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T—RA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t-PA治疗发病6h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得失。方法:rt-PA0.8mg·kg-1,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联合应用。结果:3个月后痊愈或基本痊愈7例,预后较好6例,较差2例,死亡6例。死亡病例的初始中风量表(SSS)低,脑肿胀严重。死于严重的缺血性脑水肿2例,出血性梗死1例,巨大脑内血肿1例。结论:初始SSS越低,预后越差;严重缺血性脑肿胀是导致死亡的值得注意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性,55岁,因"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4 h"于2007年8月2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嗜烟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重度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2级,远端3级,右下肢肌力2~3级.  相似文献   

3.
28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颈内动脉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通过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情况。术后即刻和24h后分别行头颅CT扫描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ICH)。术后第90天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状态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经动脉溶栓治疗,堵塞血管再通18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死亡5例。术后第90天,生活状态优者14例,良者8例,差或者死亡6例。再通患者生活状态明显优于部分再通及未通患者。结论动脉溶栓具有较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再通患者生活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及溶栓等治疗方法中,溶栓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1时机的选择[1、9] 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多数实验者认为,溶  相似文献   

5.
6.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脑梗死死亡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自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PA作为溶栓药以来,目前溶栓治疗仍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溶栓治疗的情况及一些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尽管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但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仍可避免梗死灶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发生坏死。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和缺血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各国脑血管专家从临床和动物实验方面都提出:脑梗死应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增加疗效和减少致残率。在目前情况下,影响脑梗死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来院求治和治疗不及时,未开展早期溶栓治疗。因此我们开展此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 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选择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在6h内开始溶栓治疗,男16例,女6例,年龄56.7±8.21(40~70岁)岁;无明显意识障碍,血压小于180/110mmHg,6个月内无脑血管意外或大手术史,无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7岁。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闭塞后插入微导管,其尖端贴近血栓,注入尿激酶25万U(稀释到1万U/ml,1ml/min)。造影未通则用微导丝向远端推进,机械性粉碎血栓,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经微导管手推造影证实穿过血栓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再将微导管退回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U,后将微导管撤回到血栓近端,行血管造影。上述过程可重复,直到闭塞动脉再通或尿激酶用量达150万U,停止溶栓。溶栓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MRS 0~3级为好结果,4-6级为差结果。  相似文献   

11.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是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 ,防止脑组织坏死。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较有效而科学的治疗方法。笔者自 2 0 0 0年以来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80例 ,就这一疗法进行了探索。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例 16 0例 ,年龄 37~ 76岁 ,平均 5 8岁。男 92例 ,女 6 8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各 8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及发病时间等方面相似。入院时间为 1~ 72h ,12h以上入院者皆为进展型梗死。1 2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皆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 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4例发病3~4.5 h和18例发病4.5~6 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治疗后90 d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静脉溶栓组55.9%,动脉溶栓组61.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静脉溶栓组47.1%、动脉溶栓组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静脉溶栓组17.6%,动脉溶栓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头颅MR PWI/DWI不匹配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3~4.5 h内静脉溶栓与4.5~6 h内动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近来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深入研究及导管、介入治疗设备、技术和溶栓药物的进步 ,重新唤起人们对急性脑梗死动脉内选择性溶栓的重视。我院协作组 98年行动脉内选择性溶栓 5例 ,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性 2例 ,女性 3例 ,平均发病年龄 4 9.4岁 ( 3 2~ 63岁 ) ,平均发病时间 2 7h( 3~ 2 7h) ,均系首次发病。4例肌力 0~ 2级 ,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时即昏迷。均急行头颅 CT除外脑出血 ,而 MRI显示梗死灶 4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DSA)和治疗方法 :均经股动脉插管作 DSA,显示颈内动脉 ( ICA)起始部即闭塞 1例 ,大脑中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纤维系统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91 例病后24 h 内就治的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4 组,其中进行血样检测者对照组14 例,应用尿激酶(UK)6×105 U 组22 例,16×105 U 组22 例,26×105 U组11 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10 天(d)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检测。结果 对照组tPA、PAI、PLG、D-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无变化,溶栓治疗组于治疗后2 h tPA 及D-D明显升高,PAI、PLG下降。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病例,于治疗后24 hPAI仍明显降低。结论 溶栓治疗病例存在超早期纤维激活,凝血障碍是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脑梗死发病6h内;②脑CT排除脑出血,没有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③无明显障碍(昏迷或昏睡),但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预后极差,昏迷亦不禁忌;④肢体肌力瘫痪0~3级;⑤年龄<75岁;⑥血压<180/100mmhg;⑦家属同意签字.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50%~70%存活者遗留明显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脑梗死后治疗关键是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脑细胞,超过时间窗,半暗带的损害就不可逆转.因此,抓住时间窗,尽早溶栓,缩短脑缺血的时间,越早溶栓,再通率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过去20 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夹层指血管内膜撕脱,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缺血性卒中的1.0%~2.5%是由于头颈部血管夹层所致,<45岁卒中患者中,约20%是由于夹层所致[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1例左侧颈内动脉夹层所致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应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注射用国产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16例,用法:尿激酶150万U溶人生理盐水150ml内,30min滴完。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h、24h、3d、7d、14d时间点,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 75%(12例)的患者ESS分值在溶栓后24h内迅速增加。截止溶栓后14d,ESS分值仅有1例无变化,2例下降。其中时间窗<4h者ESS分值增加的速度明显高于4—6h,而后者又明显高于>6h。本组非症状性脑内出血2例(12.5%),症状性脑内出血1例(6.25%);全身性出血4例(25%);死亡率1例(6.25%),死因为脑内出血;再瘫痪1例。结论 本研究提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如能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适应症,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