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胸,腰椎椎体高度的放射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124名正常成人胸、腰椎椎体前,后及中央高度进行放射学测量,并给出了椎体高度比值以及椎体与相邻椎体高度比值的正常值,作者还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放射学测量方法及其临床诊断学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颈椎不同撑开高度时椎间隙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时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10具成人颈椎标本,截取C2-7节段,按照Smith-Robinson手术方法进行C4/5间隙减压,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加压2 mm和撑开2 mm、4 mm,在CR机上摄4种情况下颈椎左侧位片,Pacsout程序软件测量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并统计分析。结果:撑开器压缩2 mm,C4/5椎间隙中间高度的变化值x(mm)和椎间角度的变化值y(°),分别为-1.3±0.5和-2.7±0.89;从原始状态撑开2 mm时,该变化值分别为1.5±0.84和4.6±2.0,从2 mm撑开至4 mm则分别为1.2±0.6和4.7±1.2;两者回归方程式y=2.24508x 1.482462,r=0.824(P<0.001)。结论:该方程式为解剖型颈椎间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应避免手术中过度撑开颈椎撑开器和在此状态下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大骨节病(Kaschin Beck disease, KBD)患者膝关节中髌骨及髌股关节形态学参数的X线观测,探寻KBD的膝关节形态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数资料,为关节置换提供参数支持。方法 对84例KBD住院患者的膝关节的X线片及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X线片上进行了Kellgren -Lawrence及髌骨分型,测量了Insall 指数、外侧髌股角、沟角、适合角、髌骨外移率、髌股指数等形态学参数与症状、疗效之间相关性。结果 参数严重性越高,KBD临床表现越重,临床疗效越差,KBD临床症状越重,效果越差。结论 膝关节X线参数可以作为KBD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T10—L5椎体标本和X线片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新型脊柱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8具成人尸骨架(即标本组,男11具,女7具)和40例成人X线片(即X线片组,男、女各20例)中的T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下颈椎椎体、椎体间隙、椎弓根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名受检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数据处理,测量第3至第7颈椎(C3~C7)椎体横径、矢状径及椎体高度、椎体间隙、椎弓根的高与宽,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5、颈6椎体矢径在男性66~年龄组,女性56~65岁及66~年龄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大;各椎体横径、高度的增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女性椎体间隙前、中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后高逐渐减小,颈5~6、颈4~5间隙后高,在女性46~55和男性56~65年龄段较25~35年龄组降低;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随年龄增长,宽度呈递进型增宽,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排螺旋CT应用广泛,可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应用提供翔实数据;椎体间隙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8具成年新鲜标本,在椎骨左、右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了椎间盘左、右矢状径、椎间盘和椎体软骨板的厚度。结果:椎体软骨板平均厚1.3±0.1mm,椎间盘平均厚11.6±1.9mm,椎间盘左、右矢状径平均长36.7±3.1mm。结论:本文的结果可提供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新型脊柱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8具成人尸骨架(即标本组 ,男 11具 ,女 7具 )和 40例成人X线片 (即X线片组 ,男、女各 2 0例 )中的T10 ~L5椎体进行横径和两椎体之间距离 (中间跨越一个椎体 )测量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0 ~L5椎体横径和椎体之间的距离依次递增。标本组各椎体横径测量 ,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X线片组测量男女之间差别显著 (P <0 .0 1) ,标本组和X线片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两椎体之间跨一个椎体的距离 ,标本组和X线片组男女之间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设计器械时应考虑到各椎体横径和各椎体之间距离的不同。标本和X线片测量所得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别 ,故X线片测量可取代标本测量 (因X线片较标本易得 ) ,但应注意到放大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相似文献   

9.
背景:明确手法操作时椎体位移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尚无研究分析旋提手法时椎体位移情况。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操作中下颈椎椎体位移情况以及不同扳动力对椎体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7具健康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应用MTS材料机及夹具在标本上模拟预牵引与不同扳动力(50,150,250 N)的旋提手法操作,并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C4-C7椎体不同位置(右横突、椎体中点、左横突)进行运动学测量,明确预牵引及不同扳动力下的椎体位移。结果与结论:(1)预牵引时:椎体中点与右横突纵向位移量由C4至C7逐渐减少(P<0.05),C4右横突纵向位移量显著大于左横突(P<0.05);(2)扳动时:右横突与椎体中点纵向位移量由C4到C7逐渐减小(P<0.05),150,250 N扳动力下的C4右横突纵向位移量均显著大于左横突(P<0.05);(3)不同扳动力比较:50 N扳动力组的椎体各节段和位置的纵向位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成人颈椎侧块干骨标本的形态学测量,选择安全、稳定的进钉途径。方法:测量颈椎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侧块上关节面的长径、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侧块高度。结果: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C_3~C_6数值较为接近(48.4±8.3~53.2±5.9),C_7数值较大(62.7±5.4);侧块上关节面的长径C_3~C_7逐渐增大(10.7±1.0~12.0±1.2),成线性关系;前后径C_(3-6)数值接近,C_7最短;侧块上关节面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48.8±4.6~50.0±3.7;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59.4±5.5~62.9±4.7。结论:经颈椎侧块内固定,理论上的最佳进钉途径应当是与侧块上关节面长径平行,钉长不宜超过12mm,进钉点应靠近侧块的内侧缘。保持以上进钉角度和进钉深度不会伤及神经根和椎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横突孔形态特点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及为手术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 例成年人颈椎标本上,对C1~7横突孔的前、后壁厚度和矢径及横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C1~2 同侧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C3~7 同侧横突孔前壁较后壁薄.C1同侧横突孔的矢径大于横径,C2~7同侧横突孔横径大于矢径.结论:颈椎横突孔的大小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颈椎横突孔前、后壁的厚度数据可作为颈椎横突孔切开减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处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四壁及入口毗邻结构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临床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8例新鲜颈椎进行DR摄片和螺旋CT扫描重建。在AutoCAD软件中测量CT图像显示的椎弓根四壁及入口处毗邻结构(包括上关节突前壁(ACS)、椎板前壁(ACL)、下关节突前壁(ACI)和横突孔后壁(PCT))的皮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斜位DR片示颈椎椎弓根内壁(MCP)、上壁(SCP)、下壁(ICP)皮质较厚,而外壁(LCP)菲薄。统计学分析发现同一颈椎的MCP、SCP、ICP、ACL、ACS和ACI之间的厚度无差别,LCP和PCT皮质菲薄,明显薄于前6项指标。MCP、SCP、ICP、ACS和PCT在C3-7间的厚度无差别,PCTc明显小于其它4项指标。结论:同一颈椎PCT和LCP明显薄于其它各项指标,提示PCT和LCP抵抗外力强度最小,MCP、SCP、ICP和ACS在C3-7间厚度无差别,提示其在不同颈椎间抵抗外力可能一致。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时应该避免靠近PCT和LCP。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对术后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扭矩,分析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时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与内固定器械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C5重建节段ROM随扭矩的增大而增加,与无损模型在1.0 N·m、预载荷50 N工况下相比,C5重建节段、C3~4,C6~7和C3~7节段ROM分别下降81%、62%、58%和80%;C5重建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减小,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升高;钛网应力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根部承受较大载荷。结论 ACCF术式会较大提升颈椎稳定性,降低手术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应力,对于减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可为ACC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the treatment easily produces bone graft fusion failure and pseudoarticulation formation and affects clin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的侧方外科入路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侧方外科入路。方法和结果:通过解剖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对下颈椎入路的解剖层次及各种结构的外科处理要点作了描述。结论:本文所描绘的下颈椎侧方外科入路能兼顾半侧椎体及附件,在临床上尤合适作半侧脊椎切除术以治疗某些脊柱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椎前软组织肿胀和手术范围、手术节段及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联,探讨侧位X线在椎前软组织肿胀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侧位X线测量计算123例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的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按照C3水平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9.98 mm为分界,将病例分为肿胀组(大于9.98 mm)61例和非肿胀组(小于9.98 mm)62例,比较分析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肿胀组术后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1.3%,高于非肿胀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胀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83.6%,高于非肿胀组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手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平均为8.29 mm,明显低于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11.55 mm和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节段手术后(C4以上)椎前软组织肿胀为10.94 mm,明显高于低节段手术后(C5及以下)的8.63 mm(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时术后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多节段手术或高节段(C5以上)手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因此,根据颈椎侧位X线评估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100%M、120%M、140%M、160%M)5组,于BOSE机加载下行三维运动,并测量颈C4/5,C6/7关节突压力值及C4/5,C6/7三维运动范围;最后将结果行多重比较分析。 结果 中立位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后伸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大,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植骨高度中以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各组植骨高度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植高度为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下:120%M与完整状态相比,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2)在左右旋转时各组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下颈椎单间隙减压植骨,撑开植骨理想高度为平均高度的1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膝关节X线隧道位测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成人髁间窝宽度与高度,分析髁间窝高度、宽度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选取132例健康成人与9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X线隧道位摄片,并将所得结果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健康成人组髁间窝宽度为(19.45±2.76)mm,高度为(27.93±2.75)mm;骨性关节炎组宽度为(17.74±2.14)mm,高度为(22.04±2.43)mm,二者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髁间窝宽度与高度明显小于健康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同髁间窝的狭窄有关;X线隧道位是显示股骨髁间窝一种有临床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 方法 选取2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量C3/C4至C6/C7各节段左右两侧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V点与椎动脉水平及垂直距离、小关节面宽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为:左(1.31±0.32)~(2.46±0.60) mm,右(1.29±0.35)~(2.75±0.45)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水平距离为:左(2.17±0.42)~(5.10±0.93) mm,右(1.99±0.39)~(5.00±0.71)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垂直距离为:左(11.05±1.06)~(13.47±1.12)mm,右(11.33±1.20)~(13.61±1.01)mm,同一水平左右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节段间比较C3/C4与C4 /C5无明显差异,其余节段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关节面宽度为:左(10.79±0.93)~(12.66±0.88) mm,右(10.86±0.68)~(12.54±0.70)mm。 结论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宜控制在距V点内侧C3/C4至C6/C7各水平1.20~2.00 mm;磨除范围距V点外侧C3/C4至C6/C7各水平超过2.00~5.00 mm时可能到达椎动脉体表投影处,因此需注意此时的手术进入深度宜控制在:C3/C4~C6/C7各节段距V点11.00~14.0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