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尿激酶溶栓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再通率,及观察组不同时间进行治疗的再通率,分析早期尿激酶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h内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率为92.3%,3~6h再通率为70.0%,6~12h再通率为28.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2009~2012年到我院就诊的14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早期介入治疗组74例,药物保守治疗组7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疗效及发病情况。结果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早期介入治疗对于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5例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SAS评分、SDS评分以及腰背疼痛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头晕、腿软、心悸以及腹胀等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尿潴留、穿刺部位血肿、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腰背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周雪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1001-1002
目的探讨早期血钠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提高临床护士对其认识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将血钠浓度135 mmol/L作为A组,血钠浓度在120~135 mmol/L为B组,血钠浓度120 mmol/L为C组,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并总结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的重点。结果各组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9.38%、3.13%、3.13%;B组:41.94%、25.81%、20.97%;C组:60%、40%、40%。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高(P0.05);C组肌酸激酶(CK)与A组、B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心梗早期出现的低钠血症与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提高临床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认识,加强护理干预,可预防病情的恶化,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EBN。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再通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再通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期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EBN,对预防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溶栓再通率、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以及分诊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采用MEWS的381例急诊胸痛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6年1—7月应用常规检查、评分的381例急诊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候诊时间、预检分诊准确率、病死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为(9.28±2.39)min,短于对照组的(22.37±5.48)min(P0.05);2组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主动脉夹层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M)患者例数差异较小,其中观察组STEMI、主动脉夹层以及NSTEAM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13%、90.70%以及95.45%,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EMI、主动脉夹层以及NSTEAM的病死率分别为2.36%、0.52%以及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急诊胸痛患者的预检分诊效果较常规检查的诊断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候诊时间,降低病死率,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6):2913-2915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观察与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6例,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同时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3— 2 0 0 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2 4 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 ,比较其住院期间病死率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中 ,5 1例 ( 30 % )于 2 4 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90 % ( 4 6 / 5 1例 )和 5 6 % ( 6 8/ 12 1例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对危险度 ( OR) =6 .7,95 %可信区间为 2 .5~ 18.0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相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科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再通率94.1%(32/34),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溶栓再通率82.4%(28/34),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瑞替普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较高的安全性,较少的不良反应,同时具有起效快、给药方便等优点,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浓度极化液(GIK)联合曲美他嗪经代谢途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代谢药物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1),记录每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1、3、7、14天12导联心电图。用Wagner的QRS记分预测梗死面积。于治疗14d后行核素心血池心室造影,判断心功能。结果:经代谢途径治疗后第7、14天,QRS记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梗死面积的扩大、保护缺血心肌的损伤及改善心功能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对QRS分数及QRS记分系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空射血分数的价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QRS分数与QRS记分均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相关,二者与左空射血分数的相关系数无显著差异。但在下/后壁心梗患者,二者与左空射血分数均无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在前壁AMI,以QRS分数估测左空射血分数较QRS记分系统更为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外周血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0例AMI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特点。结果 AMI白细胞增高组易并发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应激性高血糖,具有较高的心电图QRS积分及CK峰值,住院病死率高。结论 白细胞计数对于AMI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与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5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分为A、B两组。结果:A组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有:①使再次缺血的程度减轻。②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室颤阈。③缩小梗塞范围。④维持梗塞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型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48例符合诊断标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且溶检成功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溶栓后即给予rh-EPO 2000 U/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期间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采用Hindmen修正的12导联QRs积分系统估算梗死面积(S),第4周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rh-EPO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反映梗死严重程度的CK、CK-MB和梗死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rh-EPO治疗4周后,反映心功能的LVEDd和LVEF在治疗组也有改善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EPO治疗AMI能有效保护缺血和梗死心肌,明显减轻梗死程度,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formed at a hospital without cardiac surgical capability with PCI performed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 a center with on-site surgery.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includ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hom PCI was performed from March 1, 2000, through May 31, 2002, at a community hospital (Immanuel St Joseph's) without on-site surgery. The procedural success, in-hospital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6-month follow-up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CI performed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atched controls from January 1, 2000, through February 28, 2002, at a center with cardiac surgery (Saint Marys Hospital). RESULTS: One hundred sixty patients (and 160 matched controls) underwent PCI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was high and similar for the 2 groups (96% vs 95%; P=.79). In-hospital mortality, 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were low and similar for the 2 groups. No patient was referred for 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for failed PCI. Six-month survival from all-cause mortality was 96% for the Immanuel St Joseph's group and 94% for the Saint Marys Hospital group (P=.92). Subgroup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PCI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vealed high procedural success and low and similar rates of major cardiac adverse events in the 2 group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PCI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and effectively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without on-site cardiac surge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 n=12)和对照组( 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 G-CSF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 1,28 d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采用 Wagner的 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后 7, 28 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 结果 G-CSF治疗 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 QRS记分值明显降低( 2.14± 0.21),显著低于对照组 (5.07± 0.31)( t=5.2, P< 0.05);心肌梗死面积由 (36± 8) %下降至 (18± 6) %,显著小于对照组 (33± 7)%( t=12.6, P< 0.05). 结论用 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105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32例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cTNI)滴度、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心源性休克比例、cTNI滴度及早期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AMI患者(P〈0.05),而LVEF、溶栓再通率显著〈单纯AMI患者。结论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使用瑞替普酶(rPA)、阿替普酶(rt-PA)和重组链激酶(r-SK)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02~2006-12我院急诊科72例STE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rPA组24例,rt-PA组31例,r-SK组17例,统计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及观察有无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结果血管再通率:rPA组87.50%、rt-PA组83.87%及r-SK组70.59%,其中60min及90min再通率rPA组、rt-PA组高于r-SK组。溶栓后30d内再闭塞率、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rPA组8.33%、rt-PA组6.45%及r-SK组11.76%。出血发生率:rPA组、rt-PA组高于r-SK组。结论rPA、rt-PA及r-SK均适合急诊科内STEMI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rPA、rt-PA早期再通率高于r-SK。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 I)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1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者多(57%),并发心力衰竭多(38%),心律失常多(43%),感染多(59%),死亡率高(8%)。结论老年人AM I症状不典型,全身合并症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