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弓的近端为无名动脉(头臂干)在主动脉上的起始部前端,远端为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以远约2cm的主动脉峡部(在左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韧带之间)[1].无论是DeBakey分型,还是Stanford分型,对于起源于主动脉弓部的夹层,或者由于逆撕影响到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都没有给予明确的分型[2-3].但是,这一类夹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降主动脉疾病以开放手术为主的治疗格局[1],但受限于主动脉弓特殊的解剖形态、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及分支重建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弓部疾病一度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和“最后争夺的阵地”[2]。尽管目前开放手术仍然是年轻、能耐受手术风险患者的治疗首选,但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器材不断改良及成熟,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rch repair,EAAR)已被推向了全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弓部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瘤和夹层。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及体外循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高龄及高外科风险患者常常无法耐受手术。腔内技术以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已成为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胸降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弓部病变具有邻近心脏、重要分支血管多、血流速度快等特点,腔内治疗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应用于主动脉弓的腔内治疗技术很多是超适应证范围的,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分支支架技术因其更符合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状态,术中通常不需要进行脑保护措施,因此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5.
累及重要脏器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一直是腔内修复术的难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治疗该疾病的治疗方式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此项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方法 将我科2002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28例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累及主动脉弓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68岁.1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胸主动脉瘤,13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或B超随访.主要研究内容是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12例开胸行全弓旁路术,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11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动脉旁路2例.技术成功率为92.9%(26/28),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0/28),手术死亡率为7.1%(2/28),脑卒中发生率为7.1%(2/28).随访时间(36±3)个月,1年通畅率为100%,3年通畅率为92.9%(26/28),5年通畅率85.7%(24/28);1年生存率为89.3%(25/28),3年生存率为71.4%(20/28),5年生存率为60.7%(17/28).结论 主动脉夹层弓部病变杂交手术的近、远期结果满意,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将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技术(解剖外旁路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治疗10例患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4例和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6例。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5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例和升主动脉至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旁路3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覆膜支架。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1例发生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9例随访时间3~3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CTA示:覆膜支架无移位,1例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避免体外循环损害,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治疗累及分支的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 vascular repair,EVR)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可以确认EVR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故腔内治疗目前已呈现出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主动脉疾病治疗首选的趋势,本篇综述回顾了从EVR开始应用于胸主动脉疾病到目前的主要文献,较详细地阐述了目前EVR泊疗升主动脉及弓部病变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rotic dissection,TB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2]。经过近20年的临床结果验证,TEVAR已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效果更优于药物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结果[3.4]。结合其他腔内技术和复合手术技术时,TEVAR也可解决部分弓部病变;然而,该手术仍有自身缺陷,暂时没有摆脱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994年Dake等[1]首次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并于1999年实施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2].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内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多项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证实.但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增加,内漏、逆行性A型夹层等并发症已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类别及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原位激光开窗(ISLF)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通过鞘临时转流系统在术中维持脑灌注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TEVAR联合ISLF完成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术并应用血管鞘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01间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2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术后人工血管旁路均畅通,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结论对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诊疗及腔内修复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24例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2例患者未实施TEVAR前死亡,围术期死亡率8.3%(2/24).患者手术实施率9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经验。方法行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应用TEVAR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同时应用双"潜望镜"技术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血供。结果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远端锚定区处没有分支支架相关的内漏,分支支架通畅,左锁骨下动脉有少许Ⅱ型内漏。结论 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短期随访结果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是发生于主动脉的一神灾难性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特别是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将这类疾病定义为起病在2周以内,并出现夹层破裂、疑似破裂(impending rupture)或合并急性灌注不良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B型主动脉夹层[1].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占所有夹层的10%~20%左右[2],相较于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的强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的非复杂性主动脉夹层[3],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更为凶险,需要急诊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9.
腔内修复术中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对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及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的治疗以其微创、迅速、安全、有效等特点正广泛被医患双方接受,但近端锚定区条件是保障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主动脉弓的自然弯曲和弓上分支血管所供靶器官的特殊性,瘤体或夹层破口上缘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曾被认为是EVR的手术禁忌。目前,随着研究深入,EVR正走向主动脉弓部复杂的解剖区域。人们正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对这类复杂病变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案,其目的是既保持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有效特点,又保证主动脉弓重要分支血管的血流不受严重影响。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包括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左颈总动脉(lefc ommon carotid artery,LCCA)和无名动脉(也称头臂干动脉)(innominate artery,IA),上述动脉通称为三支头臂动脉。从技术上讲,人们正以两类技术处理主动脉弓的分支血管,一是EVR时应用腔内技术重建这些血管.二是EVR时结合传统血管外科技术重建这些血管。由于三支头臂动脉对靶器官供血的意义不同,造成在处理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本文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主动脉弓部EVR时三支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治疗技术10年来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随之出现新的与微创腔内治疗相适应的分型、分期方法,当前的诊断方法,治疗中的技术难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