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率振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预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探索心率振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的变化规律,检验其对AMI高危患的预测价值,并与传统指标相比较,以期找到一个预测AMI高危患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据Docguide报道 ,一项对心脏病发作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心脏病发作第一周内记录心率可能有助于预测男性将来心脏疾病的死亡率。一项对 42 4例男性和女性心脏病发作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在男性中 ,从心脏病发作的第一天通过第四天到第七天 ,心率测定是越来越强的预测因素。在这项研究中 ,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第一、第三和第七天测定了 30 3例男性和 1 2 1例女性的心率 ,这些患者都是持续窦性心率。同一天获取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所有患者都被随访一年。研究人员发现 ,在男性中 ,如果他们的 7天的心率≤ 80次 ,有 5 %在一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抑郁对于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比观察62例心肌梗死后恢复期出现抑郁表现的患者(抑郁组),以及同等例数心肌梗死后无抑郁表现的患者(无抑郁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疾患(对照组)的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抑郁组TO比无抑郁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2.24±1.82VS.1.45±2.21VS.-0.25±1.42,P〈0.05),而TS比对照组明显降低(1.90±2.14vs.3.79±2.22,P〈0.05)。结论有抑郁表现的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率震荡异常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心率变异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及HR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晚电位(VLP)联合应用对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对84例AMI后两周的患者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和VLP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16.75±7.74(4~29)个月(12例失访)。结果表明: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事件的AMI患者(15例)的HRV较无严重心律失常事件者(57例)明显下降〔SD:3.879±0.355ln(ms)vs4.077±0.281ln(ms),St.Georges指数:3.677±0.569vs3.929±0.358,LF:4.399±1.179ln(ms2/Hz)vs5.041±0.912ln(ms2/Hz),P均<0.05〕。②HRV对严重心律失常事件预测的敏感性为46.7%,高于LVEF(33.3%)及VLP(26.7%);阳性预测值为30.4%,与LVEF(31.2%)及VLP(30.8%)相近。③HRV分别与LVEF、VLP合用,可明显提高阳性预测值(依次为60%和50%)。提示AMI后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及心脏性猝死与HRV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213例急性心肌梗死≤3周的窦性心律患者入选,超声心动描记术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h 动态心电图测定 HRT 指标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比较心源性死亡组与生存组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震荡指标与 SDNN 和 LVEF 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 TO、TS、SDNN 和 LVEF 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20.6个月,剔除13例非心源性死亡病例,心源性死亡组36例,生存组164例,两组间 TS 与 T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 与TS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7,P<0.01);LVEF 与 TS(r=0.93)和 TO(r =0.85)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 P<0.01);ROC 曲线下面积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为 TS>LVEF>SDNN.结论 HRT 参数 TS 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高于传统的预测因子 SDNN 和 LVEF.  相似文献   

6.
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对照组及AMI组内研究,确立对AMI高危患者有预测价值的新指标。方法选择发病3~4周的72例AMI患者和7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临床资料,获取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心率变异性(HRV)、QT间期变异度(QTV)、QT间期变异系数(QTC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定量测量HRT包括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两个指标。AMI组内分为AMI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偈在AM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危组低于低危组(P〈0.05);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偈与TOTS相结合都对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有贡献(P〈0.05),而TO、TS相结合是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相对危险度为2.984),远远高于LVEF(0.208)及其他指标。结论组间比较和生存分析均证明HRT的预测价值优于众多传统指标,推断HRT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独立预测AMI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MI恢复期患者43例(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B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38例(C组)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A组震荡初始(TO)(0.38±1.62%)与B组(1.48±2.08%)、C组(2.40±2.62%)相比,A组明显升高,P<0.0001、0.002;A组SDNN、TI较其它两组明显降低,P<0.0001;PNN50、rMSSDA组与C组相比;A组下降明显,P<0.0001、0.01;与B组相比A组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恢复期的患者HRT现象明显变钝,甚至这种反应消失,说明HRT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RV指标尤其是SDNN、TI显著降低,表明HRV下降与心肌梗死有关,HRT可以弥补HRV对预后评估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25天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值,评价TO、TS及其他危险因子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22±12.3)月,共死亡18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与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5%)及高龄(≥65岁)显著相关,其危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50.708(P<0.01)、11.186(P<0.01)及4.828(P<0.01)。结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玉玲 《山东医药》2001,41(17):78-78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朱玉玲$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校医院!250014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心率变异 (HRV)被认为可以较好的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预后[1、2 ] ,HRV变小 ,猝死的危险性增大。多中心临床观察证明 ,AMI患者使用 β受体阻滞剂 ,可缩小梗死范围 ,改善心功能 ,控制或减少心律失常 ,有利近期和远期预后[3] 。但这种作用与HRV的关系报道不多 ,我们观察了AMI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后HRV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患者均为AMI住院者 ,治疗 (A)组3 0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3 8~ 74(60± 10 1)岁 ;对照 (B)组 3 0例 ,其中男2 2例 ,女 8例 ,年龄 3 9~ 76(61± 9 8)岁。除…  相似文献   

11.
12.
T波电交替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检测方法及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1998~1999年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72例老年AMI患者,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心室颤动分为室颤组(12例)和非室颤组(60例)。应用时域法测量TWA指标,分析TWA预测室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结果 非室颤和室颤两组之间的TWA有显著性差异(P〈0.05),TWA〉60μV预测老年AMI患者室颤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81%、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93%。结论 时域法测量的老年AMI患者的早期TWA对住院期间室颤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 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2 0 5 7例 ,发生室间隔穿孔 16例 ,发生率 0 7%。其中男性 8例 (5 0 % ) ,女性 8例 (5 0 % ) ;平均年龄 5 9 4± 11 6岁 ;合并高血压病 7例(43 8% ) ,合并糖尿病 5例 (31 3% ) ,吸烟 5例 (31 3% )。 16例中前壁心肌梗死 15例 (93 8% ) ,其中前壁合并下后壁 6例 (37 5 % ) ;单纯下壁 1例 (6 3% )。 11例施行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中前降支占 90 9% (10 /11) ,完全闭塞占 81 8% (9/11) ,无侧支循环形成。心源性休克 3例 (18 8% ) ,Killip分级心功能Ⅳ级 11例 (6 8 8% ) ,Ⅲ级 5例 (31 3% )。 12例 (75 % )室间隔穿孔发生在梗死后的 1周内 ,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 0 6 8~ 2 5cm ,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 10例 (6 2 5 % )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中 3例存活 ,6例药物治疗者经保守治疗 30d内均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 ,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测定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3h内标准12导联ECG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_(cd))。结果显示:(1)心源性死亡组与未死亡组,二尖瓣A峰速度与E峰速度比值(A/E)≥1组与A/E<1组或左心室射血分数(EF)≤45%组与EF>45%组的Q-T_(cd)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2)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阳性组的Q-T_(cd)显著高于阴性组(82.6±26.6ms与66.8±33.5ms,P<0.05)。提示:(1)Q-T离散度与心源性死亡、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无关,(2)Q-T离散度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3例,瑞舒伐他汀5 mg/d;B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d;C组42例,瑞舒伐他汀20 mg/d.入院后1~3 d应用Holter监测频发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结果 C组发生VPB次数较A、B组明显减少(24 h,P<0.01;72 h,P<0.01),NSVT的发生次数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24 h,P<0.01;72 h,P<0.01),A、B组VPB和NSVT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发生NSVT,大多为女性,既往有糖尿病、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病史,LVEF<40%,LVEDD>55 mm,很少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及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副作用出现.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20 mg/d瑞舒伐他汀能够明显减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三组:氯沙坦组(A组)。卡托普利组(B组),常规治疗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组常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均进一步恶化(P<0.05),A、B组的LVEDV、LVEF、SV较C组则无显著恶化(P<0.05~<0.01).A组又好于B组(P<0.05)。结论:氯沙坦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VA)形成的影响。方法:住院首发AMI患者151例,年龄≥60岁,按是否口服卡托普利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于病后4周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其中7例经左室造影,观察VA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89例,有VA形成9例,占10%;对照组62例,有VA形成21例,占34%(P<0.05)。心功能(killip)Ⅱ~Ⅲ级者:观察组6.7%(6/89),对照组18%(11/62),(P<0.05)。结论:口服卡托普利能减轻、延缓心室重构程度,减少VA形成,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