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多因风寒湿三邪为病,但其病机复杂。三气合至,辨治应分主次;痹证多瘀,治以行血通络;瘀而化热,犹当清热养津,久病易虚,治宜扶正祛邪。禁忌大辛、大热、大寒、俊利之品。  相似文献   

2.
刺血拔罐两者合用可达到活血消肿、通络止痛、祛湿逐寒之目的。传统刺血法为血液自然流出,施加压之法,于病变部位点刺后罐拔之,血尽邪出。  相似文献   

3.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纤维织炎和神经痛等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缠绵难愈的痹证,多邪气入络,留阻血分,笔者在辨证选方时多应用理血(活血、破血、补血、凉血)通络法,治疗以瘀致痹的风湿病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马建伟教授益气滋肾通络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经验。马教授认为肾虚肾络瘀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结合老年患者具有虚损重、并病多、病程长、用药多、易感邪、传变快、诸症杂、性情不稳的特点,临床中多以益气滋肾通络法为基础辨证施治,标本兼顾,以补为主,同时强调分期辨治,祛除诱因,并注重调护情志。  相似文献   

5.
痛风发作为脾肾失调,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痹阻经络所致,总以湿、痰、瘀为核心病理因素,故临证应以“清利湿热”为基本治则,并根据痛风病势机转进行分期辨治。痛风无症状期病机责之脾运失司、痰湿内生,治宜芳香健脾、化湿泄浊,予二陈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痛风急性期病机责之湿热内蕴、经络痹阻,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予自拟通风汤加减;痛风缓解期病机责之正虚邪恋、痰瘀痹阻,治宜补益肝肾、祛湿化瘀,予四妙散、独活寄生汤加减;痛风肾脏病变期病机责之肾阳虚损、变症丛生,治宜泄浊解毒、固本培元,予四妙散配伍化瘀、解毒药,并重视应用引经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创立了络病辨治理法,从络病辨治痹证,揭示了新久痹证皆可络病,既有外邪直中,又有病邪久留传入,病位有在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不同,于痹证络病的辨证中须明确寒热虚实,治疗上强调除施以常法外,更着眼于"通"字,恰当运用辛温通络、虫蚁通络、活血通络3法。  相似文献   

7.
治痹琐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痹证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病邪既可从外而入,亦可从内而生。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但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必须坚持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要注意辨别寒热的类别、证候的虚实、病邪的偏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在急性发作阶段,重在祛邪通络止痛。邪在肌表,还可用解肌发汗的方法。病久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肿胀变形者,则应投以化痰祛瘀之品。痹病多寒,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但清热之法亦不可勿视。痹离不开湿,化湿之品亦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8.
杨福盛  范建芳 《新中医》2007,39(5):67-68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病初多以邪实为主,且病位较浅,治疗后易趋康复。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深入,则殃及筋骨,久痛人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故治疗痹证用药,须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之孰轻孰重,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采用相应治法,选择最佳药物。笔者就痹证用药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一步辨析寒、热两邪统一的基础以及寒证、热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容有五:一为寒邪热邪是病机性的病因;二为寒热是六淫辨证的总纲;三为寒化热化是外感病的基本规律;四为寒热两邪的特性是气象、地理等外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综合反应;五为寒邪热邪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0.
杨杰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8-30
热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痹证的共有症状外,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关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不可触,触之发热,得冷则舒等临床特点。历代医家对热痹均有论述。热痹病因病机为直接感受热邪,或由他邪化热侵犯,亦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闭阻经络所致。治疗大法以清热为主,据兼夹病邪的不同分别合以祛风、散寒、除湿等祛邪之法;正气虚则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痹证日久,痰瘀凝结,当化痰软坚、活血化瘀,通经络仍是通治之法。  相似文献   

11.
火针治疗热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治疗痹证 ,首见于《灵枢·官针篇》 :“刺燔针取痹也”这里明确指出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后世医家认为火针具纯阳之性 ,有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之功效 ,故多用以治疗风寒湿痹。如《针灸聚英》中 :“若风寒湿浊 ,在于经络不去 ,宜用火针。”《灵枢·经筋篇》提到 :“悴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指出火针只用于治疗寒痹 ,若因热邪使筋脉驰缓不收者 ,不宜用火针 ,认为火针治疗热痹 ,有悖“治热以寒 ,治寒以热”的经旨。火针沿用至今其主治范围已超出前人的论述 ,用它治疗热痹临床上也不乏其例 ,但许多医者却拘于经旨。不敢妄…  相似文献   

12.
目络学说的建立主要基于经络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目络学说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笔者认为目络疾病在病因方面以热、毒、痰、湿、郁、瘀、虚为主,目络瘀阻是其主要病机。目络瘀阻包括目络虚损、目络阻滞和络损血溢三个方面;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亏之证分属于目络虚损,气郁、血瘀、热毒、痰湿等实证分属于目络阻滞。在治疗上,宜调血通络为法,根据虚损和阻滞之分有所偏重,目络虚损者,宜益气养血;目络阻滞者,宜活血通络;络损血溢者宜止血宁血。在用药上,宜用调血、通络之味,且善用辛味通络,如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等;虫药通络,如水蛭、地龙、全蝎等。目络学说进一步完善了络病学在缺血性眼病和出血性眼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名老中医袁占盈洽痹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名老中医袁占盈从医45年,对于痹证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确切。他认为痹证的病因为正虚邪侵,病机为经络阻滞,认为虚、湿、瘀为痹证病因病机的关键。并依此制定补虚祛湿,化瘀通络的治痹大法。在此基础上将痹证分为风湿型、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四型,治疗时各有侧重。他的治疗特色是重视扶正,活血祛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介绍采用火针围刺法治疗上臂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患者1例。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可归属中医学"骨瘤"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脾肾亏虚、瘀结经络。治疗以温通活血为主,选用火针围刺疗法。火针围刺法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消除肿物,具有对机体损伤小、简单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名老中医袁占盈从医45年,对于痹证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确切。他认为痹证的病因为正虚邪侵,病机为经络阻滞,认为虚、湿、瘀为痹证病因病机的关键。并依此制定补虚祛湿,化瘀通络的治痹大法。在此基础上将痹证分为风湿型、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四型,治疗时各有侧重。他的治疗特色是重视扶正,活血祛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辨证论治,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远近配穴和辨证取穴,以特定穴为主的远道刺法,采用针灸取穴为主或用火针点刺。结果与结论:针灸可消除水肿,以温通经脉,正气充气血和,起到治痛作用。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杨豪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认为风湿痰瘀痹阻经络是病机关键,提出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应以攻邪为主,邪去则脉络可通,主要包括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活血、化痰散结、清热宣痹、理气通络;痹证迁延日久,邪深则正气虚弱,不可一味祛邪,缓解期则以扶正为主,主要包括补益肝肾、益气健脾.临证时患者多病程较长,病机表现为虚实夹杂,外在风湿未祛,内在痰瘀又生.临证应根据疾病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8.
毕颖  宣丽华 《吉林中医药》2021,41(6):825-828
宣丽华教授认为,顽固性面瘫以素有脾虚痰饮内停,风邪外袭,内外合病,痰瘀互结为主,或兼有肝郁脾虚,痰瘀结聚面部经络,致面部经筋失养和(或)拘挛.病机关键为脾虚痰瘀互结,脾阳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提出了"病痰饮者,当温经"的思想,治疗中应谨守病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温经通络、化痰利饮、肝脾同调、痰瘀并治为原则.采用粗针平刺督脉穴温经通络、化痰利饮;脐针疗法中的健脾三针肝脾同调、痰瘀并治;配合面部穴位浅刺通络牵正;并以中药苓桂术甘汤合牵正散加减来温阳化饮、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基于"伏气温病"辨治带状疱疹经验。刘教授用伏气温病学说阐述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带状疱疹属于伏气温病范畴,多由肾虚感受寒邪或寒邪夹他邪,伏于少阴,久伏化温,蕴结不解,化为火(热)毒,灼伤肌肤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伏,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辨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治以透邪为主,治法关键在于透热解毒。文中并列举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伍慧慧  黄子亮  罗桂兴 《光明中医》2023,(13):2609-2611
疼痛不仅是一种独立病症,也是内在某一疾病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中医认为痛症的主要原因为寒邪凝滞于经络,经络不畅引起,治疗上以温经通络、祛寒止痛为主。毫火针是火针的延伸与发展,秉承“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寒者热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可以引火助阳,祛寒温经,引邪外出,经临床验证,止痛效果显著,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