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Servo 300A呼吸机或Aeronox NO释放与监测仪,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且临床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27例成人和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围手术期NO吸入治疗,NO开始剂量(5~10)×10-6,然后根据病情可缓慢升高至20×10-6.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PAP)、动脉压(AP)、肺血管阻力(PVR)和氧合指数(PaO2/FiO2).NO吸入治疗的有效标准为治疗开始后1 h内AP/PAP改善20%以上,或PaO2/FiO2改善20%以上.NO吸入治疗1.5 h后无效者终止该方法.结果 成人患者NO吸入治疗有效率为77.8%(21/27例),治疗持续时间为12~96 h,平均(32.6±10.3)h.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肺动脉高压加重,合并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FiO2为40 mm Hg(1 mm Hg=0.133 kPa),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经NO吸入等综合治疗后效果明显,4 d后撤离呼吸机.治疗中与治疗后,在患者与工作人员中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 NO吸入治疗对心脏外科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病情加重者治疗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作用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将49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及氧疗等常规治疗;吸入NO(iNO)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与机械通气同步使用,吸入浓度从10ppm开始,最高不超过30ppm,持续吸入时间24~36h,同时动态观察血气主要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h)pH、PaO2、PaCO2、PaO2/FiO2、SaO2及肺泡动静脉氧分压差(A-a)PO26项血气指标的改善,iNO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iNO组在治疗后不同时期(1、12、24及36h)6项血气指标均有较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后12、24及36h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与吸入时间相关;iNO组在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转归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吸入NO治疗NRDS,尤其是重症和早产患儿,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增加通气/血流比值,从而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预后。对吸入NO的最有效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吸入一氧化氮(N0)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选取2009-05-2010-12共58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用开始浓度为20ppm的一氧化氮吸入后54例患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下降,预后良好,未发现明显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其中1例因经济方面的原故放弃治疗,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 吸入NO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氧合指数,配合良好的护理有利于保证NO治疗的疗效,NO治疗PAH的效果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4.
总结29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高压病人术后应用一氧化氮(NO)降低肺动脉压力的护理经验,探讨NO吸入的观察要点和监护方法,总结观察NO毒性和不良反应的有效办法,对今后如何有效、科学的护理NO治疗肺动脉高压病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外源性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病人采用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 (NO)治疗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改变。方法  8例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漂浮导管 ,吸入NO 2 0ppm ,观察 3个时相点 :①基础水平 ;②开始吸入NO后 2 0min ;③停止吸入NO后 2 0min ;④血流动力学、血气和肺内分流量的变化。结果 吸入NO后 ,患者平均肺动脉压 (MPAP)从 (3 74± 0 6 4 )kPa下降至 (2 6 1± 0 5 1)kPa(P <0 0 1) ,而平均动脉压 (MAP)、肺毛细血管楔压及中心静脉压无明显变化 ;同时 ,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从 (10 3± 1 81)kPa和 (93 4± 3 3) %上升至 (11 8± 1 0 7)kPa和 (96 0± 2 3) % (P <0 0 5 ,P <0 0 1) ,而肺内分流量从 (30 8± 7 4 ) %下降至 (2 3 5± 3 5 ) % (P <0 0 1) ;停止吸入NO 2 0min后 ,各指标又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 吸入外源性NO具有较好的肺血管扩张选择性 ,在降低肺动脉压的同时能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相似文献   

6.
涂霞  王湘  陈伟新  姜妮  刘希伶 《护理研究》2008,22(33):3054-3055
[目的]总结22例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吸入氧化亚氮(NO)的护理经验.[方法]规范NO吸入前的准备,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浓度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监测,预防毒副反应的发生.[结果]22例病人吸入一氧化氮后氧合指数和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5.5 d,未发生毒副作用.[结论]正确应用NO吸入治疗技术,可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抢救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吸入NO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 50例先心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给予吸入NO,测定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高铁血红蛋白、NO/NO2浓度,预防NO毒副反应。结果吸入NO后氧分压由102.29mmHg上升为140.61mmHg;肺动脉收缩压由84.47mmHg下降为72.86mmHg,舒张压由 45.39mmHg下降为37.11 mmHg,P<0.05;而桡动脉压力无显著性变化。48例治愈,2例死亡,死亡率4%。无1例出现毒性反应。结论吸入NO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氧分压。  相似文献   

8.
肺移植围术期的并发症处理(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观察肺移植围术期患者重症监护室(ICU)监测与治疗手段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02年9月—2005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有18例肺移植患者,其中肺气肿9例,肺纤维化5例,矽肺、支气管扩张、肺血管平滑肌瘤病及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各1例。手术方式:左肺移植9例,右肺移植5例,室缺修补加右肺移植1例,双肺移植3例。术后带管进入ICU行机械通气、免疫抑制治疗,并预防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术前常规心脏超声监测肺动脉收缩压并通过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结果术后机械通气平均脱机时间(7.39±4.89)d,平均ICU停留时间为(9.72±8.32)d。术后1周通过SwanGanz导管测得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有明显下降(48.94±14.45)mmHg比(39.59±7.45)mmHg,1mmHg=0.133kPa,P<0.05;PaO2/FiO2明显改善(263.89±82.09)mmHg比(345.56±92.18)mmHg,P<0.05;PaCO2明显下降(63.29±22.56)mmHg比(38.37±9.19)mmHg,P均<0.05。术后短期内有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15d死于急性排斥,1例于术后28d死于真菌感染,1例术后36d死于肺梗死。15例恢复良好出院,最长生存达32个月。结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患者的最佳选择,而肺移植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肺移植手术成功和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2例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吸入氧化亚氮(NO)的护理经验。[方法]规范NO吸入前的准备,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浓度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监测,预防毒副反应的发生。[结果]22例病人吸入一氧化氮后氧合指数和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5.5d,未发生毒副作用。[结论]正南应用NO吸入治疗技术,可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抢救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肺动脉高压心脏手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的因素。方法对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心脏手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9例肺动脉高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26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23.08%。术前呼吸道感染、术前吸氧、术前使用卡托普利、手术时间、通气频率、再次插管和术后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吸入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均P<0.05)。术前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和再次插管为肺动脉高压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高压危象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吸氧、满足通气频率和NO吸入等为保护因素。结论在对肺动脉高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发生危险因素,以及加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对术后预防肺高压危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