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置换术均通过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途径进行,手术成功率100%,1例在置入瓣膜成功后出现左心室穿孔导致心脏压塞行开胸探查术;1例并发脑卒中。术后无瓣膜功能不全病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降低[(13.1±3.9)mmHg vs.(7.8±2.0) mmHg,1 mmHg=0.133 kPa,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患者明显减少(100%vs. 9%,P<0.001)。6例患者完成术后30 d随访,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未见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术成功率高,可作为再次外科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二尖瓣位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瓣膜毁损再次手术患者临床的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生物瓣毁损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二尖瓣位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瓣膜毁损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均经再次手术加以证实.结果:7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4.5岁,男性30例...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细CT评估,围术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和完整经导管双瓣膜置换操作.  相似文献   

4.
袁贵道  马家驹 《山东医药》1997,37(10):27-27
二尖瓣替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再手术治疗山东省立医院(250021)袁贵道马家驹郭兰敏范全心邹承伟王安彪1992~1996年,我们共为11例二尖瓣替换术(MVR)后生物瓣衰败患者行再次换瓣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30~53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及预后。方法:选取35例采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开展10例,另外25例,为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开展),通过术后LVEF、LVEDD等功能指标与术前对比进行分析,评价该术式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出现左心室破裂及左心室壁血肿。术后7d复查LVEF、LVEDD与术前指标对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在解决二尖瓣狭窄的情况下能较好的维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外科主动脉生物瓣环内径中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测量间的差异以及基于CT结果指导外科生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连续10例在外科毁损生物瓣中采用Venus-A瓣膜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35例,其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60例(对照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75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χ~2=3.846,P0.05)。观察组出现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脑卒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χ~2=4.606,P0.05)。对照组左心室破裂及低心排血量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观察组(χ~2=3.836、3.836,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SD、LV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LVEF改善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t=2.36、1.83、2.98,均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方便、快捷,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组),87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3.80±8.87)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6.54±9.8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较对照组短[(9.4±1.6)h比(12.9±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 6个月左房内径[(41.00±8.00)mm比(46.75±10.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49±5.90)mm比(47.87±5.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心脏重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的解剖结构、手术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瓣上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及随诊情况。结果:共40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体质量16.1kg,其中37例(92%)为中-重度狭窄。Shone复合征(20例)、室间隔缺损(20例)和动脉导管未闭(15例)是最常见的合并心脏畸形。二尖瓣器结构正常和异常的分别为13例(32%,A组)和27例(68%,B组),两组的二尖瓣多普勒超声血流压差和狭窄程度无差别。除B组中1例行机械瓣置换术外,余均行瓣上环切除。B组有17例(63%)需同时处置异常的二尖瓣器。两组共有14例(35%)需同期矫治并发的左心系统狭窄。术后A组二尖瓣血流峰压差(MVPmax)由[(25.8±7.8)mmHg(1mmHg=0.133kPa)降低为(5.8±3.0)mmHg,P=0.0002],B组由[(23.6±5.2)mmHg降为(9.5±4.7)mmHg,P=0.000001],但A组明显低于B组(P=0.005)。两组平均分别随诊2.0和1.6年,无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A组的MVPmax低于B组[(9.2±4.2)(14.7±6.9)mmHg,P=0.01)],但均高于术后早期(分别为P=0.009和P=0.0002)。结论:大多数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并伴Shone复合征及其他心内畸形,常需同期手术处置。手术近、中期效果良好,但需密切随诊二尖瓣功能,尤其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者。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微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热点,重点对有关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后早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常规二尖瓣替换术后常有左心室功能恶化,有作者推测术中二尖瓣结构的破坏是导致术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保留瓣下结构的影响。方法:总结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6例,其中部分保留22例为二尖瓣狭窄,完全保留4例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结果:与同期完全切除的26例(均为二尖瓣狭窄)比较,保留瓣下结构者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左心房缩小较明显,未发生左心室破裂。其余5项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应完全保留瓣下结构,其中将人工瓣置入二尖瓣口内更为简便安全。部分二尖瓣狭窄者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而瓣叶和瓣下结构病变严重者则应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GK瓣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间,二尖瓣位应用GK瓣的6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56例,女性428例,年龄(46.70±13.54)岁,病程(13.17±8.29)年;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I级141例,III级369例,IV级174例,其中,再次手术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3例,急诊手术75例,合并心房颤动509例。结果:死亡7例,病死率1.02%。早期并发症为: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0例,转化为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恶性心律失常11例;呼吸衰竭12例;肾功能严重损害6例。随访6个月至3年,恢复良好,6个月时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功能和二尖瓣跨瓣压差满意。出院1个月后,发生瓣膜血栓1例,该患者合并三尖瓣置换,再次手术见人工三尖瓣和二尖瓣均有血栓,再次置入GK瓣,术后恢复较好;出院后4个月发生瓣周漏1例,再次换瓣手术,恢复好。结论:二尖瓣位应用GK瓣安全,缝合环柔软,入座自然,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14.
对105例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的公式,即MVPG=MLAP-LVEDP/2。结果表明,本方法与标准方法计算的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二者间有高度相关性(r=0.975,P<0.001)。我们认为该方法简便、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1990年3月~1993年5月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9例(其中保留全部瓣下结构4例,保留后瓣及腱索、乳头肌5例)的治疗体会,并对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瓣环环缩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72例,根据二尖瓣病变部位及性质选择成形方案,其中33例使用二尖瓣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回顾性分析手术的近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4例(6%)。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例(1%)。术后随访(5±3)年,随访期死亡11例(16%),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2例(18%)。是否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远期成形环环缩组较对照组二尖瓣返流程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中,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二尖瓣功能。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可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二尖瓣瓣周漏经皮介入封堵术后3个月余,因元明显诱因偶发全程尿血,乏力、气促伴纳差2个月余入院,无胸痛,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尿常规示血尿.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后,二尖瓣瓣周漏介入封堵术后,二尖瓣瓣周漏两处(图1A,封堵器旁左侧及3点钟方向,大小分别为2.5 mm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通过交叉植线将人工二尖瓣植于左心房内来治疗以反流为主的二尖瓣瓣环钙化(MAC)患者的技术.方法: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收9例以二尖瓣反流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严重MAC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31±7.39)岁.9例患者均通过交叉植线将人工二尖瓣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合并双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患者比较先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行微创二尖瓣手术(MIVS)与选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二尖瓣手术(CABG+MVS)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病外科住院患者3358例中,接受PCI+MIVS 18例,CABG+MVS 24例,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效果比较。结果 PCI+MIVS组与CABG+MVS组二尖瓣修复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总时间、1月内死亡率、心力衰竭、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体外循环时间[(141. 12±25. 39) min vs(202. 67±45. 94) 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78. 63±17. 85) mis vs (129. 44±33. 72) min]和呼吸机辅助时间[(17. 42±3. 88) h vs (24. 54±2. 63) h]和输注红细胞单位[3. 54(1-5) VS 1. 56(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重度IMR合并双支CAD的患者选择PCI+MIVS治疗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