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对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结果: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个)分别为6.78±4.27,5.21±3.94,2.21±1.64,心肌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分别为8.16±4.11,5.72±4.03,2.83±1.84,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5,1.85,2.52,P<0.01~0.001),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2.65~3.16;P<0.001~0.0001);在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的50例中,41例颈动脉超声有动脉硬化斑块,9例无动脉硬化斑块,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为临床应用雌激素治疗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及康措施介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6例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12例绝经期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壁斑块、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参数46例动脉粥样硬化绝经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常规加尼尔雌醇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绝经期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侧颈总动脉壁斑块积分分别为(48&;#177;45),(0.6&;#177;0.7)mm,右侧颈总动脉壁斑块分别为(4.7&;#177;4.1),(0.6&;#177;0.5)mm(P&;lt;0.05),前者的斑块明显大于后者;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绝经期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分别为(1.1&;#177;0.5),(0.7&;#177;0.3)mm(P&;lt;0.05),前者明显超过后者;应用雌激素治疗后.雌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左)(4.8&;#177;3.6),(3.6&;#177;2.5)mm,(右)(4.7&;#177;4.1),(3.6&;#177;3.1)mm及(1.1&;#177;0.5),(0.9&;#177;0.3)mm(P&;lt;0.01)后者较前者均有减小;但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雌激素对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直观易于重复,可为临床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7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为(1.27&;#177;0.24),(0.98&;#177;0.09)mm,与对照组[0.79&;#177;0.07),(0.72&;#177;0.08)mm]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及分又、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lt;0.01)。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P&;lt;0.01)。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的IMT值与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成正相关(P&;lt;0.01)。结论彩色多普勒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130例,其中脑梗死组65例,健康对照组6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lt;O.001)外,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O.001)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运用高频超声探讨颈动脉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表窗口的可行性。方法 :用高频超声测量正常人和 1、 2、 3支冠脉狭窄组的颈动脉 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 :冠脉病变组 IMT值显著高于正常组 ,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脉病变组的斑块发生率、斑块面积和 Crouse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且 2、3支病变组斑块面积和 Crouse积分明显高于 1支病变组。四组患者的血流频谱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50例)和冠心病组(148例);并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多支病变组(44例)并进行Gensini积分。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情况,并对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5.06±7.27、30.83±4.50、24.83±4.94和13.75±1.74,颈动脉IMT分别为(2.13±0.32)mm、(1.68±0.14)mm、(1.12±0.13)mm和(0.93±0.17)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85±1.21、1.62±0.14、1.03±0.09、0.29±0.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Crouse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范围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CAD和评价抗动脉硬化治疗疗效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红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04-420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状动脉造影积分,用Crouse方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CAS的程度也越重,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积分及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进行评价。 方法:①选取2003-0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作为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仪器设备: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周围血管高频探头频率4~10MHz。⑧应用超声技术观察患者动脉内膜有无增厚及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调整仪器进入AD状态,图像采集深度4cm,总增益(信号放大)50dB,侧向增益补偿置于50线,时间增益补偿置于50线,上述仪器条件设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调整探头角度以获得理想的颈动脉二维图像,连续取样记录于光盘上。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二维超声表现进行斑块分型.计算斑块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平均强度值的比较:正常内膜图像平均强度为(39.05&;#177;7.09)dB,脂质型斑块为(33.5&;#177;4.6)dB.纤维型斑块为(44.38&;#177;3.14)dB,钙化型斑块为(56.77&;#177;4.94)dB。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外膜的比值:正常内膜斑块与外膜比值为(64.87&;#177;10.02)%,脂质型斑块为(61.80&;#177;4.38)%,纤维型斑块为(78.36&;#177;7.86)%,钙化型斑块为(110.23&;#177;8.7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斑块与外膜比值.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4.29%,脂质性斑块发生率最高(47.46%);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8.9%,纤维型斑块发生率最高(4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与外膜比值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71.18&;#177;12.53)%,(102、65&;#177;14.02)%,P〈0、001],但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65.76&;#177;11.38)%,(21.65&;#177;8.44)%,P〈0.001]。 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定量评估斑块组织特征,且颈动脉组织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损害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分型、脑部病灶的计数、以及部分外周血循环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炎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3组:颈动脉正常组33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41例;比较3组患者颅脑CT平片颈内动脉分区梗死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11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计数:CT平片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3.95&;#177;1.91)个,(2.12&;#177;1.26)个,(2.32&;#177;1.62)个,P=0.001,0.031]。②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6.89&;#177;1.47),(5.26&;#177;1.63),(4.52&;#177;1.04)mmol/L;(2.65&;#177;1.72),(1.83&;#177;1.21),(1.34&;#177;0.96)mmol/L;(4.98&;#177;2.36),(3.37&;#177;1.16),(2.16&;#177;0.96)mmol/L,P〈0.05]。3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③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稳定斑块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8.99&;#177;1.87),(7.50&;#177;2.38),(6.71&;#177;1.41)&;#215;10^9L^-1;(1.09&;#177;0.54),(0.68&;#177;0.48),(0.36&;#177;0.23);(3.99&;#177;2.31),(2.85&;#177;1.84),(2.11&;#177;0.97);(4.19&;#177;1.24),(3.45&;#177;0.82),(2.23&;#177;0.62)g/L;P〈0.05]。结论: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炎症因子中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关。②基于颅脑CT平片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病灶计数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01/2005-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测定内中膜厚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以内中膜厚度〉度1.2mm为斑块形成标准。记录临床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结果:146例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1.8%,146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粥样硬化组76例和非粥样硬化组70例。②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粥样硬化组[(57.75&;#177;3.46),(51.21&;#177;3223)岁;(552&;#177;058),(4.45&;#177;0.43)年;(4.72&;#177;047),(4.21&;#177;0.56)mmol/L:(3.29&;#177;0.53),(2.33&;#177;0.45)mmol/L;(4.52&;#177;0.76)(3.49&;#177;0.49)g/L:P均〈0.051。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进入方程,且OR值均大于1,P〈0.01。结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是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其Crouse积分,观察3组之间IMT、Crouse积分的差异和相关性;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再将以上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采用Gensini评分评判严重程度,观察各组之间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将IMT、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MI、UA组与对照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O.05),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90例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冠脉病变之间与IMT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样硬化的关系从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同一患行颈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并将阳性组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通过超声测定和因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并计算斑块积分,对各组IMT及斑块积分进行统计等处理。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预测价值。阳性组的IMT及斑块积分均大于阴性组。右侧颈动脉组的预测性较左侧略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以98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狭窄≥50%者57例为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者41例为对照组,并进行Gensini积分.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多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2.65±4.33、24.70±2.29和15.36±3.06,颈动脉IMT分别为(1.37±0.16)mm、(1.21±0.14)mm和(0.92±0.11)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05±0.17、1.29±0.18和0.36±0.05,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Crouse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I及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发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颈动脉斑块和股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1.5%,65%和84.6%;随病变支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设计:描述性观察。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为2001-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3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5&;#177;11)岁。 方法: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观察各危险因素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颈动脉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颈动脉斑块。 结果: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有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38&;#177;1.33)g/L;(5.19&;#177;1.27)mmol/L;(3.15&;#177;0.73)mmol/L,高于无斑块组(36例)(3.20&;#177;1.30)g/L;(4.56&;#177;1.30)mmol/L;(2.49&;#177;0.92)mmol/L,P〈0.05)。②颈动脉斑块在纤维蛋白原低、中、高三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5例)、16%(7例)、73%(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③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年龄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体表高频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3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其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并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t、χ^2检验。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IMT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67%、81.39%及87.78%,三者对冠心病的特异性分别为71.60%、90.12%及95.06%;②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且随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均增加(P〈0.05);⑧冠心病组年龄、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压水平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可作为冠心病预测因子,两者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预测可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绞痛患者8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0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测量颈总及颈内动脉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IMT值在0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与多支病变组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通过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