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掌握全科医师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或潜在风险提出可行性对策。方法 2021年6月,采用自制问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联盟对全科医师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能力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Robus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46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全科医师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能力整体得分(3.78±0.82),各方面能力得分依次为:健康宣教能力(3.89±0.82)、传染病防控技能操作能力(3.84±0.78)、新冠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应急处置能力(3.83±0.83)、预检分诊能力(3.73±0.9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3.73±0.84)、传染病防控理论知识储备(3.66±0.75);防控工作熟悉程度得分(3.73±0.90),防控工作压力程度得分(3.60±0.85)。Robus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是防控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给全科医师带来较大压力,他们较为熟悉疫情防控工作且具备较强防控能力。需通过强化管理、模拟培训、创新健康宣教模式等方式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下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社区防控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其在疫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变化及侧重点,为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体系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39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社区防控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基于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Y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结果 政策工具总体分布差异化显著,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次之,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少。疫情第一阶段政策颁布数量相对较多、针对性强。结论 环境型政策工具是社区防控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但不同阶段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使用侧重点不同,第一阶段供给型科技运用工具使用最多,第二阶段需求型公共服务工具使用较多,第三阶段需求型分级诊疗工具使用较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及时优化调整社区防控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政策工具,增强政策工具适切性,通过政策体系引导提升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贾艳  周建新 《中国健康教育》2023,(12):1140-1143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因病毒感染减少或基本消失,公众容易掉以轻心产生侥幸心理,导致新一轮变异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增加,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本文将基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视角,阐述公众认知、社会情绪和舆论导向三者的内涵,分析疫情发生以来公众认知、社会情绪、舆论导向的现状,继而提出常态化防控下重视公众行为引导、积极完善医院健康教育体系以及提升舆情引导设计整合能力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青少年手机成瘾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2月6—20日和2020年3月20—28日对广东省某市1所大专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所普通高中的31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疫情前后手机成瘾的变化情况,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疫情前后各匹配了1236名学生。疫情期间青少年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得分为(39.28±10.03),较疫情前(37.03±10.45)升高(P<0.01),不同性别、生源地及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每月生活费<1000元的青少年MPATS量表得分较疫情前高(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生源(OR=1.45)、中专生(OR=2.06)、经常熬夜手机上网(OR=2.36)、上网时间总是比预计长(OR=2.08)、每月手机上网花费更多(OR=1.47、1.44、2.25)增加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每日手机上网累计时长更短(OR=0.66、0.70)降低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列线图模型,模型AUC=0.72。结论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青少年手机成瘾得分、比例增加,生源地、教育程度、熬夜手机上网、上网时长、每月手机上网花费、每日手机上网累计时长是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应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手机过度使用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咨询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以上海市浦东新区1 56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基本人口特征因素、社会网络关系因素、健康因素、认知因素和学业压力因素5个方面探讨新冠疫情下中学生心理咨询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仅有37.09%的中学生“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多数中学生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不强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朋友亲密程度、与任课教师亲密程度、学业压力变化情况、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心理咨询认知程度、是否上过心理咨询课程是中学生心理咨询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向中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降低事件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增设心理咨询课程,家庭和学校合力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城镇中青年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网络购药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0月21—28日,在问卷星线上调查平台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8岁成年人发放电子问卷,从中选取调查前1年(2020年11月—2021年10月)买过药的748名18~59岁城镇中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购药行为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城镇中青年中有178人(23.80%)在疫情前后均未网络购药,477人(63.77%)在疫情前后均有网络购药,71人(9.49%)在疫情前未购药但疫情后有过网络购药。回归结果显示,与疫情前后均未网络购药亚组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RRR=3.64,95%CI=1.37~9.68)城镇中青年更有可能在疫情后开始网络购药,疫情后在医疗机构购药(RRR=0.41,95%CI=0.22~0.75)的城镇中青年在疫情后开始网络购药概率更低;同时,本科及以上学历(RRR=2.06,95%CI=1.25~3.39)和患有慢性病(RRR=2.54,95%CI=1.65~3.92)城镇中青年更有可能在疫情前后均有网络购药,居住在中部地区(RRR=0.53...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20年1—6月四川省绵阳市常见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绵阳市2017—2020年各年度1—6月常见传染病发病监测报告数据,描述其发病的主要特征。结果:2017—2020年各年度1—6月绵阳市年均报告病例数居前4位的呼吸道和人群聚集性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185.02/10万,占法定传染病总报告的61.93%,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总体呈下降趋势。4种传染病流行趋势和好发人群各不相同。结论: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对于潜伏期短的急性呼吸道和人群聚集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但肺结核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常见传染病需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的流行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20年1—6月四川省绵阳市常见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绵阳市2017—2020年各年度1—6月常见传染病发病监测报告数据,描述其发病的主要特征。结果:2017—2020年各年度1—6月绵阳市年均报告病例数居前4位的呼吸道和人群聚集性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185.02/10万,占法定传染病总报告的61.93%,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总体呈下降趋势。4种传染病流行趋势和好发人群各不相同。结论: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对于潜伏期短的急性呼吸道和人群聚集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但肺结核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常见传染病需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的流行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以上海市浦东新区1 56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基本人口特征因素、社会网络关系因素、疫情认知因素、自评身体健康因素和学业压力因素5个方面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中学生焦虑情绪障碍检出率为20.54%,检出率较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住校、父母陪伴时间、与母亲亲密程度、与父亲亲密程度、与班主任亲密程度、与任课教师亲密程度、对疫情恐慌程度、自评身体健康、学业压力、网络授课对成绩的影响程度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χ2值分别为17.27、6.54、14.84、27.99、39.47、13.01、31.87、26.12、80.94、48.64、13.53,P值均<0.05)。结论:应重点关注中学生中的女生、住校生、父母陪伴时间少、与父母/老师关系亲密过度、对疫情感到恐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学业压力大、成绩下降的人群。同时,父母、老师应向中学生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消除恐慌心理,加强与中学生在情感和学业方面的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圳市罗湖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罗湖区2019—2020年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罗湖区2019—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53 669例,其中2019年报告发病率为3996.27/10万,2020年1146.20/10万,下降了71.3%,2019和2020年死亡率分别为0.58/10万和0.28/10万。发病前3位2019年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020年为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2019和2020年均以男性病例占比较高,2020年各年龄组病例数均少于2019年;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街道是莲塘街道、黄贝街道和翠竹街道;2020年各月报告发病率均低于2019年,在5、6、7和12月下降明显。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新冠防控措施及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行动尤其对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有积极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来华留学生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疫情期间留学生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3—4月对537名来华留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调查条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视角模拟量表(VAS),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留学生自评健康VAS评分M(P25,P75)为95(85,100)分,自评健康良好占比为48.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专科(OR=2.282,95%CI:1.151~4.522)、本科(OR=1.857,95%CI:1.111~3.106),应激反应为抑郁(OR=10.959,95%CI:4.589~26.169)是留学生自评健康的危险因素;而应激反应为强迫-焦虑(OR=0.339,95%CI:0.137~0.842)是留学生自评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来华留学生的自评健康状况存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应激反应差异,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精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了解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咨询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以上海市浦东新区 1 56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基本人口特征因素、社会网络关系因素、健康因素、认知因素和学业压力因素5个方面探讨新 冠疫情下中学生心理咨询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仅有37.09%的中学生“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多数中学生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不强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朋友亲密程度、与任课教师亲密程度、学业压力 变化情况、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心理咨询认知程度、是否上过心理咨询课程是中学生心理咨询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 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向中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降低事件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增设心理咨询 课程,家庭和学校合力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给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带来巨大挑战。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剖析疫情暴发与应对过程中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及其链锁机制,从多层面、多主体探析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目前,亟待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合作与社会参与共同建立常态化应急准备机制,同时建立卫生问题国内多部门协同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协同,强化事后反思与容错机制,以期铸就公共卫生安全的严密防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公众对公共场所场景下新冠病毒感染个人防护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 2022年7至9月依托全国公共场所健康危害监测网络面向我国城市成年人开展公共场所相关的新冠病毒感染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星在线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 723份。采用χ1检验对分类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项新冠病毒感染防护基本知识中,公众对“新冠病毒感染传播途径”和“疫苗接种目的”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50.22%和76.45%。9种态度及行为中,“经常对手机进行消毒”、“接触公共场所及交通工具内物品后,马上洗手或手部消毒”和“触摸公共场所及交通工具内物品后,做到不接触口、鼻、眼部”三种行为的正确率最低,分别为17.03%、23.87%和33.50%。此外,女性对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及行为正确率均高于男性;高年龄段人群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行为的正确率高于低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公众对公共场所新冠病毒感染个人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不高,个人防护态度和行为有待提高,提示应加强面向公众的公共场所卫生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暴发前后,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的差异,为COVID-19下的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COVID-19暴发前(2018、2019年)及暴发后(2020、2021年)的流感样患者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采用RT-PCR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比较COVID-19暴发前后流感病原体流行特征。 结果COVID-19暴发前后共采集标本4 181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405例,阳性率9.69%,前后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5,P<0.001);COVID-19前后流感均以冬春季流行为主,COVID-19后各季节阳性率均有下降;COVID-19后不同性别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5);COVID-19前后各年龄组除5~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05),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VID-19前以各型别流感交替传播,COVID-19后以BV型为主。 结论COVID-19严格管控措施有效遏制了流感病毒的传播,流感病毒阳性率和型别检出率明显下降,COVID-19流行期间要重点关注BV型别的流感及在校学生的流感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策略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2021年3102份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应用TQM策略,对比分析TQM策略实施前后的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医技检查流程、病房环境卫生、住院治疗效果、住院治疗费用、病房安静舒适方面等指标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实施TQM后,第四季度满意度为93.62,较第二季度91.44有提升(P=0.000)。结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新冠疫情期间南京某社区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现状,并分析抗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社区抗逆力评价表的方法,评估受访者的抗逆力现状,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抗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名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五项指标得分,即联系与关怀、社区资源、变革潜力、灾难管理、信息和沟通,分别为15.92±7.02、20.15±5.75、30.22±8.27、15.16±2.05、15.92±2.18;总得分为97.37±4.6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社会工作时间较长、身体状况较好、受教育程度较好的社会工作者社区抗逆力得分较高(P <0.05)。结论:新冠疫情期间南京某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抗逆力普遍处于较高水平,促进了城市抗击疫情的工作。男性、社会工作时间较长、身体状况较好、受教育程度较好的社会工作者具有更高的抗逆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更加重视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身体状况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身体评估、专业技能培训等方法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和分析疫情背景下企业员工生命质量状况,为改善员工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7—12月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企业员工中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收集6 476份有效问卷。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生命质量的组间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生命质量的潜在因素。结果 武汉市企业员工的生命质量得分中,生理领域得分(15.21±2.46)分,心理领域得分(13.66±3.13)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13.93±3.12)分,环境领域得分(12.56±3.08)分。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单身、离异/丧偶、工作环境感染高风险、同事感染新冠、变换工作、中等程度收入减少可能影响不同领域得分。结论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企业员工生命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向其提供社会支持,从而改善员工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市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8月5—13日,借助“问卷星”网络问卷,依据城乡、年龄、性别、职业人口构成,通过将问卷链接或二维码定向转发的方式,对北京市居民开展调查。结果 北京市居民风险感知平均分为(49.48±16.61)分。居民疫情风险感知得分在不同性别、居住地、年龄、职业、是否有宗教信仰、家中是否有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妊娠期妇女以及是够购买意外、家庭财产、商业医疗保险人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β = - 0.059,P = 0.014)、是否有宗教信仰(β = - 0.099,P<0.001)、职业(β = 0.056,P<0.001)、家中是否有妊娠期妇女(β = - 0.075,P = 0.001)以及是否购买家庭财产保险(β = 0.118,P<0.001)是居民疫情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北京市居民的疫情风险感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男性、宗教信仰者、家中有妊娠期妇女的人、购买财产保险者风险感知程度较高,医务人员风险感知程度较低,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要针对性的开展信息传播和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20.
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是医疗机构应对新冠疫情、开展新冠感染患者救治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在查阅疫情相关文献基础上,从重症患者救治资源配置;建立分级防控体系与分层就诊体系,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建设网络诊疗服务体系,便利患者就医;医务人员心理关怀及实施疫情精准防控方面阐述医疗机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以期为医疗机构完善疫情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