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置换术均通过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途径进行,手术成功率100%,1例在置入瓣膜成功后出现左心室穿孔导致心脏压塞行开胸探查术;1例并发脑卒中。术后无瓣膜功能不全病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降低[(13.1±3.9)mmHg vs.(7.8±2.0) mmHg,1 mmHg=0.133 kPa,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患者明显减少(100%vs. 9%,P<0.001)。6例患者完成术后30 d随访,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未见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术成功率高,可作为再次外科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因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在阜外医院接受TAVR治疗患者,共1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行TAVR治疗成功。1例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余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瓣膜反流、急性肾损伤、大出血、血管夹层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较术前显著下降[(18.1±8.4)mmHg vs (39.7±22.9)mmHg,(2.3±0.8)m/s vs(4.0±1.0)m/s,P均0.05]。术后6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4.8±7.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5)。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808.6±358.5)pg/L vs(11050.3±13557.5)pg/L,P 0.05]。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入院显著增加[(94±8.4)分vs (71±23.1)分,P 0.05]。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者为6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TAVR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4.
外科生物瓣置换和瓣膜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由于生物瓣耐久性有限以及瓣膜成形术后复发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许多瓣膜再次手术的临床需求。目前这类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是再次开胸瓣膜置换术,但伴随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介入技术实施瓣中瓣和环中瓣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虽然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冠状动脉阻塞、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未知的耐久性等,但是当外科生物瓣衰败或瓣膜成形术后需要再手术时,尤其是高风险的患者,经导管瓣中瓣和环中瓣手术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房室瓣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全者43例,40例在食道超声、2例在经胸超声辅助下行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各指标的变化和房室瓣反流程度。结果41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5.3%(41/43);1例术中改为右侧开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术中并发心搏骤停。1例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12例术后即时有少量残余漏,1个月后超声复查消失。术后超声随访显示:右心室、右心房直径较前缩小,左心室直径较前增大,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厚度、二尖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间隔缺损堵闭术后1个月、6个月,二尖瓣瓣膜反流程度较术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2.01VS.2.17vs1.77,x2=10.78,P=0.04);而三尖瓣的瓣膜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1.88vs2.11US.2.01,X2=4.23,P=0.134)。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可引起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加重,但对三尖瓣的反流程度近期影响不明显;二尖瓣中度以上或三尖瓣重度反流的患者或不适宜行单纯房间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仍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但初步研究显示TTVR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报道1例经导管置入SAPIEN 3瓣膜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的60岁女性患者。该患者18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外科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以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近期出现反复气促,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外科生物瓣再狭窄,因外科手术高危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尝试TTVR。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SAPIEN 3瓣膜位置和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细CT评估,围术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和完整经导管双瓣膜置换操作.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5例二尖瓣和15例主动脉瓣置换机械斜碟瓣进行脉冲、连续波多普勒超声研究。主动脉瓣人工瓣最大流速总平均2.35±0.29m/s,二尖瓣人工瓣最大流速总平均1.61±0.32m/s,不同大小瓣膜最大流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大小二尖瓣机械瓣压力减半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较大规格机械瓣(29号)瓣口面积接近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朱宇翔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15-4316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换瓣手术常见病因为二尖瓣置换后再狭窄或主动脉瓣形成术后病变、生物瓣衰败和瓣周漏等,另外也可能发生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或矫治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部分患者还会发生复发性心脏瓣膜钙化、蜷缩或畸形等〔2〕。本文拟分析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换瓣手术患者临床手术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应用及治疗效果。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2例老年高危瓣膜病患者,于2020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经股动脉入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及经股静脉房间隔穿刺入径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首次置入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2例老年高危瓣膜病患者成功接受TAVR及TMVR。术后通过影像学及3D打印模型可见,球囊扩张式瓣膜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处形态、位置分布良好。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明显好转。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等瓣膜病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改良双导丝技术进行瓣周漏介入封堵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在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评估心功能变化。结果 12例瓣周漏患者包括二尖瓣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瓣周漏7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瓣周漏介入封堵操作,介入技术成功率100%(12/12)。瓣周漏严重程度分级由术前的(2.42±0.52)级降至术后的(0.67±0.65)级(P<0.001);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3.33±0.65)级降至术后的(2.08±0.67)级(P<0.001)。2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双导丝技术应用于瓣周漏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瓣周漏介入术后残余分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瓣周组织损伤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但目前临床应用病例数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危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颈动脉途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2月于北京阜外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院经颈动脉途径TAVR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21例,男性13例,年龄58~91(72.8±8.5)岁。对入选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12例接受全麻手术,9例在局麻下完成手术。20例患者经右颈动脉途径TAVR,1例经左颈动脉行TAVR治疗。置入Venus A瓣膜20例,VitaFlowⅡ瓣膜1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颈动脉血肿,经局部处理后,血肿吸收好转,其余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1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其中2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术后随访(30±7)d,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瓣周漏等不良事件。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中量及以上反流;且术后1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61.44±6.48)%vs (51.90±13.17)%,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4.90±8.03)mm Hg(1mm Hg=0.133kPa)vs (59.48±22.43)mm Hg,P0.01;(13.11±8.45)mm Hg vs (59.48±22.43)mm Hg,P0.01]。结论对不适合行股动脉入路的患者以及主动脉瓣病变复杂,尤其是严重钙化、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既往曾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经颈动脉途径TAV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袁贵道  马家驹 《山东医药》1997,37(10):27-27
二尖瓣替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再手术治疗山东省立医院(250021)袁贵道马家驹郭兰敏范全心邹承伟王安彪1992~1996年,我们共为11例二尖瓣替换术(MVR)后生物瓣衰败患者行再次换瓣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30~53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国产镍钛合金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二次置入,验证使用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国产瓣膜支架经导管"瓣中瓣"治疗衰败生物瓣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国产瓣膜支架系统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手术,将首次置入的瓣膜支架置于主动脉瓣上,瓣膜支架瓣环与实验羊自身瓣环距离大于10mm,实验羊的主动脉瓣因不同程度受压后出现中~大量的反流。当即运用"瓣中瓣"技术经导管在主动脉瓣区原位置入第二枚瓣膜支架,恢复主动脉瓣功能,对存活山羊在术后即刻和3个月行造影及左心导管评估。结果在所有8只实验羊中,6只山羊成功完成"瓣中瓣"置入,术后3个月随访存活良好。1只山羊在二次置入瓣膜支架定位过低,产生大量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另1只山羊由于首枚瓣膜支架置入位置过高,造成右冠状动脉开口阻塞,在置入第二枚支架过程中发生室颤死亡。存活实验羊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出现传导阻滞。"瓣中瓣"手术成功的实验羊造影可见首枚瓣膜支架位置不良,二次置入的瓣膜支架套叠于首枚置入支架内,置入位置理想,瓣膜启闭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均显影,提示冠状动脉口未见堵塞。左心室造影未见瓣膜明显狭窄,主动脉逆行造影未见瓣膜明显反流,可见支架整体随心脏搏动有明显的收缩和舒张。在"瓣中瓣"置入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后进行左心导管检查,其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分别为(23.5±2.5)mmHg和(24.1±2.6)mmHg,与瓣膜支架置入前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和P=0.07)。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出现定位不良时,运用"瓣中瓣"技术紧急置入另一瓣膜支架,可有效恢复瓣膜功能;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也可用于治疗生物瓣膜衰败后的"瓣中瓣"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脏瓣膜置换术近期及中期疗效,探讨生物瓣心脏瓣膜置换的适应证和应用前景。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1月200例患者接受国产生物瓣膜佰仁思牛心包瓣膜治疗各种瓣膜病变。均经环氧氯丙烷改性新型生物瓣膜205枚。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140例,Ⅱ级60例。2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行单纯左房室瓣置换103例,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58例,单纯右房室瓣置换10例,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7例。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长期随访180例,随访时间2个月~10年,远期死亡20例,生物瓣膜不同程度结构性破坏18例,再次手术12例。全组术后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88%、94.44%、88.88%。5、10年累积瓣膜未衰竭率分别为95.55%、89.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6例(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对其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完成了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共成功置入了6枚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手术顺利,术后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且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6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分级Ⅰ~Ⅱ级,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膜功能正常,无或少量瓣周反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至66.8%。结论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安全、有效,是解决高龄、高危、外科手术禁忌患者主动脉瓣膜问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合并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存在一定挑战,本研究拟评价这类患者房间隔穿刺及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共入选16例[年龄(56±12)岁,10例男性]房缺封堵术后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6例。房间隔封堵器之外无穿刺空间者直接穿刺封堵器,在球囊扩张辅助下建立左房入路后单导管完成所有操作。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为环肺静脉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为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线性消融并实现传导阻滞。结果 16例患者中,房间隔穿刺成功率100%,11例(A组)直接穿刺房间隔成功,5例(B组)穿刺封堵器并经球囊扩张后长鞘可顺利通过。与A组比较,B组房间隔穿刺操作时间[(38±8)min vs(5±3)min]、总透视时间[(54±15)min vs(31±11)min)]以及总手术时间[(224±36)min vs(165±35)min)]显著延长,P均〈0.05。除B组中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未实现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之外,所有患者实现既定手术终点,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经胸超声未见房间隔水平左向右分流。平均随访(16±6)个月,12例(75%)患者维持稳定窦性心律。结论房缺封堵术后合并的房颤经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球囊扩张辅助下可直接穿刺房间隔封堵器获得左房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保留整个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 (MVR)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我科完成的 4 3例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9例 ,平均年龄 (49± 13)岁 ;风湿性心脏病 36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 4例 ,二尖瓣前瓣腱索断裂 3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11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伴狭窄 2 3例 ,二尖瓣狭窄为主伴关闭不全 9例 ;NYHA心功能Ⅱ级 7例 ,Ⅲ级 2 7例 ,Ⅳ级 9例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 (5 5± 5. 5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4 6± 0 . 0 6 ;5例有脑栓塞史 ,4例有糖尿病史 ;手术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采用Miller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改良的Miki法保留前瓣及瓣下结构 ;均置换机械瓣 ,其中 19例用国产C L短柱倾碟瓣 ,2 4例用CarboMedics双叶瓣 ;17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其中 2例行窄小主动脉瓣环拓宽术 ;1例同时行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术 ;35例合并三尖瓣返流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同时行COX迷宫术 ;5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 ;4例巨大左心房同时行左心房折叠术 ;心肌阻断时间平均 (10. 9± 36 )min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 (16 7± 4 2 )min。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相似文献   

20.
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