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性半入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选择性半入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6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A组),37例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B组),比较两种方法对术中情况、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分析。结果 A、B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如ALT、AST、TBIL,A组优于B组(P<0.05),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能够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因缺血造成的损伤,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对肝脏手术的手术安全性差异.方法 60例肝切除术患者,按不同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分组,手术前均进行手术前评估.结果术后第1天Pringle’s法手肝功能ALT平均为(395.0±220.2)U/L,AST平均为(415.3±311.0)U/L;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组ALT平均为(110.2士53.0)U/L,AST平均为(125.6±78.5)U/L;肝脏血流不阻断肝脏手术组ALT平均为(98.9士32.2)U/L,AST平均为(96.2±66.5)U/L.术后肝功能损伤比较,Pringle’s组明显大于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或肝脏血流不阻断肝脏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或肝脏血流不阻断可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适当地扩大了肝切除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应用于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的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9例,采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和对照组(20例,采用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的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术前两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白蛋白(albumin,AL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WBC、AST、ALT、TBIL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气腹压对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胆囊结石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气压组(44例)和高气压组(44例),低气压组患者手术时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2 mmHg,高气压组患者手术时CO2气腹压维持在13~15 mmHg。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肠道功能、疼痛情况及第1、3天肝功能指标。结果 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1 d的VAS评分明显高手术前(P<0.05),但手术后2 d患者的VAS评分开始下降,手术后2 d相较于手术后1 d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3 d相较于手术后1 d、2 d均明显降低(P<0.05);低气压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比高气压组低(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ALT、AST均比手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低气压组明显比高气压组低(P<0.05);手术后3 d,两组患者的ALT、A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优点与缺点,为临床行肝切除术选择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35)及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24),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7天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Pringle组与HVC组比较,Pringle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白蛋白明显低于HVC组(P〈0.05),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HVC组(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较第一肝门阻断操作相对复杂,但肝功能损伤较轻,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肖进  邓修民  钟腾猛  陆炳站 《微创医学》2015,(1):118-119,58
目的分析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右半肝切除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研究组予以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比分析两组基本手术指标、术后肝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血流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魏孟奇 《广西医学》2012,34(12):1696-169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切除手术中大出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肝切除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分为: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和全干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2例和40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天和术后7天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ALT和AST检测值明显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比率显著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临床上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67例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对照组接受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多针组合RFA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输血、中转开腹、二次治疗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术前高,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AST、ALT水平均较术后7 d低(P<0.05),但组间血清AST、TBIL、ALB、AL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多针组合RFA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对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央区肝癌肝切除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央区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中央区肝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行手术切除的中央区肝癌和非中央区(周边区)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和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及肝切除手术中Pringle s法、半肝阻断法和改良Pringle s法3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结果中央区肝癌和周边区肝癌两组病变大小、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 min潴留率、术后1周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流阻断时间、输血量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中央区组肝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周边区组(P<0.05)。保留半肝动脉血流的改良Pringle s法入肝血流阻断操作简单,且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对中央区肝癌,只要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准备,熟悉解剖,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以术中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45例患者分为体内阻断带Pringle法组(体内组,n=22)和自制体外阻断带Pringle法组(体外组,n=2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体外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体内组,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次数短于体内组,血流阻断时间短于体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组的收缩阻断带使用时间短于体内组(P<0.05)。体外组术后的肝功能指标与体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体内组相比更低(P<0.05)。体外组的住院天数短于体内组,治疗费用低于体内组(P<0.05)。结论:制第一肝门体外阻断设备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及并发症,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永融  刘振  郝树青  韦敏 《河北医学》2023,(7):1201-1208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导航联合七步两枪法在3D腹腔镜缩小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简单随机化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肝癌患者分为标准组和改良组,每组各52例。标准组实施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改良组采用AR导航联合七步两枪法行3D腹腔镜缩小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康复进程、血红蛋白、白蛋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IgA、IgM]、并发症及随访1年复发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肝实际切除体积低于标准组,剩余肝体积高于标准组(P<0.05);改良组术后3d、术后5d血红蛋白、白蛋白、PA、FIB高于标准组,TBil、AST、ALT、PT、APTT低于标准组(P<0.05);改良组术后3d、术后5d的IgG、IgA、IgM高于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012年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2组,其中17例患者接受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术(A组),13例患者接受选择性肝门半肝阻断术(B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流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转氨酶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流阻断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B组在术后转氨酶恢复时间方面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B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术各具特色,其中选择性肝门半肝阻断术安全,对肝功能影响小,尤其适用于肝右叶的切除。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伴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肝癌伴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38例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患者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手术时间(148±42 VS 142±34)、术中出血量(563±53 VS 547±23)、术后住院时间(12.7±5.1 VS 11.3±4.3)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肝功指标(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77.81±9.08 VS 213.82±61.37)、血清谷丙转氨酶ALT(65.72±12.11 VS 197.40±56.2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肝入肝血流组7.9% 全肝入肝血流组28.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癌伴肝硬化患者的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有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肝脏功能恢复较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术横断贲门对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门静脉高压伴EGV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55)。对照组给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Hassab)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Sugiura术横断贲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更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TBIL、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浆纤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6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脏切除术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对照组)和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实验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红蛋白(Hb)等肝功能指标,并比较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19.8±4.1)min、(429.3±36.7)m L、(16.3±3.5)d比对照组(18.7±5.7)min、(458.5±39.2)m L、(16.3±3.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ALT、AST、TBIL、Hb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LT[(48.23±11.36)U/L]、AST[(49.78±11.92)U/L]、TBIL[(109.25±34.73)μmol/L]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ALT(75.23±13.26)U/L、AST(87.54±17.63)U/L、TBIL(192.32±71.25)μmol/L],Hb[(101.13±24.03)g/L]水平高于对照组[(85.37±20.3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休克、肝衰竭等。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腹水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胆瘘2例,总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水2例、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胆瘘2例,总发生率为21.8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有利于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其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术前肝血管3D重建联合术中区域血流阻断及持续性亚甲蓝染色辅助行精准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研究组,术前实施肝血管成像3D重建、术中区域血流阻断并持续性亚甲蓝染色以辅助行精准肝切除术.同时选择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及7d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及总胆红素]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4%,低于对照组的42.31% (P <0.05).两组AST、Che及APTT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术后AST水平较前升高,Che水平较术前降低,而APTT较术前延长;但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AST低于对照组,而Che高于对照组,同时APTT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肝血管成像3D重建联合术中区域血流阻断持续性亚甲蓝染色辅助行精准肝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高春雷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07-3908
目的研究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对胆囊息肉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台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胆囊息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行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研究组行经脐SILC,统计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术后1、2、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后3 d肝功能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术后并发症(皮下或腹壁气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3 d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较术前增高,但研究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皮下或腹壁气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脐SILC治疗胆囊息肉患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t-Ultrasound Aspiration,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术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术对残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肝叶切除的144例肝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USA组和Pringle组,CUSA组68例运用CUSA行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Pringle组76例行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残肝功能及并发症。结果:CUS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Pringle组,术后残肝功能恢复比Pringle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比较,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失血量较少,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是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新俊  王晓云  王彦坤  陈磊  胡磊  高波 《重庆医学》2015,(23):3252-3254
目的:评价精准肝切除在肝中叶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36例肝中叶肿瘤患者,其中24例肝中叶肿瘤患者(精准肝切除组)应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方法行肝中叶切除,另外8例(Pringle 组)行 Pringle 法阻断快速切除。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精准肝组与 Pringle 组比较,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精准肝切除组未发生与本术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是解决肝中叶肿瘤肝内“手术高危区”解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