在抽样误差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