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为建立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采用经口感染狗肠壁上寄生的成虫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进行细胞融合。结果显示经筛选克隆后建立了一株分泌抗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G5E8F4E4。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800。初步建立了分泌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3.
细粒棘球绦虫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细粒棘球绦虫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的发育变化和精子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从而揭示了该虫精子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的精子形成主要是由于精细胞内微管结构的多次排列组合形成的。精细胞和精子中无线粒体和顶体结构。成熟的精子可分为头部和尾部。头部色较淡,顶端有与精子轴丝呈30°角排列的明暗相间的带构成的帽状物包裹。完整精子结构为固有膜包统一条轴丝,轴丝向前伸入头部,向后延伸至尾部。固有膜内线有微管排列,尾部前段一例可有2层做管,多为“2×4+1,”结构,后段为一层微管紧贴固有腹内缘。抽丝有一个中央微管和9对外周微管组成,中央微管的外围有一个纤维鞘包绕,由纤维鞘发出纤维丝与外周9对微管相连,形成一个车轮状的“9+1”微管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从新疆北部地区感染囊型包虫病的骆驼肝,肺包囊中收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实验感染家犬后,分别于第35天和第45天收集成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骆驼源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特点;整个虫体表面被覆着微毛,与其他来源的成虫相比其微毛相对浓密柔细,成熟体节的生殖孔有两种不同的形态;有雄茎伸出的生殖孔凹陷不明显,孔周区没有感觉乳头出现,在雄茎表面密布丝状微绒毛,没有雄茎伸出的生殖孔凹陷明显,孔周区有许多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青海高原藏羊、牦牛体内棘球蚴和原头节实验感染犬后获得的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二者在某些形态学上有显著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的虫株。牦牛-犬型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与世界各地报道过的虫株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很可能是存在于我国的独立株系。  相似文献   

6.
青海不同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青海牦牛株在藏羊株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析大部分虫体顶突缺乏微毛构成的顶部,体表散在很短的柱状或棘状微毛,并存在大量微孔;牦牛株虫在生殖孔周围具有盘状突起,藏羊株虫体则否;两株虫体生殖孔周围均密布感觉乳突;牦牛株虫体雄茎表面密布绒线状细长微毛,藏羊株虫体雄茎表面极少或缺乏微毛,两株虫体雄茎顶端均有细长丝状物自雄茎口伸出,由此可见,青海两株虫体的体表结构既有相似之处,又  相似文献   

7.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8.
9.
10.
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能分泌与细粒棘球绦虫(简称包虫)成虫特异结合的抗包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 用包虫成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后,获取免疫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结果 ELISA方法筛选出1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包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F5E3C9E9D5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包虫成虫、棘球蚴结合,与囊液抗原呈边缘性阳性反应,而与泡球蚴EM2抗原呈阴性反应。冻存1个月后复苏,仍能稳定分泌。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该单克隆抗体与棘球蚴的生发层,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呈阳性反应。结论 1F5E3C9E9D5是一株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单克隆抗体在粪抗原的检测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不同宿主源细粒棘球蚴的病原生物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青海高原牦牛和绵羊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病原生物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牦牛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和钙化率显著高于绵羊源(P<0.01);牦牛肝脏感染和肺脏感染无明显差异(各占34.14%和31.20%),绵羊则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脏(50.76%),肺脏较少(13.40%),肝、肺均感染者与牦牛相近(34.26%和32.58)。牦牛肝脏棘球蚴的钙化率高(73.00%),育囊率低(69.51%),但肺脏棘球蚴与绵羊肝、肺脏棘球蚴的钙化率相近(分别为20.15%、28.00%和18.04%),育囊率均高(分别为94.58%、91.76%和90.00%)。人体棘球蚴的育囊率达100.00%。对各源棘球蚴内的原头节测量结果表明不论原头节寄生在何种宿主,其肺脏原头节总是大于肝脏原头节(P<0.01);同源肝、肺脏原头节的吻钩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棘球蚴体积较绵羊的大,但原头节却小的多(P<0.01),且二者原头节吻钩的多项测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或P<0.05)。上述结果提示对这种差异不应仅以棘球蚴寄生在不同宿主来解释,还应考虑到该地区是否存在不同宿主的细粒棘球绦虫虫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形态学特征,为虫株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青南高原的黄南州同仁县、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为采样点,采集当地自然感染,发育良好的绵羊棘球蚴囊,分别人工感染实验犬,45d后粪检绦虫卵阳性时剖杀,取其肠道成虫,AAF固定液固定,成虫虫体用洋红或苏木素染液染色,切取的顶突钩用4%孔雀绿染液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用测微尺测量,记录结果。结果 德令哈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多数为4节,黄南株多数为5节;德令哈株成虫链体较细长,黄南株较宽短,两株虫体总长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南株成虫成熟节片睾丸数与德令哈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黄南株睾丸在生殖孔前后的分布相当,而德令哈株睾丸多分布于生殖孔前。两成虫生殖孔位置都位于链体节片偏后,但德令哈株有6.84%的生殖孔偏前。黄南株成虫雄茎囊明显小于德令哈株;虫体头钩总数多于德令哈株,大钩、小钩总宽均〉德令哈株,头钩总长两成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在某些形态特征上显著不同,提示我国可能存在不同的地理株。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牦牛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技术对青藏高原牦牛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显示角质层呈板层状结构,基质疏松,可见密集的小颗粒物质或微孔;生发展内表面呈乳突状突起,间隔一定的距离有边缘不整的陷窝,并见大小不等的圆形小赘生物或囊泡镶嵌其上。原头蚴多为内陷型,可见凹陷孔和排泄孔,体表凹凸不平并有长短不一的小柱状微毛不规则排列其上,近排泄孔体表更为密集。鉴于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绵羊及人体棘球蚴超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青藏高原牦牛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有可能是我国的一个独立株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与方法为了全面掌握青南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种内变异,我们首次应用mtDNA的coxI基因,nadI基因和atp6基因检测了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37个人体分离株,18个动物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检测的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普通羊株(G1型)基因同源性达到90%以上,均为普通羊株(G1型)。将mtDNA相加(共1 327bp)后得到了13个基因型,均被GenBank收录。结论1)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均为普通羊株(G1型);2)结果所得的13个基因型中,既有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也有本研究首次报道的,充分说明青南地区细粒棘球绦虫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流行病学特征,青南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导致细粒棘球绦虫的特殊的核苷酸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990 - 2010年青海省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三类地形区终末和中间宿主棘球绦虫或棘球蚴感染情况,为青海高原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寄生虫形态学方法鉴定终末宿主犬、狐狸和狼棘球绦虫感染情况;家养及野生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采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法鉴定,并对部分可疑病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虫种鉴定.结果 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三类地形区无主犬均存在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38.71%( 300/775)、49.60%( 124/250)、9.76%(4/41),不同地形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2,P< 0.01),另外,仅有青南高原的无主犬存在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感染率为16.04%(98/611);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的狐狸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2.89%(38/166)、30.77%(12/39),且两地的狼存在细粒棘球绦虫感染.上述三类地形区家养绵羊、牦牛、山羊和猪棘球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2.70、41.82、212.63、194.58,P均<0.01);且三类地形区家养绵羊、牦牛棘球蚴感染率[43.43%(5664/13 042)、49.47%(2917/5896),52.99%(887/1674)、42.18%(779/1847),50.70%(1049/2069)、52.90%(685/1295)]均处于较高水平,青南高原家养山羊和猪棘球蚴感染率[3.26%(7/215)、0.00%(0/108)]明显低于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19.51%(119/610)、26.91%(43/1598),47.91%(343/716)、21.91%(71/324)].上述三类地形区野生高原鼠兔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6.21%(243/3910)、1.80%(3/167)、0.00%(0/199),三类地形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0,P<0.01),仅在青南高原发现青海田鼠、灰尾兔、岩羊、藏原羚、黄羊棘球蚴感染.结论 青海高原三类地形区的人群感染细粒和多房棘球蚴病的压力来自不同终末宿主,而无主犬是造成人群棘球蚴病的关键传染源;各种终末宿主和家养、野生中间宿主之间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循环链,提示青海高原是我国棘球蚴病防控的重点地区,其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新疆牛源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江莉  焦伟 《地方病通报》1991,6(4):16-18
本报告为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牛体内采集的原头节人工感染家犬,在感染后第15、25、35天分别剖杀犬,收集虫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成虫体节发育在15天时为1节,25天为2节,35天为3~4节并已达到性成熟。成虫体表均被一层微毛覆盖,不同部位体表微毛的形态不同。在吻突顶部,微毛呈绒线状,纤细柔软,较稀疏,随着发育逐渐变长、变浓密,末端卷曲。吻突基部和吸盘区的微毛呈绒线状,但较顶突微毛粗短。体节部位微毛在不同发育时间形态不同,呈现圆锥形绒线状,锯齿形鳞片状。成熟虫体体表微毛呈圆锥形绒线状,较坚硬,有规律排列。性成熟虫体生殖孔为圆形,有的虫体可见伸出的雄茎,雄茎表面也被有纤细的微毛。生殖孔周围体表微毛较密短,呈地毯样,间有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突起,可能为感觉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