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社区“灶点”干预模式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农村地区流行,我们在山东省平邑县进行HFRS干预实验,探讨社区HFRS干预最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和龙市开展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鼠类鼠密度、人间疫情及控制效,果等监测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监测资料。现将2003—2008年相应阶段的HFRS疫情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和预测该市HFRS疫情的流行现况以及未来的流行趋势,并找出影响疫情变化的主要因素,以便采取接种疫苗等相应的干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自1982年5月在市中区报告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后,发病率逐年上升,疫区范围不断扩大,1986年和1995年出现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59.44/10万和40.72/10万,成为山东省的高发病地区之一.2004年,济南市在全市范围内采取防鼠灭鼠、环境综合治理,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接种HFRS疫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继续开展HFRS监测.为总结经验,对2004年HFRS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2004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北省2004年HFRS人间疫情及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河北省HFRS发病主要集中在东部的秦皇岛市、唐山市;3~6月发病占全年总发病数的63.65%,具有明显的春夏季流行高峰。人群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低,符合家鼠型疫区流行特征。结论 河北省HFRS控制应坚持灭鼠与免疫并重的原则,并对易感人群接种Ⅱ型或双价HFRS疫苗。  相似文献   

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国流行的HFRS主要有汉滩型(型)和汉城型(型)两种病毒抗原型。要区分HFRS流行地区病人感染的病毒类型,目前主要用型和型两种血凝抗原同时与病人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以两者的血抑滴度差来判定所感染的病毒型别。判定型别的关键是必须有具广泛代表性的型和型病毒血凝抗原。我们用筛选出的浙10(210)、浙37(237)病毒株制备出的1型和H型病毒血凝抗原,对来自全国各流行区的622份HFRS病人血清进行血凝抑制(HI)法分型。结果:所判定的型别与当地的流行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6.
2007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2007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总结分析全省HFRS流行概况,对宿主动物进行监测。结果2007年河北省共报告HFRS病例372例,死亡2例,发病率0.54/10万,病死率为0.54%.病例分布于全省101个县(市、区),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和唐山市。季节特征呈春峰型,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之比为2.84:1;农民发病占69.09%。居民区鼠密度为2.21%,带病毒率为1.77%;野外鼠密度为1.17%,带病毒率为1.42%。居民区和野外的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结论河北省HFRS发病符合家鼠型流行特征,重点防病区域为东部的秦皇岛和唐山市.为此,采取针对家鼠型为主的加强重点区域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沈阳市2004年发病率在6/10万以上的8个区、县(市)实施综合干预,2012年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16~60岁适宜人群HFRS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疫区(点)灭鼠率达80%以上,临床医生培训覆盖率100%,人群HFRS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疫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疫情规范化处置率和及时率均达100%。干预期2005—2012年,8个干预地区HFRS发病率持续下降,由干预前(2002—2004年)的12.84/10万降至干预后(2012年)的1.03/10万,流行病学控制效果显著,效果指数达12.47,保护率达92.0%。结论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对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桦南县一直是HFRS的高发地区,自2000年在我县推广使用出血热疫苗以来,HFRS的流行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掌握HFRS的流行规律,现对桦南县2000-2006年HFRS监测结果及防治情况简要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俄边界的多民族地区,现有人口210500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国家控制的乙类传染病。为了进一步了解晖春市HFRS的发病特征、分布结构和疫源地特征,正确地分析和预测今后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控制HFRS的发生与流行,我们分析了1996~2005年HFRS疫情报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司玉荣  李淑芹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33-1534
淄博市淄川区是以家鼠传播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混合型发病新疫区,自从1984年发现第1例病人以来,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已发展成国内HFRS高发病区之一。至2004年底累计发病2460例,发病居淄川区传染病谱的前3位,2004年年度发病率居山东省首位。为进一步探讨HFRS的发病趋势,为控制其发病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淄博市淄川区1984-2004年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是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主要流行区,HFRS是吉林省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公主岭市自1987年出现首发HFRS病例以来,HFRS疫情从1997年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解公主岭市HFRS发病规律,为HFRS疫情管理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我们对公主岭市2005~2008年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预防控制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人间、鼠间疫情进行监测。结果2007年周宁县报告HFRS10例,发病率5.12/10万,较2005—2006年明显下降。该病主要分布在周宁县中部地区的狮城、浦源镇。发病高峰为1—2月和10--12月。患者以18-5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褐家鼠、黑线姬鼠分别为室内、外优势鼠种,野鼠带病毒率(13.98%)高于室内(6.63%)(X^2=3.94,P〈0.05)。结论周宁县HFRS的流行特征符合混合型疫区的流行特点,应采取以灭鼠、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控制HFRS流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对山东省1990-1998年不同季节,年龄,性别和职业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和病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进一步扩大,发病继续上升和病死率下降,春季HFRS发病人数高于秋冬季,秋冬季HFRS病死率高于春季,全年HFRS病死人数取决于秋季,结论:HFRS发病和病死人数以青壮年,男性和农民为主,其他人群发病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流行较为严重。在我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发生,台湾地区也有汉坦病毒感染病例报告[1,2]。为了解莒县HFRS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收集2004-2010年疫情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与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为全面了解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特征。疫区,疫源地的变化情况。总结防制与监测经验。方法 流行病学分析。常规监测(检测)方法。结果 我省HFRS发病经历了发现与扩散。暴发与流行和控制在低水平的发病3个阶段;疫情仍不稳定。疫区还在扩大,疫源地已从典型的姬鼠型(I型)疫区(疫源地)向混合型疫区(疫源地)演变。结论 坚持每年开始大面积灭鼠。加强宣传教育是控制该病暴发和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莒县为山东省东南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病区.1975年发现首例HFRS病人,截止2002年底发病13615人,死亡175例.这期间HFRS流行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当地的流行特征、规律及影响预防控制效果因素分析。(方法)统计分析HFRS疫情资料。宿主动物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宿主动物带毒率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方法。(结果)沂南县1976年发生首例病人,至1995年共发病7740例,年平均发病率53.56/10,发病高峰达163.27/10万,病死率高达23.10%,1985年和1989年解剖鼠肺108只,黑线姬鼠带毒率为10%,带毒指数为21.90;褐家鼠带毒率为4.17%,带毒指数为9.08。(结论)沂南县HFRS疫区1984年前以姬鼠型为主,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1985年至今以家鼠型为主混合型疫区,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HFRS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多见。科学灭鼠能减轻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是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流行最严重的省份。过去 ,由于忽略了HFRS在一个乡或一个自然村组成的微小地理环境内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流行病学特点 ,因而缺乏根据疫点类型、发病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所制定的预防干预措施 ,致使HFRS的发病仍居高不下。本研究以平邑县为研究现场 ,应用目前HFRS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和有效的疫苗 ,借助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探讨“灶点”干预模式预防HFRS的流行病学效果和经济效益。一、资料与方法1.试验现场 :以平邑县保太乡和铜石镇为研究现场 ,两乡镇年平均发病率均在 80 / 10万以上 ,年预计发病数均…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空间异质性。方法采用变异函数模型,对山东省1974—2004年的HFRS疫情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可将山东省HFRS疫源地空间异质性及其动态变化划分成5个阶段。且各阶段存在1个过渡年。结论HFRS发病率的变异函数模型显示丁山东省30年来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水平及其疫源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1974-2004年山东省HFRS疫情资料和监测点宿主动物监测资料,采用疾病空间分布的“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分析HFRS发病水平及其疫源地时空动态特征。结果 山东省1974-2004年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81年) HFRS处于完全自然疫源状态,疫源地性质为典型的姬鼠型;第二阶段(1982-1986年)为姬鼠型疫源地和家鼠型疫源地扩张融合的过程;第三阶段(1987-1990年)初步形成了鲁中南山区丘陵地带为中心的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及鲁西、北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第四阶段(1991-1993年)初步形成了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的空间格局;第五阶段(1994-2004年)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空间格局的相对稳定阶段。结论 山东省HFRS疫源地性质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由单纯姬鼠型和单纯家鼠型疫源地独立存在,转变为以姬鼠型和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相互叠加共存,再达到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长期稳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