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告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02例无手术死亡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0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OPCAB,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的46%,年龄38-81岁,平均63.7岁。有心肌梗死史41例,糖尿病史29例,肾功能不全史12例, 脑卒中史12例,慢性肺疾患11例。既往曾行冠脉内支架术21例。左室射血分数≤45%者21例。平均每例行旁路移植2.7支。结果:全组无早、晚期死亡。无围术期心梗、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早期气管插管拔除率为94%;18%的患者未输血;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结论:OPCAB安全、有效,可减少相应并发症,避免常规CABG新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正确掌握OPCAB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重症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评分(Euro Score)(6.7±1.9)分,其中> 6分者38例(77.5%);麻醉诱导后置入IABP19例(38.8%),术中置入IABP 30例(61.2%);体外循环下CABG 12例(24.5%),非体外循环下CABG 37例(75.5%);搭桥数目2支5例(10.2%),3支28例(57.1%),4支16例(32.7%);术后呼吸支持时间(23±19)h,ICU住院时间(76±46)h;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8例(16.3%),切口愈合不良3例(6.1%),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10.2%),死亡4例(8.2%)。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置入IABP可以明显获益,患者如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2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术前心绞痛(CCS)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7例,Ⅲ级13例,Ⅳ级4例。2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2例非体外循环下施术。除1例左乳内动脉(LIMA)纤细血流不足改用大隐静脉外,25例采用LIMA与前降支搭桥,人均搭桥3.2支。结果:25例术后随访6-30个月,24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1例心绞痛Ⅰ-Ⅱ级。低心排术后死亡1例。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完全再血管化和围手术期处理是CABG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6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3例,2支冠状动脉(CA)病变10例,3支CA病变50例,合并左主干狭窄(≥50%)14例。CA支架置入后心绞痛再发作者11例,二次行CABG者1例。结果:择期手术59例,急诊手术4例,均采用不停跳CABG(OPCAB)。心肺转流术(CPB)下行CABG38例、OPCAB25例。CPB平均移植3.4支,OPCAB为2.4支(LAD病变3例)。胸廊内动脉(ITA)作为血管桥使用率为98.4%(62/63),桡动脉(RA)为83.9%(52/62)。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例,8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愈5例(62.5%)。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6.3%)。存活59例,随访5~20个月,除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需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控制症状外,其余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CABG早、中期疗效满意,CPB仍是其主要术式,OPCAB应酌情选用;LAD病变首选ITA为血管桥,RA用于重度狭窄靶血管效果满意,可弥补高龄患者血管桥的不足;术后出现ARF时应早期、积极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中,97%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男性102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7.4岁。63例左室射血分数≤45%,19例<30%。63例患者的心绞痛CCS分级为Ⅲ-Ⅳ级。1例行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余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23例采用左侧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搭桥。术后2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LABP)支持。人均旁路移植血管3.1支。结果 连续116例患者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94%的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结论 本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表明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OPCAB治疗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63例,搭桥数2~4支/例,平均(3.1±0.9)支/例。结果全组无一例死亡,无围手术期脑梗死,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全部患者心绞痛缓解,均顺利出院。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对老年患者采用OPCAB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8例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不停跳搭桥(on-pump beating heart,OPBH)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方法2003年至2006年对28例择期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施行OPBH下CABG术,其中早期左心功能低下行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因血流动力学不能维持紧急转流OPBH6例,占同期OPCAB的6/702例(0.85%),22例常规行OPBH下CABG术,分析总结OPBH在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体外循环管理经验。结果22例常规OPBH心脏搭桥(3.4±0.8)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时间(97.2±32.8)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紧急转流6例,搭桥(2.8±0.4)支,ECC时间(186.0±94.9)min,术中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1 d、23 d、30 d死于心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急性肺栓塞。结论对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无相对ECC禁忌患者采用OPBH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有ECC相对禁忌患者除采用基本外科技术外,宜采用"湿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  10例高危因素患者术前选择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其中 70岁以上者 3例 ,急性心肌梗死 4例 ,3支血管严重病变 10例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17%~ 3 0 %6例 ,心脏明显扩大LVDd >65mm 2例 ,均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无手术死亡 ,无IABP并发症 ,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3例 ,均治愈出院。与同期术前无IABP辅助的高危因素患者相比 ,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高危的OPCAB病例术前应用IABP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功能恢复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NEC-CABG)心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连续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EC-CABG组69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NEC-CABG组51例,不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旁路移植手术。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左心室每搏功指数(LVSWI),记录围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用量、血液超滤的使用情况、手术时间、输血量等。结果:NEC-CABG组CO、CI、LVSWI较EC-CABG组恢复快;NEC-CABG组使用IABP(1.9%)较EC-CABG组(8.6%)明显降低(P<0.05);NEC-CABG组机械通气时间较EC-CABG组短,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且EC-CABG组多需要进行血液超滤。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显示了良好的心功能恢复效果,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 ,术前心绞痛 (CCS)Ⅰ级 2例 ,Ⅱ级 7例 ,Ⅲ级 13例 ,Ⅳ级 4例。 2 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 ,2例非体外循环下施术。除 1例左乳内动脉 (LIMA)纤细血流不足改用大隐静脉外 ,2 5例采用LIMA与前降支搭桥 ,人均搭桥 3.2支。结果 :2 5例术后随访 6~ 30个月 ,2 4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1例心绞痛Ⅰ~Ⅱ级。低心排术后死亡 1例。结论 :CABG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完全再血管化和围手术期处理是CABG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日益发展,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其病情越来越复杂。受高龄、合并其他疾病、左心功能差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等因素的影响,CABG围手术期危重患者在临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且病死率较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现在临床中最常用于心脏手术患者的循环辅助装置,对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IABP应用时机的选择,有时会影响应用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77例CABG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的情况。结果显示,全组患者总体病死率为27.27%(21,77),死亡原因包括:严重低心排出量9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肾功能衰竭2例、难控制的外科出血1例。并发症有:下肢缺血2例经治疗后好转,血红蛋白尿1例经治好转,抗凝致出血行开胸止血2例。经统计,患者病死率与术前射血分数及置入IABP的时机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及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手术患者救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IABP对42例CABG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平均IABP辅助时间(86.8±15.5)h,辅助期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blood,MAB)明显升高,心率(HR)降低、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index,CI)增加,术中及术前使用可改善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过程中,心脏对稳定器压迫的耐受性,同时使心脏功能差的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34例康复出院,住院死亡8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ercardiacoutputsymptom,LCOS)、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等。结论IAB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心功能差的高危CABG患者应积极地放置IABP。  相似文献   

13.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再次冠脉搭桥术(CABG)的影响因素及手术效果。方法1992~1996年Hartford医院所作的CABG312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平均年龄65±9岁。距上次手术的时间为11.8±4.5年。共搭桥1069根,其中动脉桥386根,包括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静脉桥682根,Gore-Tex桥1根。死亡14例(4.5%),围术期心肌梗塞15例(4.8%),术后低心排46例。有131例病人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IABP),其中119例心功能恢复而脱离IABP。结论再次CABG难度、风险均增大,但仍可获得相当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OPCAB)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CABG)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 ,探讨OPCAB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5 0例病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为CABG组 ,B组 30例 ,为OPCA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 2 4h、72h、16 8h取静脉血标本 ,分别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和CK MB活性 ;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OPCAB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体外组短 (P <0 .0 1) ,而且房颤的发生率较低 (P <0 .0 5 )。CABG组与OPCAB组cTnI、CK MB的术前水平相似 ,而术后即刻、术后 2 4h、72h均较OPCAB组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结论 :与CABG相比 ,OPCAB的心肌损伤较轻 ,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评分高危患者(SinoSCORE≥6分)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中心行OPCAB术且SinoSCORE≥6分置入IABP的患者30例,其中术前预置入IABP患者15例(A组),术中及术后紧急置入IABP患者15例(B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指标、住院30 d病死率。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均>3个月并比较其预后。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IABP使用时间[(78.66±28.83)h vs. (207.80±132.92)h]、呼吸机辅助时间[(36.86±35.13)h vs. (144.13±180.25)h]、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119.86±42.73)h vs. (296.66±191.84)h]、ICU监护时间[(69.06±42.90)h vs. (250.93±232.84)h]、术后住院时间[(10.73±2.49)d vs. (20.40±17.26)d]均短,住院总费用较少[(201 321.29±37 240.54)元] vs. (271 071.89±105 901.14)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3.3% vs. 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搭桥支数[(3.86±0.91)支 vs. (4.26±0.96)支]、术后引流量[(1 141.33±448.12)mL vs. (1 433.33±802.70)mL]无差别,住院30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6.7% vs. 20.0%)。结论:SinoSCORE评分高危患者行OPCAB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LMS患者257例,男性161例,女性96例,年龄(63.4±2.3)岁(54~76岁),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30% 55例。急诊手术5例,术后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12例。103例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者体外循环辅助心脏跳动或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15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7例。结果257例中,共行远端吻合口681个,术后呼吸机辅助7~36 h。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24例(非体外循环者6例,体外循环者18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行IABP支持15例。肺部并发症27例;死亡7例,死因为呼吸衰竭2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例、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仍是治疗LMS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搭桥9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970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中的难点,总结围术期处理的要点,以提高CABG的疗效。方法1997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行CABG 970例,其中停跳下行CABG 394例,不停跳下行CABG 382例,单纯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30例,CABG TMLR 50例,CABG 瓣膜手术67例,CABG 室壁瘤手术41例,CABG 左房黏液瘤切除术2例,CABG 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CABG 升主动脉成形术1例,CABG 纵隔内肿瘤切除术1例。结果平均冠状动脉搭桥数量为(2.8±1.0)支。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3.8%。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较术前大为提高。结论合理地开展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武寒玲  郑晓梅 《吉林医学》2005,26(11):1253-1254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越来越普及,它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甚至避免了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CABG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肺、脑、肾和血液系统的损害,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出血输血少,用药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我科自2001年至2005年3月有50例患者施行OPCAB,无1例手术死亡,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