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报道在乳房外Paget病(EM PD)中常发现上皮乳头瘤异常增生,其意义尚不明。EM PD与各种人类乳头瘤病毒(H PV)相关赘生物同时发生已有报道。作者报道1例肛周EM PD患者,其皮损表面伴有多发的疣状丘疹。在组织病理上,疣状丘疹包含两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一种表现为在乳头瘤病的增生表皮内有多数Pag细胞,而另一种则显示出与尖锐湿疣(CA)相一致的特征。经原位杂交证实在CA的营养不良角质形成细胞中有H PV-6DNA。在疣状或丘疹型EM PD中未获得H P6/11/16/18/31/33型DNA的阳性指征。由于本病例的疣状丘疹局限于EM PD斑块内,因而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鲍温样丘疹病与尖锐湿疣、Bowen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对尖锐湿疣、鲍温样丘疹病和Bowen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同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PV6/11、HPV16/18DNA。结果①鲍温样丘疹病与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形态差异较大;鲍温样丘疹病与Bowen病的临床表现不同,病理学形态相似。②35例尖锐湿疣中HPV6/11DNA阳性33例(阳性率94.29%);35例鲍温样丘疹病中HPV16/18DNA阳性29例(阳性率82.86%);16例Bowen病中HPV16/18DNA阳性4例(阳性率25.00%)。结论鲍温样丘疹病与尖锐湿疣的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HPV的不同类型有助于鲍温样丘疹病与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鲍温样丘疹病与Bowen病的鉴别必须结合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高风险人乳头瘤病毒(hrH PV)E6和E7型癌蛋白促进肿瘤的发生,以多种途径调节宿主细胞周期控制因子的活性,如p16蛋白(p16)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 T)的表达。p16蛋白和hTER T蛋白在Bowen样丘疹病中(BP)的表达情况有待研究。方法:对来源于26例BP患者的活组织标本行针对不同类型H PV的原位杂交染色和针对p16蛋白和hTER 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6例标本中,18例为H PV16/18原位杂交反应阳性(69.2%),其中1例H PV6/11也为阳性;3例为HPV31/33/35阳性(11.5%);2例为未分类H PV阳性(7.7%)。hrH PV感染的标本中21例p16和(或)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PV感染在尖锐湿疣和上皮内瘤变(包括外阴和宫颈)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HPV基因分型检测对330例尖锐湿疣和250例上皮内瘤变病变进行了HPV6、11、42等低危型及16、18、31、33、39、45、52、56、58等高危型DNA检测。结果 330例的尖锐湿疣组织中:274例为HPV6/11型(83.0%),46例为HPV16/18型(13.9%);250例上皮内瘤变病变组织中,8例为HPV6/11型(3.2%),167例为HPV16/18型(66.8%)。结论尖锐湿疣感染的HPV类型以HPV6、11为主,上皮内瘤变病变HPV类型以HPV16、18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21WAF1及PCNA蛋白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与尖锐湿疣(CA)中HPV6/1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尖锐湿疣皮损中P21WAF1和PCNA及HPV6/11蛋白的原位表达情况.结果 CA组织中HPV6/11、P21WAF1、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30%、88%,PCNA强阳性表达率为57%.CA组织中HPV6/11、P21WAF1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CA组中PCNA与P21WAF1表达负相关,PCNA与HPV6/11表达呈正相关,HPV与P21WAF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21WAF1表达下调可能与CA的发病机制有关,并受多因素调控.  相似文献   

6.
背景:乳房外Paget病(EM PD)是一种组织发生不明的特殊皮肤癌。EM PD中染色体畸变的基因组广泛调查数据很有限。目的:鉴定EM PD中染色体畸变的存在。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CG H)分析15例EM PD患者。使用混合D NA CG H代替研究单一模板。另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结果:最常出现的改变是X染色体q21及q19的扩增和10q24-qter的缺失。另外,在6例患者中发现定位于X染色体的AR的表达。结论:提示A R可能在EM PD肿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乳房外Paget病的比较基因组杂交@Lee M.-W.$Department of Dermatol…  相似文献   

7.
背景:脱色素乳外型Paget病(EM PD)文献报道过几例。脱色素斑片可能是唯一表现,也可与典型的红斑皮损同时存在。目的:研究EM PD脱色素的发生比例和确诊表现。方法:检索1990/2003间作者所在皮肤科所有病理确诊的EM PD患者。回顾临床图片寻找局部脱色素的证据。EM PD发白皮损的病理诊断通过细胞角蛋白7或癌胚抗原阳性表达,和(或)存在细胞浆内黏蛋白证实。结果:19例EM PD中6例(32%)表现为脱色素皮损的患者均病理证实为EM PD,2例最初表现为红斑和色素减退皮损,4例在切除、冷冻、光动力治疗和放射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时表现为脱色素皮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PV16 cDNA,HPV16E7、HPV6/11、HSV-Ⅱ、CMV在各类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尖锐湿疣、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宫颈浸润癌、10例正常宫颈标本行HPV6/11、HSV-Ⅱ、CMV的测定。用原位杂交行HPV16CDNA的测定。结果 HPV6/11在宫颈尖锐湿疣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HPV16 cDNA,HSV-Ⅱ及CMV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0.05)。随病变进展HPV16 cDNA表达增加,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HPV16 cDNA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SV-Ⅱ、CMV的表达(P〈0.05)。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时,HPV16E7在HPV16合并HSV-Ⅱ及CMV感染时阳性表达率高于单纯HPV16感染时的表达。结论 HPV6/11是引起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的主要病因。HSV-Ⅱ及CMV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HPV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和电子显微镜(EM)技术对48例生殖器尖锐湿疣(CA)及湿疣样病变活检标本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观察。ISH检测中10例检测出HPV6/11DNA。其中CA9例(75%),湿疣样病变1例(2.7%);阳性颗粒定位于鳞状上皮的中表层细胞及凹空细胞核内。阳性标本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胞核内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明显增多,核仁呈崩解状。从而显示HPV6/11感染宿主细胞所具有的部位特征以及与鳞状细胞角质分化密切相关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的嗜上皮无包膜双链环状DNA病毒,约8Kb,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转录、翻译。基因型分为低危型(HPV6、11、42、43、81型等)和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83型等),各亚型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HPV感染是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等妇科疾病的主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 F-1)受体(R)诱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 KT及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 APK)/ERK信号转导通路在防止细胞凋亡及调节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从而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报道在部分人类恶性肿瘤中可表达IG F-1R、AK T及ERK1/2,但尚未有在乳房外Paget病中表达的报道(EM PD)。目的:旨在研究EM PD中IG F-1R、AK T及ER K1/2的表达并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4例原发性EM PD患者的36个组织样本进行IG F-1R、p-A KT及p-ERK1/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36个EM PD组织样本中,IGF-IR、p-A…  相似文献   

12.
基因芯片对尖锐湿疣患者HPV的检测和基因分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别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158例CA患者病损组织或脱落细胞中HPV的23种基因型的感染率。结果:158例CA患者标本中检出HPV阳性156例,总的阳性检出率为98.7%。其中单一型别阳性检出率为72.2%,包括5种低危型别HPV6、11、42、43、44总阳性检出率为58.2%和9种高危型别HPV16、18、31、33、35、45、55、58、59总阳性检出率为14.6%,单一型别感染中以HPV11(33.5%)型为主,其次是HPV6(20.3%)型;混合型感染阳性检出率为27.2%,其中以HPV6 11(11.4%)型感染为主,其次是HPV16 18(8.9%)型。结论:HPV11、6、6 11、16 18型感染为CA的主要致病型别,基因芯片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HPV分型检测的、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不同表达。方法对221例HPV阳性的汉族妇女、178例维吾尔族妇女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检测HPV L1壳蛋白的不同表达。结果汉族HPV L1壳蛋白在正常宫颈细胞(NILM)、非典型磷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鳞状细胞癌(S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9%、42.86%、64.71%、14.29%和0,≥LSIL病变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37.24%、53.66%、0和0,在ASC-US、LSIL、HSIL组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SCC两组无表达。两民族中,同级别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病理学诊断中,两民族同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I病变中,两民族均随病变加重HPV L1壳蛋白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HPV L1壳蛋白在同级别病变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病变中其差异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瘤病毒 (HPV)在尖锐湿疣 (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44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 ,用 HPV多克隆抗体和 HPV- 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 ;用分别针对 HPV6和 HPV11- 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 :37/4 4例(84.1%) 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6 /4 4例 (13.7%) HPV- 1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2原位杂交 :有 38/4 4例(86 .4%)表达 HPV- DNA,其中既表达 HPV6 - DNA又表达 HPV11- DNA者 2 6例 (5 9.1%) ;3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有 43/4 4例 (97.7%)呈阳性反应。结论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者的联合使用明显提高了 HPV的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形态学改变 ,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基因型别的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9例尖锐湿疣女性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毒DNA进行扩增后,利用基因芯片对扩增产物进行导流杂交和分型检测。结果 149例被诊断为尖锐湿疣的受检者中,有113例检出HPV DNA阳性,其检出率为75.8%。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1~30岁年龄段,占39.8%(45/113)。在诊断为HPV阳性的113位患者中,单一感染83例,占73.5%(83/113);多重感染30例,占26.5%(30/113)。在HPV单一亚型感染病例中,HPV 6型是主要感染亚型,其次是11型。在HPV多重感染病例中,共出现3种多重感染类型,其中二重感染为主要类型,且以混合型感染为主。结论佛山地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以感染低危型HPV为主,好发于21~30岁的青壮年阶段;以单一感染为主,多重感染则以二重感染和混合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6.
尖锐湿疣皮损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生殖器及子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皮损脱落细胞或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1种基因型别的分布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子宫颈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疣体脱落细胞或尖锐湿疣组织,经PCR扩增后其产物与11种常见HPV亚型探针进行导流快速反斑点印迹杂交.结果 132例尖锐湿疣患者标本中,经PCR扩增并通过通用探针杂交分析后,有123例标本HPV DNA阳性93%.PCR阳性标本中,112例成功分型.高危型HPV16、18、31、33、52、58和66分别检出42例(31.8%)、22例(16.7%)、9 例(6.8%)、6例(4.5%)、18例(13.6%)、17例(12.9%)和5例(3.8%).低危型HPV6、11、53型分别检出55例(41.7%)、75例(56.8%)和7例(5.3%).危险度待定HPV亚型CP8304检出率为4.5%(6/132).有63.9%患者存在2~5型、高危/低危型HPV交叉感染,二重、三重、四重和五重型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31.8%(42/132)、26.5%(35/132)、4.5%(6/132)和1.5%(2/132).结论 HPV感染趋于多重化;HPV 11、6、16型感染仍然是尖锐湿疣发病的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感染中HPV6/11型和HPV16/18型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78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病人官颈分泌物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FQ-PCR检测HPV6/11型和HPV16/18型阳性总检出率为88.5%(69/78),其中尖锐湿疣病人HPV6/11型阳性为100%(36/36),HPV16/18型阳性16.7%(6/36);重度官颈糜烂者HPV6/11型阳性为8.3%(1/12),HPV16/18型阳性66.7%(8/12);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Ⅰ)HPV6/11型阳性为100%(9/9),上皮内瘤样病变Ⅱ、Ⅲ(CINⅡ、Ⅲ)级病变HPV6/11型阳性为18.2%(2/11),HPV16/18型阳性为90.9%(10/11)。官颈癌病人HPV16/18型阳性为90%(9/10)。结论 FQ-PCR对HPV的分型特异性强,可避免假阳性的发生,对临床诊断生殖道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尖锐湿疣与HPV感染的关系,对比免疫组化和基因芯片对宫颈尖锐湿疣石蜡组织标本HPV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 29例宫颈尖锐湿疣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HPV蛋白表达率对比.结果 基因芯片技术HPV检出率为93.1%(27/29),明显高于免疫组化HPV检测阳性率69.0%(P<0.05).基因芯片发现检出亚型主要为HPV6(9/29)和HPV11(20/29).其中单一感染为81.5%(22/27),多重感染18.5%(5/27);共出现了1例单纯高危型HPV52感染和4例高低危型HPV复合感染(HPV6、56; HPV6、11、52; HPV6、11、58; HPV11、43、51、66).结论 宫颈尖锐湿疣与HPV6和HPV11感染密切相关.对石蜡标本HPV的检测,基因芯片技术与免疫组化相比,具有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基因型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0例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男性患者,从送检样本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毒DNA进行扩增后,利用基因芯片对扩增产物进行导流杂交和分型检测。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尖锐湿疣男性患者中有388例检出HPV DNA阳性,其检出率为77.6%(388/500)。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年龄段,占55.8%(279/500)。检出HPV阳性的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高危型HPV感染仅有16例,检出率为3.2%(16/500);混合型HPV感染81例,检出率为16.2%(81/500)。单一型别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多重感染97例,检出率为19.4%(97/500)。HPV单一感染患者中,感染亚型主要是HPV 6型,HPV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和混合型感染为主。结论 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以感染低危型HPV 6型为主,好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40岁;单一感染居多,多重感染则以混合型二重感染为主;且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尖锐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免疫组化染色34例(61.8%)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原位杂交46例(83.6%)表达HPV DNA阳性;其中18例(32.7%)在免疫组化染色中不表达或可疑表达而在原位杂交中表达阳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52例(94.1%)呈阳性反应。结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优于免疫组化法(P<0.05),二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