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伤寒论》下利一证的治疗归纳为表里同治、和解、攻下、清热、温阳、固涩、滋阴、刺灸八大法,而每一大法内又包含若干具体治法,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同时对引起下利一证的病因病机亦作了浅析。从中可以窥出仲景立法制方无不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3.
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是生命之本,神之变。外感、内伤疾病,无不与之有关。伤寒心病之由有三:一是素体阳虚,复被邪扰,其阳更虚,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也”;二是原有宿疾,感邪诱发,如炙甘草汤之“脉结代,心动  相似文献   

4.
<正>泄泻,现代医学称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天),粪质稀薄(含水量>85%)n】。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吡"。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利"、"痢"不分,皆以一"利"字统之。其中论述泄泻的条文远较论述痢疾为多。本文兹就<伤寒论》(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中止利(泄泻)诸法归纳总结为九种。如此,一者可总览《伤寒论》的治泻诸法;二者也为临床止泻提供思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的下利,系一种证名,有的是指泄泻,有的则是指痢疾。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六经。论中有关下利原文,约四十余条,究其治利之法,可概括为如下七法。 (一)解表止利法。太阴之邪不得外解,内通阳明,下走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而下利者,当用本法。亦称“逆流挽舟”法。如太阳篇中葛根汤即是。该方主治之证既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之表证,又有下利之里证。但以表证为主,下利次之,因此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利,使表解里自和。此外,桂枝人参汤证所见的下利为太阴虚寒兼  相似文献   

7.
8.
9.
下利,即泄泻,是《伤寒论》的常见症状。笔者归纳六种,浅析如下。1胃应邪结忌通下《伤寒论》163条田:“伤寒中风,医反了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盾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场主之。”此为误下后脾胃虚损,邪热内结所致。下利完谷不化,是脾胃虚损之象;胃院届硬不适,是邪热内结之候。如此应实扶杂之证,医者不可因其胃腑邪结而再用通下,否则有利下无度、院病益甚之变。诚如273条田:“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版自痛,若下之,必胸…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为历代称方书之祖,因其配伍严谨,且用方有一定法度,故疗效卓著,经久不衰。《伤寒论》有397法、113方。实际上其所指的397法,就是解释和说明113方适应症、禁忌症和作用的条文。《伤寒论》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相应八纲而产生出来的。 《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原文,约有40余条。“下利”系指泄泻,为下利脓血之肠癖或完谷不化的下利。其内容较广泛,在病机、证候和治疗方面辨析明确,法度谨严,具有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分析下利的发病因素为:一是表邪未解,兼挟里热的表里同病;二是热邪内迫肠道的暴注下迫;三是寒热并存、脾胃同病;四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五是下焦虚寒、滑脱不禁;六是决渎失职、清浊不分。现究其治法概括于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1温肝散寒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  相似文献   

12.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8,23(5):566-569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论述“利证”的条文内容分析与研究,首先,认为《伤寒论》之所论的“利证”,其实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泻泄病,如濡泄、飧泄、暴泄、水泄,以及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的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痢、休息痢等大便失常的诸多疾病。其次,笔者将《伤寒论》中诸利证,归纳为热利、寒利、寒热错杂利及水利四个类型,并予以逐条讨论,从而对临床辨证论治利证,起到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治痛不下数十法,今举其要者略论如次。一、调和营卫法本法多用于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头痛、身疼痛、肢节烦痛。如头痛兼发热、汗出、恶风(13条),或因误下里寒兼表证(91条),或里阳不足(92条)及里虚兼表证之身疼痛(372条),或少阳兼太阳未罢伤寒表证之肢节烦痛(146条),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治痛之法,内容丰富,综观全书可概括为下列十种: 1.发汗解表止痛法。用于伤寒表实证的“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其痛原因为寒邪侵犯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  相似文献   

15.
马莎  王舒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1-1771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关于湿证的叙述包括外湿和内湿两大类,仲景对湿证的辨证论治匠心独运,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治法,可分为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育阴除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它以六经辨证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其理法方药俱全.其中关于肺系疾病叙述的条文丰富,为后世治疗肺系病奠定了基础.通过梳理论中条文,从宣肺、清肺、泻肺、温肺、补肺、降肺、培土生金及从肝治肺等八方面,结合个人临床并贯以师承跟诊所得予以粗浅探析,以飨同道,互为交流.  相似文献   

18.
泄泻又称下痢。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其治疗别具匠心,所列方剂,疗效显著。兹就其治泄十法,介绍如下:1 解表温里法 患者里阳素虚,外邪侵袭肌表,乘虚内陷,脾失健运,阴寒结聚胃肠,遂致下利。如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时表里俱病,治疗当表里同治,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方中,桂枝辛温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温运脾胃,内外之邪俱去,则下利止。2 解表清里法 如外有表邪,内有湿热阻滞胃肠,传导失职而致泻下,治当解表清里。如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广泛用于急慢性泄泻、菌痢,凡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厥,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是抢救危重疾患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伤寒论》中有关厥的条文论述颇多。其辨证治法亦至为精当实用,现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一、回阳救逆法阳虚阴盛,证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脉微细者,用四逆汤温运脾肾,逐阴回阳;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里寒外热者,用通脉四逆汤逐阴回阳,通达内外;若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从阴引阳。寒厥是少阴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伴有四肢逆冷的内脏功能严重衰竭的综合病症。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