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云南省大理县分得的一株褐产色小单孢菌,孢子层呈橄榄绿色,在酪氨酸琼脂上能产生褐色素,孢子表面有棘刺状突起,分类学鉴别它为小单孢菌属的一株新种。其主要发酵产物经提取、精制和微生物、理化特性、耐药谱及波谱学研究证明为西索米星。  相似文献   

2.
小单孢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60年代从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ospora echinospora)和绛红小单孢菌(M.purpurea)发酵液中分离到强效广谱抗细菌的庆大霉素后,小单孢菌属作为寻找新抗生素和其他新生物活性物质逐步受到重视.本文就文献报道的小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酶和酶抑制剂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引言小单孢菌属最初是1923年Φrskov描述的,1932年由Jensen扩大成四个种。1941年Erikson研究了20株小单孢菌,它们在儿丁质上都生长良好。1942年Welsch报道了小单孢菌产生的第一个抗生素。在Waksma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这类微生物在葡萄糖-淀粉琼脂上生长良好。Fisher等人(1951年)在合成培养基内发酵小单孢菌生产放线菌素。Taira等(1952年)曾用淀粉胨发酵小单孢菌生产小菌素A和B。1957年由青铜色小单孢菌进行甾体转化的专利转让给CharlesPfizer公司。  相似文献   

4.
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8653是从小单孢菌8653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产生菌经过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属于紫色小单孢群。在合成培养基上,它的基内菌丝为桂皮淡棕—牵牛紫—暗玉紫,可溶性色素为墨紫—火岩棕,与国内、外资料发表的已知种不相同,定名为近玫瑰小单孢菌新种(Micromonospora roseotus n.sp.)。  相似文献   

5.
小单孢菌所产生的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关它们生物合成的研究也已展开,并提出了它们生物合成途径间相关性的轮廓,包括伊尼奥小单孢菌以庆大霉素A或X_2为前体生物合成西索米星的观点。 作者在诱变选育西索米星产生菌伊尼奥小单孢菌澄江变种(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var. denjiangensis)的过程中,原  相似文献   

6.
在以小单孢菌为来源筛选新抗生素过程中,我们从云南地区土壤中分离一株小单孢菌编号为T125,其发酵产物抗生素T125经过理化性质鉴别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证明与紫苏霉素(Sisomycin)同质。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小单孢菌T125属于紫色类群,其发酵液对格兰氏阳性细菌和格兰氏阴性细菌都有抗菌活性。纸层析图谱属于碱性水溶性谱形。  相似文献   

7.
从福建武夷山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小单孢菌,编号为F IM-203,分类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棘孢小单孢菌。生物活性检测提示F IM-203的发酵液具有抗G 、G-细菌活性,发酵液经离子交换树脂提取获得的初提物含有3个组分,其中FW-203C为主要组分。理化性质和光谱学分析研究证明FW-203C与庆大霉素A(gen tam icin A)同质。  相似文献   

8.
赵敏  范瑾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22(1):12-15,44
利用紫外光和氯化锂复合因子处理小诺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JIM-401获得了JIM-202突变株,其发酵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洗脱,脱色,浓缩和经冷冻干燥可得白色粉末。  相似文献   

9.
目的 鉴定1株产新骨架免疫抑制剂的大刀螳螂肠道真菌IFB-TL01.方法 根据菌株形态特征、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利用Microstation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评价生理生化特征.结果 该菌具有典型多节孢菌特征(Nodulisporium-like)的无性产孢结构,ITS序列与光轮层炭壳菌(Daldinia eschscholzii)同源性最高,相似度达99%,生理生化测试结果与光轮层炭壳菌相符.结论 菌株IFB-TL01属于炭球菌属,与该属光轮层炭壳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小单孢菌及其产生的次级生物活性代谢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核微生物小单孢菌产生了740多个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各异,主要为抗生素和一些人体酶抑制剂。小单孢菌不但能产生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化学类型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最受人重视的抗生素是庆大霉素、最主要的特征是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发庆大霉素之后不问断地从我国各地水生环境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几种酶抑制剂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本文还阐述近年来国外在小单孢菌中发现的一些有实用价值和有前途的微生物新药物,特别是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在寻找小单孢菌产生的新抗生素过程中,从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小单孢菌T125。该菌株所产生的抗生素T125-Ⅰ经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直接比较,证明与M.J.Weinstein报道(1970)的紫苏霉素(Sisomicin)同质。本文报道小单孢菌T125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 形态特征 小单孢菌T125在高氏—天冬素琼脂平板上37℃培养8~10天生长良好。菌落圆形或稍不整齐,扩展,表面突起,形成不规则的皱褶。直径1~4毫米,无气生菌丝。菌落初期橙色,逐渐转褐色至紫褐色,随后孢子生长呈黑色,粘湿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细长、有分枝,无分隔,直径0.5微米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从一株新的小单孢菌——武夷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wuyisca sp.nov.)FIM0139发酵液中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分离得到一种抗生素复合物,经纸上层析,碳板薄层和硅胶薄层层析,认为其主要组分与强壮霉素(Fortimicin)A基本相同,定名为武夷霉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庆大霉素产生菌绛红色小单孢菌发酵过程中的菌丝进行了电镜观察。初步报告了它的超微特征,并提出了菌丝衰老和自溶的电镜参考指标。观察发现,小单孢菌菌丝的形态结构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呈动态变化。生长繁殖旺盛的菌丝较粗,电子密度深,分布均一,衰老菌丝的一个明显指标是电子密度变浅,菌丝内出现斑点状电子致密团;菌丝出现断裂、分节,可能系自溶开始的特征,可以作为停止发酵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产生抗肿瘤抗生素dynemicin H的小单孢菌C53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西山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C530 8,其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肿瘤及抗细菌活性 ,且有烯二炔类抗生素的发酵特征 ,其活性成分之一经化学提纯鉴别与dynemicinH相同 (其他成分正在研究中 )。根据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组分等特征的观察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发现C530 8菌株与已知黑色小单孢菌基本相同 ,定名为黑色小单孢菌C530 8(MicromonosporanigraC530 8)。  相似文献   

15.
稀有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从链霉菌中发现新抗生素的几率越来越小,从稀有放线菌中寻找新抗生素成为研究的重点。稀有放线菌是新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产生菌,其产生的抗生素具有结构多样及活性独特的特点。本文概述近年来稀有放线菌中的小单孢菌属、诺卡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游动放线菌属、拟无枝菌酸菌属、小双孢菌属及糖多孢菌属等产生的抗生素种类及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小单孢菌FIM98-160产生的抗分枝杆菌抗生素labilomyci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筛选抗结核杆菌药物的过程中 ,从福州水库底土样品中分离到小单孢菌FIM98 1 60 ,对该菌株作分类鉴定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所得化合物含有三个组分 ,其中A组分经理化性质、光谱特征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证明它与链霉菌产生的labilomycin同质。它是首次从小单孢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产黄顶孢菌(Acremonium chrysogenum)是一种广泛用于生产头孢菌素C的真菌。Nash等和Matsumura等均报道,它的节孢子形成与头孢菌素C的产生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带有大量节孢子的菌珠会产生更多的抗生素。作者设想,在培养过程中诱发节孢子的物质可能是在菌丝分化为节孢子时产生,如果能够分离出此种活性物质,则有可能利用它来刺激头孢菌素C的产生。本文报道了从产黄顶孢菌培养液中分离出两种称为因子A与B的可诱发节孢子的物质的提纯,以及它们对头孢菌素C生产的刺激作用。产黄顶孢菌ATCC 14553系振摇培养于  相似文献   

18.
Fortimicin型由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和美国阿波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发现的fortimicin型抗生素,是一组具有新型结构与作用方式的很有前途的氨基糖苷类。几年后,其它一些实验室也从不同的微生物中发现了类似的化合物。与全部由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型抗生素明显不同,fortimicin型假二糖是由一个脱氧氨糖(如:6-差向绛红糖胺-B)和一个定名为福提霉胺(Ⅲ)的1,4-二氨基环醇或其3,4-差向脱甲基-等衍生物组成,它们不仅由小单孢菌产生(fortimicins,lysinomycin等),而且亦可由链霉菌产生(sannamycins,istamycins),由糖多孢菌产生(sporaricins)及指孢囊菌产生(dacti-micins)。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庆大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育种时获得一变异株JIM-401,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菌株与原出发菌株——棘孢小单孢菌种相似;但在某些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故定名为棘孢小单孢菌JIM-401变株(Micromonospora echinospira JIM-401),它产生的抗生素主要组份为相模湾霉素和庆大霉素C_(1a)。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其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系统发育与进化以及次级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重点阐述了四种重要抗生素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集中于青霉素高产的遗传机制、红霉素产生菌红色糖多孢菌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链霉素产生菌灰色链霉菌中A因子调控网络、阿维菌素产生菌作为次级代谢物异源表达的通用宿主与超高产菌株构建以及新型天然产物的挖掘等研究内容,同时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并从基础与应用两个角度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