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除应激、手术和急性并发症等情况下,胰岛素只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随着糖尿病良好控制的要求和糖尿病治疗学的发展,2 型糖尿病用胰岛素的机会越来越多。笔者等对80例口服降糖药物失效、长期高血糖的2 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疗法之后血糖控制情况进行了观察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80例均为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男37例,女43例。年龄45~76岁,平均(51.3±7.4)岁,病程2~23年,平均(9.5±6.2)年。所有患者在严格饮食治疗的基…  相似文献   

2.
拜糖平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种α-葡萄糖忒酶抑制。本文对20例临床上治疗不满意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糖子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治疗对象及方法:按照WHO标准诊断的NIDDM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3.4±13.9岁。其中8例原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12例合用或单用普通胰岛素治疗。排除了慢性肠功能紊乱和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治疗前HbA;t为9.89±2.55%。20例均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餐后肽血糖仍超过11.lmmol/L(200mg%)的NIDDM患者,在服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一类新的、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目的的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下称NIDDM)的疗效,我们于1995年7月~1996年2月对30例NIDDM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如下。1.病例选择:30例NIDDM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2例,女18例,年龄30~74岁,平均52.95±9.43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2±1.8年,列入本组观察的病例包括1.轻型NIDDM病人,饮食控制不满意者;2.磺豚类药物治疗3个月不满意者;3.双脱类药物治疗3个月不满意者;4.胰岛素每日约4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治疗糖尿病酮症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CSⅡ组)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分别使用CSⅡ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观察血糖、血酮、尿酮的变化、低血糖的发生率及胰岛素用量的多少。结果:2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血酮恢复正常,但CSⅡ组血酮恢复时间(50.4±7.6)h较对照组(88.6±8.9)h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尿酮转阴时间CSⅡ组(20.5±6.8)h较对照组(55.2±15.6)h明显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SⅡ组低血糖的发生率[(0.5±0.4)次/人]较对照组[(1.6±0.8)次/人]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但达目标血糖的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胰岛素用量CSⅡ组[(38.6±5.3)U·d^-1]较对照组[(54.6±11.0)U·d^-1]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S治疗糖尿病酮症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胰岛素疗效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β细胞功能及其病程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11.1mmol/L的3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持续胰岛索皮下输注(CSⅡ)强化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变化。随访患者血糖控制情况2年,分析临床缓解有关因素。结果2周的CSⅡ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分别由(13.6±1.5)mmol/L、(20.1±4.0)mmo[/L降至(5.6±0.4)mmo[/L、(8.2±1.4)mmol/L,达到良好控制(P〈0.01),且未见明显低血糖。治疗后C肽水平(1.3±0.4)μg/L,较治疗前(0.8±0.2)μg/L明显升高(P〈0.05),HOMA-β(95±34),较治疗前(27±9)明显提高(P〈0.02),HOMA-IR(1.26±0.29),较治疗前(2.31±0.52)明显下降(P〈0.05)。随访2年,单纯饮食运动组较需加用口服药组BMI和治疗后空腹血糖低(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胰岛素平均用量少(P〈0.05,P〈0.01)。结论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能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血糖控制,有利于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明Ⅱ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与脂质过氧化和蛋白糖化程度的关系,对48例正常人及5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时,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为64.3±13.8×103Nu/L,明显低于正常人的96.4±12.3×103Nu/L,(P<0.01);丙二醛为11.4±2.8nmol/L,内皮素为20.6±4.5ng/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46.8±7.2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无血管病变者也具有相似的变化,但有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比无血管病变者要明显(P<0.05);糖化血红蛋白在Ⅱ型糖尿病时也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与丙二醛呈正相关(r=0.4892,P<0.01)。  相似文献   

7.
松龄血脉康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龄血脉康(成都康弘制药厂出品)目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病,本文报告松龄血脉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1.病例选择房血压的判定按照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标准。高血压的分期根据1979年我国修订的标准。凡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脑,肝或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均不列入观察对象。2.治疗方法:Ⅰ期高血压患者4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1±11岁,治疗前血压21.3±0.80。0/13.6±0.80kPa。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2±9岁,治疗前血压20.8…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本文28例为Ⅱ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均以WHO标准和兰洲会议标准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现将我院96~98年门诊应用黄连索治疗老年糖尿病28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28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3.5岁。 1.1 实验室检查:28例中空腹血糖为7.26~22mmol/L者26例,占92.1%,空腹尿糖阳性者占42.1%;血脂:胆固醇为3.69~7.98其中6例超过正常值占21.4%,三硝酸油脂1.05~5.9mmol/L其中11例超过正常值占25%;血液流变学检查:红细胞压积0.48~O.56者21例占75%,血浆比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为8.9%(91/1027),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中为6.4%(50/778),慢性重型肝炎中为8.0%(7,87);肝硬化中为21.0%(34/162),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在合理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吴建龙  吴晔良 《中国药房》1999,10(4):155-156
目的:测定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观察多烯康胶丸(DXk)对其影响。方法:应用比浊法测定21例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和22例健康查体者(NC)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11例患者继续用Dxk(2caps,tid,po)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Dxk对Fg和血胆固醇(TC)及血甘油三酯(TG)的影响。结果:21例病人血浆Fg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1)。11例病人经过Dxk4周治疗后,血浆Fg水平由2.94±0.47g/L下降至2.62±0.48g/L(P<0.05),TC由6.57±1.15mmol/L降至5.99±0.71mmol/L(P<0.05),TG由1.85±0.42mmol/L降至1.75±0.38mmol/L(P>0.05)、结论: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体内Fg水平明显升高,Dxk能降低Fg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即缓慢进展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称之隐匿型IDDM或1.5型糖尿病。早期因其β细胞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一定时间后即会发展为IDDM。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LADA,早期治疗,避免β细胞进一步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1.1资料本组40例Ⅱ型糖尿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糖尿病病程1~8年,年龄42~70岁,平均51.5±10.0岁,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0±1.3年。体重指数(BMI)≤…  相似文献   

12.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72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每组86例。对各组间血脂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总胆固醇[(5.41±0.13)mmol/L]、甘油三酯[(3.41±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1±0.13)mmol/L]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分别为(4.95±0.11)mmol/L、(2.11±0.20)mmol/L、(3.74±0.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发生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观察48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起病方式、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胰岛素、饮食、运动)情况。结果 急性起病的占31.2%,慢性起病的占68.8%;秋冬季节发病的占68.8%;就诊时尿蛋白阳性10例,尿酮体阳性18例;综合治疗疗程为3~14个月。结论 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规律性,采用胰岛素、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用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65±s8a)。卡托普利从每次12.5mg开始,po,tid。最大剂量为112.5mg/d。观察3wk。结果:除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外,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无明显变化,但餐后分别由10.2±2.4降至7.5±2.2mmol/L和138±32降至101±30mU/L(P均<0.01)。提示该药在降压同时,能降低血糖和胰岛素。*P<0.01。与服药前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但餐后血糖随着血压的下降而明显降低,空腹血胰岛素无明显变化,但餐后血胰岛素水平有明显降低,且与血压、血糖水平下降相一致。讨论本文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下降。卡托普利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主要通过以下机制:(1)使来自肌肉的激肽浓度轻微升高;(2)通过增加体内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使葡萄糖的利用率升高[2];(3)通过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减弱患者抗胰岛素能力。作者认为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在使用的抗高血压药中如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时,可选卡托普利作为首选治疗药,尤其是对高血压伴Ⅱ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曲司氯铵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国产曲司氯铵片/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曲马多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碱化后用氯仿-异丙醇混合液(40:2)萃取,经Xetrra C18柱分离后用质谱检测器检测。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二重3×3交叉试验设计,3周期内分别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曲司氯铵片或胶囊)和参比制剂40mg,不同时间点采血,血浆样品中曲司氯铵浓度用HPLC-MS/MS方法测定,研究比较两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曲司氯铵与内标分离良好,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测定,回归方程为Y=0.1065X-0.0588,r=0.9998。在0.2~50μg·L^-1范围内曲司氯铵质量浓度与峰面积比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μg·L^-1,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曲司氯铵和内标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75.5±4.1)%(n=5),(78.9±0.8)%(n=5),(73.9±6.2)%(n=5),(79.2±0.8)%(内标,n=15),方法回收率为104.4%~110.8%之间(n=5),日内RSD为10.4%~14.4%之间(n=5),日间RSD在8.4%~13.3%之间(n=5)。试验制剂I(曲司氯铵片)、试验制剂Ⅱ(曲司氯铵胶囊)和参比制剂(曲司氯铵片)中曲司氯铵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为(9.8±4.1),(9.0±4.1),(9.6±4.2)μg·L^-1,tmax为(3.4±0.6),(3.2±0.5),(3.3±0.6)h;AUC(0→24)为(72.5±39.6),(69.0±32.2),(71.1±35.4)μg·L^-1·h。与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Ⅰ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8±14.9)%;试验制剂Ⅱ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0±6.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双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用于曲司氯铵体内过程研究。2种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互为生物等效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与人正规胰岛素对不规律进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82±2.85)岁]被纳入研究,先后用方案A和方案B治疗,各4个月。方案A: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人正规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方案B:三餐后10~15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每周检测2次空腹血糖(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并对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其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的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在方案A治疗期间分别为(7.37±4.22)mmol/L、(9.73±3.38)mmol/L、(10.23±3.96)mmol/L和(10.85±3.36)mmol/L,在方案B治疗期间分别为(7.01±1.74)mmol/L、(9.23±1.58)mmol/L、(9.22±1.28)mmol/L和(9.76±1.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方案B较方案A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降低;治疗前后HbA1c的差值在方案A、B分别为(3.08±0.96)%和(3.37±0.47)%(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中重度低血糖发生率,在方案A治疗中分别为68例次及36.7%,在方案B治疗中分别为21例次及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门冬胰岛素餐后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小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作次数并降低其严重程度,对不规律进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我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效果、对糖尿病的知晓度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优于治疗前[(5.8±1.9)mmol/L〈(13.0±4.2)mmol/L、(9.9±2.2)mmol/L〈(12.8±4.1)mmol/L;(6.9±1.6)mmol/L〈(18.4±6.3)mmol/L、(13.7±1.8)mmol/L〈(183±6.0)mmol/L],且观察组采用速效胰岛素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2.0%vs.69.0%);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远大于对照组(94.0%vs.71.0%)。结论临床上应用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同时强化了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山莨菪硷对糖尿病黎明现象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莨菪硷对糖尿病黎明现象的治疗作用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柳洁,康淑真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NIDDM患者亦存在黎明现象而导致清晨空腹血糠升高。以往多注重调整胰岛素剂量和/或注射时间来克服高血糖。我们在观察NIDDM患者常规治疗情况下出现黎明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睡前使用抗胆硷药物山莨菪硷(654—Ⅱ)对清晨高血糖的治疗作用。对象和方法对象:为控制血糖而住院治疗的NIDDM患者54例,均经严格控制饮食,加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使病情相对稳定。无酮症、低血糖反应或感染等应激情况。晚餐后2小时血糖6.0~80mmol/L次日清晨空腹血糖≥8.0mmol/L。随机分为治疗组37人,年龄59.3±9.5岁。对照组17人,年龄58.4±10岁。糖尿病患病时间分别为3.9±2.5年和3.7±4年。方法:在维持原治疗方案基础上,晚10时就寝前嘱治疗组患者口服654—Ⅱ10mg;对照组服维生素B120mg。全部对象在治疗前和用药第7天晨6时肘静脉取血测空腹血糖(FPG),生长激素(GH),皮质醇(F),胰岛素(In)。取血前夜严格执行10Pm熄灯入睡。血糖采用萄葡糖氧化酶法,其余激素用125I放射免疫法。结果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3月,选择我科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39例,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48例,正常对照组35例,测定其血浆hsC—RP及IL-6水平,同时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HbA1c、血脂、血压等指标.比较hsC-RP、IL-6等浓度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2型糖尿病有大血管病变组hsC-RP、IL-6浓度依次升高,hsC—RP分别为(0.75±0.27)g/L、(2.12±0.63)g/L、(4.32±1.37)g/L,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IL-6分别为(2.17±0.48)pg/ml、(4.21±0.64)pg/ml、(7.42±1.21)pg/ml,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组,hsC—RP又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增厚者(P〈0.01)。结论炎症相关标志物hsC—RP及IL-6浓度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升高更明显,提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发病因素中,hsC—RP及IL-6水平的升高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