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制作TBI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pioglitazone,并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7d后收集脑组织,采用RT-PCR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PPAR-γmRNA、TNF-α及IL-1β的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 PPAR-γ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同时TNF-α、IL-1β蛋白及mRNA表达也显著上调(P<0.05),而应用pioglitazone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大鼠脑组织PPAR-γ的表达,并有效抑制TNF-α及IL-1β的上调表达(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中TNF-α及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激动剂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THP-1人单核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培养液;实验组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细胞;吡格列酮组在PAAF作用前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的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进行干预;GW9662组:在吡格列酮干预前30 min,先行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最后加入PAAF.分组处理6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AAF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GW9662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各组PPARγ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GW9662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减少PPAF刺激所致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单核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THP-1人单核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培养液;实验组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细胞;吡格列酮组在PAAF作用前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的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进行干预;GW9662组:在吡格列酮干预前30 min,先行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最后加入PAAF。分组处理6 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AAF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GW9662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各组PPARγ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GW9662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减少PPAF刺激所致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单核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PPARγ激活剂吡咯列酮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小剂量吡格列酮组、大剂量吡格列酮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术前3d分别给予盐酸吡咯列酮,每日1次灌胃给药,小剂量组为10mg·kg-1·d-1,大剂量组为15mg·kg-1·d-1.以缺血后24 h作为观察时间点,RT-PCR测定缺血脑组织mRNA表达.结果 小剂量吡格列酮组ICAM-1 mRNA表达(0.571±0.032)和大剂量吡格列酮组ICAM-1mRNA表达(0.396±0.024)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0.847±0.028)低(P<0.05).结论 PPARγ激活剂吡咯列酮可下调缺血脑组织ICAM-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和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肌NF-κB、PPAR-α和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MS模型组(B组),构建MS模型后将B组余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1组)、麝香保心丸组(B2组,麝香保心丸13.5 mg·kg-1·d-1)、吡格列酮组(B3组,吡格列酮1.5 mg·kg-1·d-1)、麝香保心丸+吡格列酮组(B4组,麝香保心丸13.5 mg·kg-1·d-1+吡格列酮1.5 mg·kg-1·d-1)。比较不同药物干预对大鼠收缩压、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以及大鼠心肌组织NF-κB、PPAR-α和PPAR-γ表达的影响。结果:造模后B组大鼠收缩压、血脂、血糖及FINS较A组升高(P<0.05,P<0.01)。药物干预后,B2、B3、B4组收缩压、血脂、血糖及FINS较B1组改善(P<0.05,P<0.01),且B4组改善情况较B2、B3组更明显(P<0.05)。与B1组相比,B2、B3、B4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表达下调,PPAR-α、PPAR-γ表达增加(P<0.05),这种调控在B4组更明显(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和吡格列酮均可调控MS大鼠心肌NF-κB、PPAR-α和PPAR-γ的表达,改善MS大鼠心肌重构,两者合用时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核因子κB与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高脂膳食喂养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蜕皮甾酮处理组与吡格列酮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蜕皮甾酮组与吡格列酮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应用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应用基础饲料喂养.实验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mRNA 水平变化.结果 蜕皮甾酮组和吡格列酮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蜕皮甾酮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核因子κB水平明显降低(P<0.01),PPAR-γ mRNA显著增加(P<0.05).结论 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肝组织PPAR-γmRNA和减少核因子κB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吡格列酮组。应用自体血尾状核定位注射方法建立大鼠自体血脑出血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脑出血组AQP4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F=222.03,q=29.15,P<0.05),而吡格列酮组AQP4蛋白的表达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q=9.21,P<0.05)。脑出血组AQP4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F=327.22,q=33.13,P<0.05);吡格列酮组AQP4mRNA含量与脑出血组比较明显降低(q=3.98,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在灌注22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及周围血清中IL-6含量,常规HE染色及Nissl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干预组比较,吡格列酮干预组能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及血清中IL-6含量(均P<0.05),并使脑组织神经细胞破坏的程度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以大剂量组为优),其作用机制与降低IL-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蒿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因子及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青蒿素预处理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脑组织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s、FasL、Bcl-2、Bax 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Fas、FasL、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Bcl-2/Bax比值下调(P<0.05),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升高(P<0.05),青蒿素预处理可明显下调Fas、FasL、Bcl-2和Bax mRNA水平及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P<0.05),上调Bcl-2/Bax比值(P<0.05).结论 青蒿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人单核细胞,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PAAF收集自重症胰腺炎患者.将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THP-1分为4组:对照组(C组)、实验组(A组)、吡格列酮组(P组)、GW9662(G组).A组用PAAF刺激细胞;P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mol/L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G组先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30 min后加入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12 h后收集4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TNF-α、IL-6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 p65、p38MAPK的活化程度和Iκ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AAF刺激后,A组细胞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组经吡格列酮干预后,TNF-α、IL-6的mRNA表达降低,NF-κB、p38MAPK活性下调,IκB蛋白表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应用GW9662后可拮抗吡格列酮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NF-κB、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控制炎症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PPAR-γ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复制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模型中,观察PPARγ表达的改变,探讨PPAR-γ在A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在LPS复制的大鼠Au模型中,观察动脉血气、肺湿/干(W/D)比值、肺组织病理,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PPAR-γ、TNF-α mRNA表达,用ELISA法检测TNF-α蛋白变化,并用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PPAR-γ的改变.结果 ALI大鼠,PaO2显著降低(P<0.05),肺W/D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受损;肺组织TNF-αmRNA显著升高(P<0.05),与此同时血浆TNF-α亦显著升高(P<0.05).正常大鼠肺组织可表达PPAR-γ,LPS致伤后肺组织PPAR-γ mRNA在1 h即开始下降,2 h降至谷底,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免疫组化显示致伤后1、2 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4 h显著降低并持续至8 h(P<0.05).结论 正常大鼠肺组织可表达PPAR-γ,LPS可引起ALI大鼠肺组织PPA-γ的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下降,这可能与ALI炎症持续和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60例,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吡格列酮组给予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结果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LVMI、血清TNF-α、IL-1β、IL-6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MI、血清TNF-α、IL-1β、IL-6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通过抗炎作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过程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钠对肥厚心肌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模型. 分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组)、假手术-罗格列酮组(S 组)、心肌肥厚-生理盐水组(H-组)、心肌肥厚-罗格列酮组(H 组).罗格列酮组:于术后4周用罗格列酮钠生理盐水溶液(4 ml·kg-1·d-1)腹腔注射1周;生理盐水组:于术后4周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周(1 ml*kg-1*d-1).术后5周测定心肌肥厚指数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放免法检测左心室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D)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γ)mRNA的表达;EMSA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术后5周手术组左心室心肌明显肥厚;心肌中TNF-α、PAF、MPD含量增高(P<0.01);罗格列酮干预能显著降低肥厚心肌中TNF-α、PAF、MPD的含量(P<0.01) ,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罗格列酮组PPAR-γ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心肌肥厚组NF-κB活性明显增强(P<0.01),罗格列酮能减轻NF-κB的激活(P<0.01). 结论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心肌肥厚,肥厚心肌组织中NF-κB激活明显增强,TNF-α、PAF、MPD表达升高,这一明显增强的炎症反应能被PPAR-γ人工合成配体罗格列酮钠所抑制.  相似文献   

15.
rh EPO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与增强LIVI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对大鼠脑出血不同时期病理变化及脑组织和血清LIVIN、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rh EPO对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模型组(M)、rh EPO治疗组(MT).Ⅶ型胶原酶注射法制备脑出血模型,观察治疗前后脑组织含水量及脑出血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TNF-α表达水平和血清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LIVIN.结果 与M组比较,MT组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出血量及凋亡细胞数减少,MT组IL-1β、TNF-α表达较M组降低(P<0.01),MT组LIVIN表达较M组增高(P<0.01);MT组LIVIN、IL-1β、TNF-α表达较S组增高(P<0.01);M组LIVIN、IL-1β、TNF-a表达较S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rh EPO可通过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增强LIVIN表达,同时可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rh EPO可以通过抑制脑出血大鼠脑内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吡非尼酮对大鼠尿道损伤后狭窄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组:切开后尿道海绵体建立大鼠尿道损伤模型,按100 mg·kg-1·d-1腹腔注射吡非尼酮;模型组:同对照组构建大鼠尿道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等量溶剂;假手术组:不予尿道损伤处理,但腹腔注射等量溶剂。术后2周逆行尿道造影观察尿道狭窄,留取尿道损伤组织,行HE染色观察尿道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a-SMA和TGF-β1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大鼠尿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吡非尼酮组大鼠较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体质量下降,逆行尿道造影显示阳性对照组大鼠尿道显著变窄,吡非尼酮组大鼠尿道较阳性对照组大鼠明显好转(P<0.05)。HE染色显示阳性对照组尿道上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炎性细胞增多;吡非尼酮组病理学表现与阴性对照组相似。Masson染色显示吡非尼酮组较阳性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有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尿道a-SMA和TGF-β1表达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0.01),而吡非尼酮能够抑制TGF-β1和α-SMA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吡非尼酮能够抑制损伤组织中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P<0.01)。结论 吡非尼酮可预防尿道损伤后纤维化及狭窄,并可能与抑制TGF-β1通路和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脑创伤模型,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致伤后在相应时相点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后,用干湿质量法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进行HE、Nissl及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①在伤后48 h、5 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12±0.58)、(1.67±0.78)]好于对照组[(2.67±0.65)、(2.25±0.62),P<0.05];②伤后24 h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8.84±1.92)%、(79.21±2.20)%,P>0.05];③伤后48 h,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38.59±1.97)%和神经细胞凋亡数(31.67±4.76)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25±4.01)%、(45.33±4.68),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结直肠癌前病变——异型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4只,观察药物为舒林酸,结直肠肿瘤诱导剂为二甲肼(1,2-dimethylhydrazine,DMH),PPAR-γ激动剂选用吡格列酮,PPAR-γ拮抗剂为GW9662,进行ACF模型诱导。实验共分7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DMH组、舒林酸组、舒林酸+GW9662组、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GW9662组和GW9662组,其中DMH组10只,余每组9只。阴性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用药,其他各组均用DMH进行ACF诱导,观察12周。结果:(1)舒林酸与PPAR-γ激动剂均可显著抑制DMH诱导的大鼠ACF,从(137.8±59.4)个降低到(73.9±32.1)个和(96.4±32.6)个,分别减少了45.7%和30.0%,P<0.01和P<0.05;PPAR-γ拮抗剂可拮抗舒林酸的这一作用,ACF由(73.9±32.1)个上升至(106.3±33.9)个,P>0.05;(2)在DMH诱导肿瘤的过程中,结直肠黏膜PPAR-γ表达量较正常显著升高,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304±0.288)和(2.292±1.380),P<0.01;而舒林酸和吡格列酮则可显著降低PPAR-γ的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023±1.115)和(0.352±0.187),与DMH组相比,P<0.01,应用PPAR-γ拮抗剂GW9662后PPAR-γ表达量又有所升高,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279±0.303)和(0.998±0.29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PPAR-γ在DMH诱导的大鼠结直肠ACF中出现异常高表达;舒林酸和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抑制ACF的形成,同时PPAR-γ的表达量也随之下降, PPAR-γ拮抗剂可拮抗舒林酸的这一作用。由此推测PPAR-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ACF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活PPAR-γ可抑制DMH诱导的大鼠癌前病变ACF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芍口服液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神经炎性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54只C57小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性脑损伤组(TBI组)和参芍口服液组(SS组),采用限制性皮层损伤的方法对TBI组和SS组小鼠进行损伤手术,造模6 h后,SS组给予5 ml参芍口服液灌胃干预,Sham组和TBI组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持续7 d。采用mNSS评分对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脑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18的含量,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脑组织内NRLP3、Caspase-1的表达水平。结果:伤后1、3、7 d,对比Sham组,TBI组的mNSS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皮层损伤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SS组的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P<0.05),皮层损伤区神经元凋亡率也较TBI组明显减少(P<0.05);相比Sham组,伤后7 d, TBI组的炎症因子(IL-18、TNF-α、IL-1β)的表达均上升(均P<...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rh EPO干预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过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头部来建立创伤性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不撞击脑部。造模结束后,治疗组每日定时以5000 IU/kg剂量rh EPO进行腹腔注射,sham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处死大鼠。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 123)染色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中线粒体动力学有关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蛋白1(Fis-1)、融合蛋白2(Mfn 2)、视神经萎缩蛋白1 (Opa 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减弱,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从而起到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