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珊  周琳  徐柳柳 《全科护理》2023,(30):4289-4292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时间观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应对方式问卷和津巴多时间观量表对85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应对方式中的自我调节、求助与问题解决负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应对方式中的幻想与逃避正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消极时间观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自伤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影响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且这一影响通过消极时间观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 于2022年6—10月选取在淮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名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共提炼出3个主题, 分别为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各种负性情绪的体验经历、渴求多方支持与帮助。结论父母普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并存在认知误区, 而且负性情绪比较严重, 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父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体验, 构建并完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管理体系, 以降低其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和家庭功能对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的具体机制。方法:入组心境障碍患者176例,其中伴自伤92例(伴自伤组),无自伤84例(无自伤组),记录所有入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和量表的评估。对2组间的临床基本信息及童年创伤、抑郁体验、家庭功能量表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伴自伤组在情感虐待(Z=3.330,P=0.001)、躯体虐待(Z=2.400,P=0.017)、情感忽视(Z=3.160,P=0.002)、情感依赖(Z=3.080,P=0.002)和自我批评维度(Z=3.410,P=0.001)得分均显著高于无自伤组。伴自伤组极端型家庭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自伤组,在平衡型家庭的比例上显著低于无自伤组(χ2=3.400,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OR=1.113,95%CI 1.005~1.233)与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比无自伤的心境障碍患者,伴自伤心境障碍患者抑郁体验更深;情感虐待可能是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高风险因素;良好的家庭功能可能有助于减少童年创伤对青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和分析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照护及应对体验,为构建家庭支持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9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父母存在多种负性情感体验,包括彷徨无助和不知所措、恐慌和自责、愤怒而又悲痛;(2)父母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获取相关知识、改善沟通方式、增加陪伴时间;(3)部分父母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策略单一,包括暴力沟通、强硬制止、盲目满足;(4)外部支持不足,父母希望获得更多帮助,包括希望获得学校、医院及社区的帮助。结论 父母在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存在复杂的负性情感体验,期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医护人员应给予父母正向引导及情感支持,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制订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机制、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对父母的影响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更好地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行为疗法的心理维度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2021年3月—2012年6月接收的96例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给予心理维度认知行为疗法,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功能状况、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无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得分、有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维度得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的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情绪表达维度得分及非自杀性自伤功能状况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维度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减轻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动机,缓解焦虑与抑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父母经历子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父母14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①多重负性情绪体验②照顾负担重③疾病照护能力匮乏④个人及家庭成长⑤渴望专业帮助。结论 医护人员需关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的负性情绪及心理负担,通过专业干预提高其疾病认知、改善其家庭功能,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12月临床心理科收治的76例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2组患者均口服帕罗西汀,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自我伤害问卷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 2组HAMD得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320,P<0.001;F组间=7.680,P=0.020;F交互=11.420,P<0.001);干预后,研究组自我伤害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t=6.644,P<0.001)。TAS量表总分及描述情感能力、识别情绪困难、外向型思维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4.020,P<0.001;t=2.681,P=0.009;t=3.480,P<0.001;t=2.611,P=0.010)。结论 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可降低抑郁程度,减轻自我伤害行为,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琳  李云雁  李素萍 《护理研究》2023,(15):2794-2799
目的:分析分阶段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90例青少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分阶段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BIS-Ⅱ)、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Piei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抑郁、冲动行为、自我伤害及自我意识评分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实施分阶段干预有助于缓解其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意识水平,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特点,分析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193名衢州一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78名青少年上网人群中成瘾者占7.87%.在养育方式上,网络成瘾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P<0.01),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P<0.05) ;在家庭环境中,网络成瘾学生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知识性4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P<0.05),而矛盾性和控制性2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P<0.01).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与父母养育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深入了解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及期待,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2年2月—5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联合门诊就诊的23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1)有自我表露意愿和行为的青少年,情绪体验存在差异;(2)有自我表露意愿但没有自我表露行为的青少年,内心矛盾纠结;(3)没有自我表露意愿及行为的青少年,感受极端化;(4)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期待得到表露对象的积极回应。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认知和表露对象的回应会影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和行为,青少年对表露对象的回应存在着诸多期待。临床护理人员应提升青少年及相关群体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知,鼓励青少年自我表露,并给予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非自杀性自伤前存在负性情绪,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②非自杀性自伤后出现获益感,希望得到关注与爱护;③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较大,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④缺乏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渴望专业人员的帮助。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的动态评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干预系统,重视培养患者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校园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1年1月6日,使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lweus被欺凌问卷和情绪调节量表收集江西省某中学2 040名学生的信息,采用SPSS 23.0与PROCESS 3.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为29.75%,女性(32.01%)高于男性(27.70%)(P<0.05)。中学生被欺凌报告率为18.68%,男性(21.70%)高于女性(15.35%)(P<0.001);初中生(25.54%)高于高中生(12.91%)(P<0.001)。(2)中学生被欺凌行为、表达抑制策略与NSSI均存在正相关(分别r=0.232,r=0.114,P均<0.05);被欺凌行为与表达抑制策略存在正相关(r=0.059,P<0.01);NSSI、被欺凌行为与认知重评策略均存在负相关(分别r=-0.072,P<0.01;r=-0.050,P<0.05)。(3)表达抑制策略在校园被欺凌行为对NSSI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②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参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关于溺水的认知和高危行为水平,为开展农村儿童防溺水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2月随机抽取2个乡镇,对乡镇内所有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全部班级进行学生溺水状况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溺水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中小学生14 543人,发放问卷14 543份,回收问卷14 543份。留守儿童在溺水方面的高危行为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8.00,P<0.05)。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100.250,P<0.001),与家长(χ2=24.420,P<0.001)和同学(χ2=35.420,P<0.001)相处情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学校附近有开放性水域[比值比(OR)=1.218,95%置信区间(CI):1.088~1.364]、家附近有开放性水域(OR=1.893,95%CI:1.704~2.102)、性格内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阳市某高中440名学生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留守高中生感受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留守高中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留守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父亲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母亲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三个因子对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或0.01).结论 针对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要有意识地结合其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教养方式,这对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23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依次检验法分析中介效应。 结果 本组青少年功能失调性态度、积极教养、消极教养、抑郁症状总分分别为(92.32±11.86)分、(16.52±5.86)分、(19.74±7.03)分、(15.62±7.90)分;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消极教养、功能失调性态度(r=0.636,0.525;均P<0.001)呈正相关,与积极教养(r=-0.522,P<0.001)呈负相关;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消极教养呈正相关(r=0.650,P<0.001),与积极教养(r=-0.816,P<0.001)呈负相关。功能失调性态度分别在消极教养/积极教养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12.5%和24.0%。 结论 本组青少年抑郁症状处于较低水平,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建议父母在家庭教养中,减少过度保护、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多用情感温暖等积极教养方式,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行为问题,并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01年4月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某社区所属的初中一年级学生1585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7%,男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1)。经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行为问题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r=-0.68)、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79)与父亲的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0.84)、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71);与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r=0.57)、与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呈正相关(r=0.7)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0.11)、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89)。多元回归结果显示,父亲对子女拒绝否认(β=0.598)、母亲对子女过分干涉与保护(β=0.762,)是发生行为问题的决定因素。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朱颖之  舒京平  陈刚  何俊 《大医生》2022,(24):59-61
目的 观察双侧序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剔除脱落病例6例后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3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与碳酸锂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增加双侧序贯r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自伤功能量表评分(FASM)、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17评分、FASM两个维度评分及BIS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双侧序贯rTMS治疗,不仅能促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善,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冲动水平,对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