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味是中药主要药性之一,中药五味现代研究的重点是五味的实质,但五味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应在进一步加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着眼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将“味”的物质基础(药物的化学成分)、功能、药效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丰富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3.
<正>四气五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五味之中,甘为补益象征,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  相似文献   

4.
曹煌  张静雅  龚苏晓  许浚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5,46(24):3617-3622
对中药五味中"酸"味的概念、功效内涵、来源以及与药性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纳。阐述应用电子舌仿生技术及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酸味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模式,提出酸味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酸味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为酸味药性的表达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彦霞 《陕西中医》2007,28(5):597-598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本身以外来寻求,不应包括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6.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剂人员必须做到,把好认清中药真假优劣,净造加工炮制中药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关,提高临床疗效,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熟练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和要求。1.认药:我国地大物博药源十分丰富,着认药物的全貌,视不同的特点,手摸触揉捻折断的方法认药。鼻嗅不同的气味,嘴尝舌舔辨别牛黄、石膏有凉味,黄连黄柏有苦味,甘草甜味,乌梅酸味。2.了解药性:每种药都有它的性味功能,这种性能是按照传统理论四气、五味来核定的,治热证的药物有清热、泻火、解毒功能等寒性;治寒证的药物有散寒温里、助阳等功能用属热性。五味即是辛、甘、酸…  相似文献   

8.
对中药药性气味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药性理论,所指范围认识尚不一致,多数则将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作为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拟首先对气味理论作一些探讨。气味,或称性味,常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即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之说。即每个药物有其气和味,以标志其功效和主治。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今许多书籍对药物性味之记载不尽一致,尤其是对某些药物的味的记载,很不相同。如以当归为例,《纲目》谓其苦,《别录》谓其辛,李杲《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本经》药物性味规范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实验研究,已迈出重要的一步。药性理论的核心是性味学说。本文拟就《本经》中药物性味确定的具体分析,阐述早期性味规范的一般原则。一、药物五味规范的原则 1.口尝确定药味所属。众所周知,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是指药物的滋味和毒性经口尝而得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必然通过人的味觉才能感知,因此,在远古时期,口尝就成为药之五味的主要确定方式。不难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探索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甘味药性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 以多糖、皂苷、黄酮成分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筛选对象,分析其对“阴虚”小鼠体质量、体温、食量、饮水量、大便含水量、皮肤含水量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AQP3 m RNA表达量的影响,基于“效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以典型甘、苦、辛、酸、咸味中药建立中药“五味”标准,利用电子舌技术及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别比较玉竹多糖、皂苷、黄酮与中药“五味”的欧式距离及投射的区域,基于“滋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将基于“效味”和“滋味”相同的甘味药性物质确定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基础,并采用整体动物考察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分子对接考察甘味药性物质与甜味受体...  相似文献   

11.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药用主要取自野生植物。下面从蒙医、中医对药物认识的基础理论、用药部位与方法、药物剂型、功能等方面作简单的对比说明。1 蒙医中医对药物认识的理论基础之别中医药学论述药物的理论基础有四气 (寒、热、温、凉 ) ;五味 (辛、甘、酸、苦、咸 ) ;升降浮沉 ;脏腑归经 ;有毒无毒。蒙医药则讲述药物六味 (甘、酸、咸、苦、辛、温 )及六味的功效 ;药力 (即药物所具备的寒、热性能 ) ;药性 (重、腻、寒、钝、轻、涩、锐等八性 ) ;药能 (柔、重、温、腻、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等十七功能 )。中医药性五味与蒙药六味相似而且功效基本相同。如 :中药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之功 ,用于治疗虚证以滋补强壮为主 ,如党参。蒙药甘味药清热解毒 ,调和气血 ,滋养强身等。不同点是蒙医还论复合味 ,如二味复合味有 15种 ,三味复合味有 2 0种 ,四味复合味有 15种 ,五味复合味有 6种 ,六味复合味有 1种。2 用药的部位与方法功能之别用药部位之别 :如草乌 ,中蒙医皆认为辛热有毒 ,用于风寒湿痹。中医多用乌头 ;蒙医不仅用乌头 ,...  相似文献   

12.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谈中药药性——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药性 ,其涵义应包括中药的性质和功能。传统认为它主要指的是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核心内容。药性理论 ,是中药理论长期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阐释和说明中药药理的依据 ,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根据。药性理论自产生直到今天 ,不断丰富和发展 ,以致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药性理论中有关药物性质即单味药性要素的论述颇多 ,而多种药性要素的综合论述似嫌不够。如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等有关药物性质的描述已被广泛应用 ,而中药功能内容是否归属于药性或治疗应用 ?似乎不太明了。伴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 ,很…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中药药性理论古代医籍,将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指导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取象比类思维被广泛运用于涵盖中药命名、四气五味、趋向性、归经、毒性以及炮制等中药药性理论中。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的中药命名包括取性状、取药性气味功能、取生成环境而命名;四气五味包括以性状、以生成、合体用而定;趋向性包括以阴阳定清浊升降、以气味厚薄论升降、以形质生成定趋向;归经包括以形归经、五行归经论、经络脏腑归经论;毒性包括审阴阳四气定毒性、合五味释毒性;炮制包括参药性气味以炮制、秉辅料之性以炮制。古代医家基于形象-征象-意象三重境界而不断丰富药性认知,形成动态而崇尚天人合一的中药药性系统。  相似文献   

16.
试论蒙医药的药性与"药能""药力"的区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防治疾病是以药为主的。药物一般都包含着治病的药味、药能、药力。这些功能对“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起着平衡作用 ,在患病器官的康复中起着协调作用 ,但是最终去病根还是药物的功能起着主要作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药的“药性”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这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通过药物总的作用 ,及自身的药性和药力、药能 ,进一步掌握药物的筛选和分辨 ,正确实用都有很大的帮助。蒙药的药性是 17个药能的精华 ,是药的药力及药物的主要形成基础。蒙药的药性概念虽然范围很广泛 ,但是药的药性就是药物包含本身的原有的内部药性。蒙…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药物使用中配伍、炮制后的功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其基本内容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每味中药各自均具有寒温性质之偏,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异,升浮沉降趋向之别等.中药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利用药物之偏性,来纠正疾病之偏盛或偏衰.当然药物之偏性,可因药物本身的因素所决定,亦可通过人为的因素使之发生改变.笔者现就中药配伍、炮制后药性发生变化进行相关论述,意欲对中药如何通过配伍、炮制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小议芸香科理气药物的药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洪伟 《四川中医》2013,(11):50-51
芸香科理气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应用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如陈皮、枳壳、枳实、吴茱萸等均是常用的芸香科理气药物。笔者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筛选出80味具有理气功效的芸香科药物,研究这80味药物的药性规律,包括三性、五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