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文献,总结各手术方法研究进展、优势及局限性。 结果髌骨下极是伸膝装置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强股四头肌力臂作用。该部位骨折相对少见,且多为粉碎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包括髌骨下极切除术、张力带技术、钢板内固定术、带线锚钉技术、镍钛聚髌器、独立垂直钢丝固定技术等,不同方式各具特点且各有优劣。研究表明,单一内固定方式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因此目前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以多种内固定方式相结合为主。结论 对于髌骨下极骨折,如骨折块体积较大且以横形分布为主时,宜选择以张力带技术为主的联合固定方式;骨折块粉碎严重、骨块体积较小时,基于缝合固定的综合内固定方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并进行总结。结果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髓内钉动力化应慎重选择,其临床预后不确定。更换髓内钉适合于股骨干峡部的肥大型骨不连。更换外侧钢板适用于合并明显畸形的骨不连患者。但当合并明显内侧缺损时,应采用波形钢板或双钢板。附加钢板提高了髓内钉治疗骨不连的成功率,但对畸形或骨缺损明显的患者应慎重选择。Ilizarov 牵张成骨技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骨不连,尤其是合并复杂畸形或大段骨缺损者。膜诱导技术也是治疗骨不连伴大段骨缺损的重要手段。阻挡钉技术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证据支持。生物学刺激物多用于萎缩型骨不连,单独使用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结论由于缺乏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对照研究,临床实践应根据患者情况和骨不连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 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入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外踝缺损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外踝缺损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踝缺损常由创伤以及肿瘤切除导致,发生率虽不高但处理较棘手,治疗要求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治疗外踝缺损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骨移植术、腓骨延长术、踝关节融合术。结论外踝缺损修复术式多种多样,但各有利弊,术者需根据自身水平、患者伤情及年龄等因素选择恰当术式,以求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保守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多种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新治疗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继发移位风险高。移位型骨折则应尽早进行手术,人工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功能结果没有差别。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基础情况不佳的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基础情况较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MDT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和 MDT 新模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 2011 年 11 月—2015 年 11 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 65 例,其中男 41 例,女 24 例;年龄 23~60 岁,平均 36.7 岁。骨折部位:T7 1 例,T9 2 例,T10 4 例,T11 8 例,T12 14 例,L1 19 例,L2 13 例,L3 3 例,L4 1 例。AO 分型:A 型 34 例,B 型 27 例,C 型 4 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 A 级 1 例,B 级 2 例,C 级 6 例,D 级 15 例,E 级 41 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 分 9 例,5 分 29 例,6~8 分 23 例,9~10 分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d,平均 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 1 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 3 区:Ⅰ区,椎体上 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 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 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 Cobb 角恢复情况。 结果65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 3 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7.3 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10~13 个月,平均 11.4 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 ASIA 分级为 A 级 1 例、B 级 1 例、C 级 3 例、D 级 9 例、E 级 51 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 53.2%±6.8%、91.3%±8.3%、89.5%±6.6%,矢状面 Cobb 角分别为(16.3±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 C 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 年 1 月—2019 年 1 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 26 例髌骨 C 型骨折患者(A 组),与同期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的 24 例患者(B 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1 d 及 3 d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克氏针激惹皮肤、内固定失效、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Lysholm 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A 组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2,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 1、3 d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1 个月。A 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3±0.6)个月,B 组(3.2±0.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9)。两组骨折愈合后均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根据 Lysholm 评分标准评定,A 组获优 15 例、良 8 例、可 3 例,优良率 88.5%;B 组获优 8 例、良 7 例、可 7 例、差 2 例,优良率 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8,P=0.005)。末次随访时,A 组均无克氏针激惹皮肤发生、B 组发生 3 例;X 线片复查示 A 组 5 例内固定失效、无骨折复位丢失,B 组 9 例内固定失效、1 例骨折复位丢失。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2%(5/26),低于 B 组的 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1,P=0.010)。 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 C 型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钉用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RAAD)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2 月—2018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1 例 RAAD 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寰椎均为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板钉固定 13 例(椎板钉组)、椎弓根钉固定 28 例(椎弓根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 JOA 评分,影像学检查螺钉植入准确性、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物稳定性。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达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椎板钉组随访时间 12~17 月,平均 13.8 个月;椎弓根钉组 12~20 个月,平均 14.1 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0.482)。末次随访时,椎板钉组及椎弓根钉组 JOA 评分分别为(13.9±1.6)、(14.3±1.8)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9.033,P=0.000;t=−15.835,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0,P=0.532)。椎板钉组共植入 26 枚螺钉,其中 25 枚螺钉准确植入;椎弓根钉组共植入 56 枚螺钉,其中 54 枚螺钉准确植入;两组螺钉植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椎板钉组均获得寰枢椎后方骨性融合;椎弓根钉组 1 例后方融合影像不连续,其余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1,P=0.496)。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 结论枢椎椎板钉治疗 RAAD 安全、可靠,能维持寰枢椎初始稳定性,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椎弓根钉替代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治疗的相关文献,就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病因不明、治疗方法多样,目前缺乏统一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术式主要为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两种。前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参考患儿肋软骨发育情况及其心理两方面;后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对于轻度患者建议 10 岁左右直接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中度建议 1~2 岁时行耳软骨舒展术、10 岁左右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外露、支架变形、感染、软骨吸收、皮肤坏死等;目前尚未见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并发症的报道。结论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发病原因、精细分型分度标准及相应的个性化治疗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诊断及治疗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容易漏诊,需要结合患者主诉、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必要时手术探查明确。稳定骨折后是否需要修补三角韧带仍存在争议。结论三角韧带是稳定内侧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对于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仍需进一步标准化,并根据术中踝关节稳定情况决定是否修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急性腕舟骨骨折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与急性腕舟骨骨折相关的文献,并对其发病特点、骨折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腕舟骨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分为无移位稳定性、有移位不稳定性等类型。CT 最具诊断特异性,而 MRI 敏感性最高。对于稳定或隐匿性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多能获得愈合;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确切。结论急性腕舟骨骨折应早期诊治,并根据骨折位置及稳定程度选择适当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理念的变化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历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时间轴的顺序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转变,手术治疗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因微创和生物力学的优势而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的髓内固定系统仍不能实现重建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所以在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面仍有失败风险。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变革与发展,是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生物力学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内固定器械将依据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支撑和二次稳定的治疗原则更新迭代,最终实现提高骨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 年 5 月—2013 年 7 月,采用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52 例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 33 例,女 19 例;年龄 21~56 岁,平均 37.9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32 例,交通事故伤 16 例,其他伤 4 例。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为 7~9 分,平均 7.85 分。累及节段:T11 4 例,T12 19 例,L1 25 例,L2 4 例。Frankel 分级:A 级 2 例,B 级 4 例,C 级 8 例,D 级 11 例,E 级 27 例。伤椎椎管占位 24.2%~76.7%,平均 47.1%。伤后至手术时间 3~5 d,平均 3.6 d。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及 Frankel 分级变化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手术时间为 85~127 min,平均 1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 90~155 mL,平均 137.6 mL。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47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9~27 个月,平均 23.2 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椎弓根钉松动和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 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有一定程度丢失,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Frankel 分级均较术前提高 1~2 个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80,P=0.003)。 结论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LSC≥7 分),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可避免前路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SSF+VP)以及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植骨(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SSF+BG)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 2013 年 3 月—2015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 25 例采用 SSF+VP 治疗(SSF+VP 组),23 例采用 SSF+BG 治疗(SSF+BG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骨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VAS、ODI 评分以及后凸Cobb角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SSF+VP组手术时间为(107.7±18.8)min,SSF+BG组为(113.7±22.4)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P=0.302)。术中SSF+VP组 6 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 SSF+BG 组 1 例切口延迟愈合。X 线片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SSF+VP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1±1.3)周,SSF+BG组为(15.7±1.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1,P=0.180)。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VAS、ODI 评分以及 Cobb 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SSF+VP 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SSF+BG 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即刻(P<0.05);Cobb 角、ODI 评分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 SSF+VP 组 VAS 评分优于 SSF+BG 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 SSF+BG 组明显优于 SSF+VP 组(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 Cobb 角、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 SSF+VP 相比,SSF+BG 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术后骨折椎体可达骨性愈合,疼痛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因姿势不稳、骨质疏松等原因易发生髋部骨折。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需由骨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多科医师联合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目前最佳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手术入路仍存在一定争议。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远期预后和帕金森病病情密切相关。结论目前国内外对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较少,其术后中远期随访数据不足。对于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中国近30年来在骨盆恶性肿瘤保肢治疗领域,外科技术和功能重建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以不同部位骨盆肿瘤切除的手术分型为基础,详述了手术技术及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针对骨盆肿瘤切除后生物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不同部位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和假体设计。此外,还针对骨盆肿瘤累及骶骨这一棘手情况率先提出了系统的外科分型(Beijing分型),及相应的外科手术方案及修复重建方法。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中国骨盆恶性肿瘤保肢率已达到80%以上,使广大患者保留肢体并恢复了行走功能,大幅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