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32例单纯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自 1996年以来 ,在胃镜检查诊断的同时 ,采用检查前排除兼病 ,询问病史、症状 ,观察舌象、脉象 ,检查中发现合并病摒除不计的方法 ,对 6 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各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 ,现将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6 32例 ,男 4 72例 ,女 16 0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78岁 ;病程最短 5 d,最长 30 a。全部病例均于检查前排除脑、心、肺、肝、胆、肾、肠等系统重大疾病。检查中发现合并食道、胃疾病者摒除不予统计在内。2 诊断标准 :胃镜诊断标准按目前国内外通用 3期 6级法 ,分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 3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方法: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关于中药复方医治偏头痛的文献进行检索,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预处理,运用Excel 2019对数据库里的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类型、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数据进行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87篇,涉及多组方剂,中医证型以风阳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为主。录入中药100多味,筛选出高频中药(频次≥20次)为川芎、天麻、白芍等30味。药物分类多为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补益气血类,药味多为辛味药,归经多为肝经、脾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候及用药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后,建立乳腺癌中医治疗数据库,对其临床证候类型及用药情况进行相关频次分析。结果:纳入的45篇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文献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型、痰瘀毒热型、气血两虚型、冲任失调型、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依次为48.4%、18.8%、15.6%、14.1%、3.1%;中药治疗乳腺癌的高频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频率达33.3%。结论:在中医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从肝论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糖尿病溃疡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71例糖尿病溃疡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中医证型及所用中药,对患者内服中药的药类、药物、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结果治疗糖尿病溃疡的内服中药药类以清热药、活血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功效以凉血活血药为主,且多选择药性寒凉,味苦、甘、辛,入肝、脾、心经之品。结论凉血散瘀为糖尿病溃疡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白塞病中医证型和处方用药,探讨白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的证型、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各证型、药物的类别及其出现频次、频率。结果共纳入58篇文献,涉及证型20个,其中常见证型为湿热蕴毒、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壅盛,占总频次的55.4%。证候要素中湿热占总频次的41.3%,阴虚占18.1%,阳虚占12.9%;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占总频次的94.4%。共计用药197味,可合并为19大类,其中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50.6%。方剂共计66首,其中成方31首,自拟方35首,使用较多的成方是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结论白塞病中医证型分布和用药特点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电镜酶组织细胞化学的方法,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证型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相关性。方法:选择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脾气虚证、胃热证及正常组各5例,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分布情况,并运用体视学方法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患者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有明显的损伤,壁细胞线粒体面积Am、周长Bm减小(P<0.05),δm、Ae、Rme的值均减小(P<0.01);胃热证组患者Am、Be与正常组比较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Ae、Rme减小(P<0.01);脾气虚组Am、Bm、Ae、Be、Rme均低于胃热组(P<0.01)。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不同证型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为代表的乌鲁木齐地区中医就诊慢阻肺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为新疆特点的慢阻肺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该院呼吸科患者2009年慢阻肺就诊患者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的系统调查,统计其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结果:在该院就诊的慢阻肺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浊阻肺、痰瘀互结、痰热蕴肺、肺肾气虚等为主,燥邪犯肺、阴虚肺燥、风寒袭肺等排序紧随其后,累计频次占到了4.79%。结论:慢阻肺除了体现疾病自身发展规律的共性证型之外,还可以受到当地气候、饮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继而使得某证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指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肠道黏膜自身的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其黏膜损害深达肌层。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2-2012年公开发表的中文临床与实验研究文献,运用频数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文献中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白术,黄芪,茯苓,柴胡,甘草等;实验研究文献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黄芪,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等。临床用药两两配伍的频次由高到低是白术配伍茯苓、白术配伍黄芪、黄芪配伍党参、黄芪配伍当归、黄芪配伍茯苓等。常用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其他常用类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等。结论:治疗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同时结合辨证的具体情况配伍其他类别的中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胆胀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胆胀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深圳市中医院2011年至2019年门诊治疗胆胀病例中的性别年龄、证型、证素和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并导出;结合系统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 共纳入病例1 374例,...  相似文献   

12.
陆家凤  徐斌  杨铭  张惟郁  王晶 《中成药》2020,(3):813-816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高血压肾病中药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随机抽取2年内肾病科门诊高血压中药处方共1 209张,复杂网络结合BK算法挖掘其核心处方。结果发现4种主要证型(脾肾两虚、脾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虚湿热),其核心处方中各有10种药味。结论数据挖掘可用于分析中药组方规律,本研究所得核心处方为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连博  马静 《四川中医》2020,38(4):77-81
目的:探究不同中医症型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48例DU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U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PG水平相关性。结果:各证型在性别、年龄分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程分级构成比在不同证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与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U各证型的PGⅠ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的PGⅠ水平与其余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HP感染、PGⅠ、PGⅡ水平与脾胃虚寒证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胃不和证与PGⅠ含量(OR=1.311,95%CI:1.070-1.607)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与PGⅠ含量(OR=0.896,95%CI:0.830-0.967)呈负相关(P0.05)。结论:DU患者中医证型与PGⅠ水平密切相关,但未发现中医证型与血清PGⅡ水平、HP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中医辨证治疗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HP感染清除率。结果: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28/70),94.29%(66/70);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HP感染清除率分别为35.71%(25/70),62.86%(44/70);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HP感染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相较于西医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体征,缩小溃疡面积,并提高HP感染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亚健康的临床研究。提取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证候、证候要素、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药物类别及药物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9篇。证候类型44个,前3位为肝郁脾虚(18)、心脾两虚(14)、肝郁气滞(11)。病位证素7个,前4位为脾(54)、肝(48)、肾(34)、心(31)。病性证素12个,前3位为气虚(56)、气郁(37)、血虚(26)。使用中药133味,前3位为茯苓(60)、甘草(57)、白术(53);涉及19个类别,前3位为补虚药(41)、清热药(13)、安神药(10);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经(67)、肾经(50)、脾经(48);用药频次≥10次的35味药物中,置信度≥80%的二项关联30对,三项关联126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药物群。结论:亚健康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主要病变涉及肝、脾、肾、心四脏,应注重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整体施治;用药以补虚药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 的临床文献及名医医案,探讨DCM 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PubMed 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DCM的文献及名医医案,并查阅河南中医药大学及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内有关DCM 诊治纸质材料,提取文献和医案中临床症状、辨证分型、用药情况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DCM 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治疗方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到152 篇文献及195 篇医案,其中胸闷、心悸、乏力等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舌淡红、舌暗红、薄白苔,脉细、脉沉是最常见的舌象及脉象。发现与DCM 相关的病性因素10 个,以气虚、血瘀为主;病位因素6 个,以心、肾为主。共发现临床证候62 种,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水湿停滞、血瘀水停、心肾阳虚和痰瘀互结证最常见。涉及中药共计291 味,用药频次≥50 次的药物有48 味,黄芪是使用最多药物。结论:DCM 病性虚实夹杂,主要病位以心肾为主,临床以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最为常见,临床治疗以补虚、活血、利水等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李想 《光明中医》2014,(8):1611-1613
为了观察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方剂用药规律,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研究方面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对40则名老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医案的用药规律加以分析。结果显示: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理气药、活血止痛药、化痰祛湿药、消食药、止血药、温热药、清热药、制酸药;常用中药依次为陈皮、党参、半夏、白术、茯苓、姜、延胡索、乌贼骨等。根据使用药物的频数,可得知在总体上苦味降气药物和辛温发散药物多配合使用,其名为辛开苦降法。基础方剂为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子汤。并根据临证加减,配合西药使用,可得良好疗效。且临床止十二指肠溃疡常多与胃溃疡同时发生,辛开苦降法同样适用,适宜协同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经过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一般难以根治,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几十年来,现代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虽有不少进步,但到现在为止,各种疗法仍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便引起了我们想从祖国医学中找出对本病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从2006年元月份开始至12月中旬止,共收治患者30例,兹仅将30例住院患者治疗情况,作如下分析,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经过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一般难以根治,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几十年来,现代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虽有不少进步,但到现在为止,各种疗法仍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便引起了我们想从祖国医学中找出对本病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从2006年元月份开始至12月中旬止,共收治患者30例,兹仅将30例住院患者治疗情况,作如下分析,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的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本病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与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2002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IDA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应用Frequencie法进行处理、Gephi实现数据可视化。结果:按照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31篇文献、36个方剂,涉及15个证型、104味中药。分析结果显示,IDA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脾胃气虚证(22. 22%)、脾肾两虚证(19. 44%);最常用的药物是白术(6. 08%)、黄芪(6. 08%)、当归(5. 57%);常用药对为白术—黄芪、当归—黄芪、白术—当归。结论:中医治疗IDA健脾补气是大法,同时需要补肾补血、消食化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