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鹏  杨霓芝 《新中医》2010,(11):1-3
通过对中医络病理论的阐述及与现代医学肾脏纤维化理论的对比,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中医对肾脏纤维化病机的认识,认为脾肾亏虚是肾脏纤维化的发病基础,湿浊、瘀血是肾脏纤维化的病理基础,肾络瘀阻是肾脏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补脾肾以治肾络损伤之本,化浊活血以祛肾络损伤之标,诸法合用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迄今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尚无特效药,中医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病位主要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王道坤教授认为脾(阳)气虚弱、气化无权、湿浊内盛为其主要病机,治宜补益脾(阳)气以化湿浊,以自拟温中止泻汤加减治疗,同时兼以情志疏导、饮食指导等多种疗法,常获佳效。文章对王师运用温中止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姜亦农 《中医研究》1996,9(1):11-12
本文就消渴病燥湿并见产生的病机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虚不运、湿浊困脾为消渴病燥湿并见的病机基础,提出了化湿健脾、佐以养阴润燥为治疗消渴病燥湿并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总结导师潘龙教授应用柴苓益肾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症的经验,认为肾病综合症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亏虚,湿浊内阻,从脾肾论治;治以健脾益肾,祛湿化浊。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6.
痛风的中医病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复习古今医家关于痛风的论述,探讨痛风的病因病机;结合笔者的临证体会,提出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湿浊内盛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7.
总结钦丹萍教授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临证强调辨寒热,重视寒热错杂之病机;辨脏腑,重视肝脾、肺脾之间的关系,善用宣肺利水、调肝理脾、温阳散寒之法。针对难治型炎症性肠病,善用收敛生肌之品,强调活血化瘀之法,常用雷公藤或雷公藤成分提取物以发挥免疫调控之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倡导中药灌肠以快速缓解炎症活动,并建立中药灌肠治疗二步法,即先以中药灌肠诱导炎症缓解,继以灌肠为基础,酌情联合他法以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属于中医学"久痢""肠澼"的范畴,其病机往往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探讨炎症性肠病的辨治思路与治则治法,辨治时需分病种、定病位、辨病性,提出脾肾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湿热、瘀毒、痰浊等病理产物羁留肠腑,损膜伤络,终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上以健脾固肾、清热化湿、凉血化瘀、敛疡生肌为要,分期、分级、分部论治,必要时中西医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陈曦霞  祝轩  何泳谦  张春燕 《河南中医》2023,(11):1621-1624
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日久则耗心阳,阴寒内盛,《伤寒论》少阴病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二者病机一致。少阴病可从阴化寒,发为少阴病寒化证,又可从阳化热,发为少阴病热化证。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湿浊可化寒,亦可瘀阻化热,二者的病机变化也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从少阴病寒化证论治,方选真武汤、附子汤等;湿浊瘀阻重者,可从少阴病热化证论治,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等;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可从少阴病死证论治,采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少阴病预后有三:一为正复欲愈证;二为阳回可治证;三为正衰危重证,少阴病后期,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神志,舌象,脉象,提前防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兼发心脏病或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阴阳衰竭的危候,应防阴阳离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1.
浅论嘈杂及其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航 《江苏中医》1994,15(1):34-35
本文明确嘈杂的概念和病位,指出病机为胃失通降和肝胃脾失和。认为临床辨证苦为湿热型,治以清降化浊法;肝胃不和型,治以抑木扶土法;胃阴虚型,治以甘凉濡润法;脾胃气虚型,治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法。并提出了预后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2.
孙娟教授认为小儿外感湿热病的病机特点为外感湿热病邪,阻滞气机,阳气不通,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排泄,湿郁热蒸,疾病难愈;加之患儿湿滞脾胃,脾困胃呆,饮食药物常常难进,临床上难以取得理想疗效。针对外感湿热病的病机特点,孙娟教授采用益胃通阳法以充津布津、宣气化湿,临床常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此外常采用温米汤少量频服、温水/中药擦浴或浴足、中药保留灌肠等方法,上下表里灌溉汤液、疏通腠理,使阳气得通,湿浊自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苹茂  曹克光 《中医杂志》2006,47(10):726-727
高血糖介导的线粒体活性氧簇(ROS)产生过度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共同机制。湿浊是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生成后又成为消渴并发症的致病因素,其病机与ROS的产生及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机理有相同之处。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辨证属湿浊为患时可以将湿浊诠释为ROS。认为湿浊内蕴、闭阻络脉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病机。由于湿邪深滞络道,病情缠绵难愈,治则应为化湿通络、透达络邪。  相似文献   

15.
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其发病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在疾病活动期以标实为主,多为湿热蕴结,祛邪务尽,治宜清热燥湿,行气调血;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为脾肾两虚,固本扶元,治宜补脾益肾,固肠止泻。但其核心病机仍为脾虚湿盛。  相似文献   

16.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病-证-症-势”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刘老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血瘀,治当补益脾肾、淡渗利湿、活血化瘀、标本同治,并自拟肾安汤经验方。中医学论治水肿重视辨证,而较少辨病、辨势。刘老通过“病-证-症-势”四位一体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病名、病理与辨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把握病势发展,以求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明确嘈杂的概念和病位,指出病机为胃失通降和肝胃脾失和。认为临床辨证若为湿热型,治以清降化浊法;肝胃不和型,治以抑木扶土法;胃阴虚型,治以甘凉濡润法;脾胃气虚型,治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法。并提出了预后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8.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认为单纯性肥胖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浊内聚。临床针对病机分4型辨证论治。脾虚湿阻型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湿热困脾型治以理气健脾、清热化湿,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脾虚疲瘀型治以健脾理气、化痰活血,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20.
奚九一老师认为糖尿病足筋疽病机为久消气阴两虚,气虚生湿,阴虚损筋;湿郁筋肿,郁而化热,筋腐成疽。辨证多为湿热、湿毒证,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深静脉血栓多为血热壅盛,腑实之证,治宜清营凉血泻瘀。痛风多为脾肾不足,津液代谢失常,湿热之邪流连于关节所致。治宜健脾补肾,祛湿降浊。丹毒急性期多为湿热下注型,慢性期多为脾肾两虚湿阻型。分别用中药内服、外用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