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本临床实验选30例儿童,年龄从4岁到9岁,患下颌乳磨牙牙髓炎,需行失活干髓术。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使用自身对照方法:单数组(A组)初诊给予暗示信号,在治疗时收集唾液,复诊时给予空白信号,同样收集唾液。双数组(B组)反之。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暗示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别有高度显著性(t=5.2955,p<0.00001),证明暗示法在儿童牙病治疗中有显著抑制唾液分泌作用,是一种可行的隔湿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酸蚀症儿童的唾液流率、缓冲力和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并与同年龄、性别的无龋和龋活跃个体比较,以确定酸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组选择3~16岁常规检查出酸蚀症的103个儿童,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儿童组成的无龋组和龋活跃组。所有试验对象唾液收集均在早晨及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采集前2h禁食禁饮,测定唾液变链菌数、菌斑pH值、唾液流率和唾液pH值、缓冲力。变链菌用压舌板法采集后接种于培养皿,以Joyce Loebel Magiscan分析系统计数。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取坐位,低头流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儿童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过氧化物酶(Salivary peraxidase,Spx)浓度及二者相关关系和龋病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4~5岁多龋儿童(dmft≥5)20名及无龋儿童20名,取非刺激性全唾液2ml,用NABA法测定SIgA浓度,Nb-SCN^-法测定Spx浓度,比较多龋组、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有无差别。结果 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浓度显著低于无龋组;两组儿童唾液Spx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72。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无显著相关。结论 NABA法是测定唾液SIgA浓度的快速准确的先进方法;SIgA对儿童龋病发生有预防作用;无龋组儿童唾液内存在抗菌蛋白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鼻内和舌下使用咪达唑仑对儿童患者焦虑水平和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探讨温和镇静剂用于儿童口腔科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3~7岁儿童患者8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口腔治疗前30 min通过鼻内、舌下途径使用咪达唑仑。常规进行口腔治疗,每5 min记录1次Venham分级。并在用药前与用药30 min后收集唾液,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结果:2组不同时间点(T1、T2、T3、T4)与T0时相比,患儿的焦虑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T1、T2时舌下组患儿的焦虑缓解情况较鼻内组效果更好(P<0.05)。而两组唾液皮质醇水平在服药前后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患者焦虑,舌下途径给药比鼻内途径吸收更好,对唾液皮质醇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患龋儿童唾液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唾液中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对龋病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儿童(3 ̄8)岁107人刺激性全唾液8 ̄10毫升,分正常组(DMFT=0)和龋活跃组(DMFT≥8),用离子选择性电板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唾液中钾、钙、氟、溴、碘、镧、锶、镉、锌、镁、铜等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患龋儿童唾液中钾、氟含量低于正常、溴、锶、锌则高于正常、钙、碘、镧、镉、铜水平在二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电喷雾离子肼-串联质谱分析法(ESI-MS/MS)比较高龋组和无龋组儿童唾液蛋白组,初步探索唾液蛋白组与龋病的关系,并探索龋敏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以高龋组、无龋组儿童各10名为研究对象,收集唾液样本,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过滤-辅助的蛋白酶解(FASP)及液相柱色谱分析后,进行ESI-MS/MS鉴定,并对高龋唾液组和无龋唾液组组间的蛋白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高龋组蛋白量显著高于无龋组,高龋组、无龋组鉴定的多肽数分别为602、481个,分别属于286、227个蛋白。两组之间差异表达多肽数为361个,差异表达蛋白数为118个,包含基质金属蛋白酶9、黏蛋白7、乳铁蛋白、碳酸酐酶6、天青杀素、冷凝集素等。结论 高龋组儿童唾液蛋白量高于无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黏蛋白7、乳铁蛋白、碳酸酐酶6、天青杀素、冷凝集素等高龋组与无龋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的检测,为进一步探索龋敏感性相关生物蛋白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酸蚀症儿童唾液和无酸蚀症儿童唾液对牙釉质酸蚀的保护作用及程度.方法 收集5名患酸蚀症男童和5名无酸蚀症男童非刺激性唾液各10 ml.收集因正畸需要而新鲜拔除的健康青少年前磨牙15个,制备牙釉质块30个,随机分成酸蚀症唾液组、无酸蚀症唾液组和去离子水组3组.釉质样本分别浸泡在唾液和去离子水内,每天2次用0.3%的枸橼酸溶液酸蚀5 min,10 d循环结束后,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釉质表面粗糙度以及显微硬度计进行釉质硬度测量.结果 去离子水组的釉质样本表面粗糙度大于两个唾液组釉质样本,显微硬度值小于两个唾液组的釉质样本(P<0.00 1).酸蚀症唾液组和无酸蚀症唾液组釉质样本的表面粗糙度值和显微硬度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5,P=0.432).结论 唾液对牙釉质酸蚀起到保护作用,有无患酸蚀症的儿童唾液对牙釉质的保护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病例组为30名4—10岁,患有可疑性牙酸蚀症的儿童。对照组为随机选择30名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临床龋损、且预防性充填的牙不超过两颗的个体。所有家长知情同意。实验所用均为全唾液,收集前2h禁止饮水。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是将唾液吐入带刻度的试管中,每30s一次,将读数转换成流速;刺激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口腔儿科对1992年8月至1993年6月期间来院门诊的14岁以下儿童牙病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于治疗操作前采集唾液,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肝炎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将标本分为四组,结果证实阳性率为5‰。说明在儿童牙科就诊的患儿唾液中确可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且与唾液中潜血无相关性;证实唾液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院口腔儿科在1992年8月至1993年6月期间来院门诊的14岁以下的儿童牙病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于治疗操作前唾液,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肝炎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将标本分为四组,结果证实阳性率为5‰,说明在儿童牙科就诊的患儿唾液中确可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且与唾液中潜血无相关性,证实唾液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腮腺及颌下腺唾液的收集方法。方法:采用微型Lashley吸盘法收集大鼠腮腺唾液,经口内颌下腺导管口直接插管法收集颌下腺唾液。毛果芸香碱刺激唾液分泌,假设唾液的比重为1.0 g/cm3,以唾液重量代表其体积,记录唾液流率。结果:大鼠腮腺唾液流率(9.9±1.4)μL/m in,颌下腺导管插管唾液流率(19.9±10.8)μL/m in。结论:可以采用微型吸盘法收集大鼠腮腺唾液,经口内颌下腺导管口直接插管法收集大鼠颌下腺唾液。  相似文献   

12.
[英]/O'Sulli van EA…∥Caries Res.-2000,34.-82~87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酸蚀症儿童的唾液流率、 缓冲力和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并与同年龄、性别的无 龋和龋活跃个体比较,以确定酸蚀症的重要危险因 素. 材料和方法实验组选择3~16岁常规检查出 酸蚀症的103个儿童,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儿 童组成的无龋组和龋活跃组.所有试验对象唾液收 集均在早晨及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采集前2 h 禁食禁饮,测定唾液变链菌数、菌斑pH值、唾液流 率和唾液pH值、缓冲力.变链菌用压舌板法采集 后接种于培养皿,以Joyce Loebel Magiscan分析系统 计数.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取坐位,低头流入 刻度管5 min;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在咀嚼1 g石 蜡后吐入刻度管3 min.唾液流率、pH值、变链菌计 数的差异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唾液缓冲力用卡方 检验.计算各因素的未校正概率,评估其危险性,大 于95%认为相关. 结果刺激性唾液流率增高,pH值增高(仅 有0.3个单位提高).试验组约一半刺激性唾液缓 冲力低.变链菌平均计数:试验组大于龋活跃组大 于无龋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龋组 唾液流率最高,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H值则无龋组大于龋活跃组大于试验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01).唾液缓冲力为试验组低缓冲力 的个体百分数最高,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01).表明变链菌数、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 pH值、缓冲力是酸蚀症的危险因素,非刺激性唾液 pH值低于6.5则酸蚀症易感性提高5倍,低缓冲力 可提高易感性2倍. [杨德琴摘刘天佳校]  相似文献   

13.
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病例组为30名4~10岁,患有可疑性牙酸蚀症的儿童。对照组为随机选择30名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临床龋损、且预防性充填的牙不超过两颗的个体。所有家长知情同意。实验所用均为全唾液,收集前2h禁止饮水。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是将唾液吐入带刻度的试管中,每30s一次,将读数转换成流速;刺激性唾液收集前先咀嚼1g无味石蜡片1min。唾液pH值的测量采用pH测量器;缓冲能力的测量使用试纸。软饮料选用Coco-Cola、Sprite、ADESN、Cindor。每个儿童一周测试一种产品,喝完后测不同时间段的pH值、pH值的变化(△ph),以及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4岁有龋儿童和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集98例有龋儿童和94名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测定上述各成分含量。结果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和溶菌酶含量有龋组均显著高于无龋组(P〈0.01),非刺激性唾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有龋组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但刺激性唾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和溶菌酶升高可能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龋病相关因素定量分析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发病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直线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HSP患儿115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集两组儿童唾液及牙菌斑样本,并检测样本中致龋菌丰度。对比两组儿童唾液和牙菌斑中致龋菌丰度差异,并对比4种致龋菌在唾液和牙菌斑样本中的丰度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致龋菌丰度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SIgA)与儿童HSP的关系,根据儿童HSP发病因素构建直线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与HSP组中唾液和牙菌斑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远缘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S.sobrinus),牙菌斑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tes naeslundii,A.naeslundii)及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cidop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儿童唾液中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MG1)含量,探讨其与乳牙患龋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唾液粘蛋白的研究及龋病病因的探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两所幼儿园3~5岁305名幼儿进行口腔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①无龋组:dmft=0;②低龋组:dmft=1~4;③高龋组:dmft≥5。随机抽取每组各20名儿童,用刃天青纸片法检测各组的龋活性,然后取所有儿童的非刺激性唾液,用ELISA试剂盒检测MG1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刃天青纸片法显示无龋组、低龋组、高龋组儿童的龋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无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3.63 mg/L,低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2.96 mg/L,高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2.61 mg/L。经统计分析,无龋组与高龋组唾液MG1的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龋组与低龋组、低龋组与高龋组唾液MG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儿童男女比较唾液中MG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唾液中MG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mft≥5的儿童龋活性高于dmft<5的儿童。②无龋组儿童唾液中MG1的含量高于高龋组,儿童唾液中MG1含量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11至12岁小学生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龋状况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查365名11至12岁小学生年轻恒牙的患龋情况并收集唾液标本,用单克隆抗体法测量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浓度.结果随着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浓度的升高,所对应的人数不断减少.患龋儿童的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5.53(1.50,18.00)×107个/L]显著高于无龋儿童[3.42(1.60,8.10)×107个/L](P=0.1302).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龋、失、补指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36(P=0.010).当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浓度达到8.64 ×107个/L时,受检儿童中龋齿检出率会出现成倍的增长.结论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受检儿童中呈偏态分布,其与患龋状况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龋风险评价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因鼻咽癌放疗并伴有口干症的患者为受试者,收集唾液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用改良人工唾液含漱1 m in,收集基线时及含漱后2分钟静止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对含漱前后静止性唾液的pH值和含漱前后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经改良人工唾液含漱后,患者静止性全唾液pH值较含漱前为高,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刺激性全唾液缓冲能力大于含漱前,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人工唾液具有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较好地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此为基础,检测儿童口腔不同部位双歧杆菌的分布状态,初步探讨口腔双歧杆菌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关系。方法选择70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30例,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0例。无龋组收集唾液及唇面、邻面、面沟裂的混合菌斑;S-ECC组收集唾液、光滑面菌斑、牙面白垩斑菌斑和深龋龋坏组织。在经过改良的TPY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提取细菌总DNA,用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S-ECC组双歧杆菌的检出率为47.5%,无龋组为0,2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ECC组儿童口腔的不同部位,双歧杆菌检出率分别为唾液27.5%、光滑面菌斑27.5%、白垩斑菌斑20.0%、龋坏组织22.5%,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齿双歧杆菌在S-ECC组儿童口腔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唾液10.0%、光滑面菌斑7.5%、白垩斑菌斑7.5%、龋坏组织10.0%,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PY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是一种适合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双歧杆菌可能与S-ECC的发生相关,但其检出情况与儿童牙面的部位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收集患龋人群(DFS≥6)18例和无龋人群22例腮腺唾液,经Lowry法测定,两组人群腮腺唾液蛋白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唾液蛋白的组成,发现两组人 唾液蛋白组成不同,碱性电泳B5、B6、B7蛋白带在高龋组的出现率显著训于无龋组(P〈0.05),且B5、B6对羟磷灰石有很强的吸附力,提示该蛋白在龋病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