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喉食管语发声气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27例全喉切除者,在接受食管语训练的过程中,应用喉声图仪监测,比较了不同周期的声时,“呼气”流率,声强和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这对进行食管语的声学评估,不仅具有指导并改进训练的意义,而且也是评价训练效果和判断言语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喉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喉全切除术后无喉亦随之增加。如何提高术后食管发声训练的成功率,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本文自1984年开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对正常人及无喉者进行食管压力测量,研究分析食管发声的训练工作。  相似文献   

3.
无喉者言语交流能力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无喉食管发音者和无喉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发音者的言语交流水平。同时 ,比较这两种无喉者对其发声方法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方法 设计一调查表 ,邮寄给年龄、性别相当的两组无喉言语者。包括食管音组 2 2名 ,无假体气管食管音组 3 3名 ,共 55名。要求这些无喉者对他们在多种情景下的言语交流能力做出评判。同时 ,也要求他们对自己使用的发声方法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做出评判。用两等级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分析数据 (P单侧 <0 .0 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食管音组的调查表回复率 90 .9% (2 0 /2 2 ) ,气管食管分流音组回复率 81.8% (2 7/3 3 ) ,总回复率 85.5% (47/55)。两组在听距、背景噪声和公共场所等调查场景上的言语交流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发音者强于食管发音者。其他调查场景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 ,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音组对其使用的发声方法较食管音组满意。但两组无喉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均趋向于比较满意的等级。结论 尽管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音在无喉言语交流方面有许多优点 ,但从无喉者自身的感受讲 ,不同发声方法对无喉者生活质量并无明显的影响。所以 ,在选择无喉发声方法时 ,应从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4.
长期失喉者的喉再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恢复长期失喉患者的喉功能。方法  1990年 10月~ 1999年 11月共行喉再造手术 34例 ,男 33例 ,女 1例。年龄最大 77岁 ,最小 2 7岁 ,平均 5 6 6岁。喉全切除术后 33例 ,其中喉鳞癌 31例 ,喉横纹肌肉瘤 1例 ,甲状腺癌累及喉 1例 ,喉外伤后 1例。失喉的时间为 2~ 72个月 ,平均 18个月。手术特点是 :用颈部肌皮瓣连结咽和气管 ,同时充当会厌 ,力求达到能发音、呼吸和无明显呛咳的目的。结果 全部患者发音清楚 ,可以口头交谈。 1例已拔除气管套管 ,13例日间可完全堵管 4~ 12h。结论 此术式可恢复无喉者的部分喉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中将40例无喉患者平均分成四组,分别采用食管、气管食管、电子助讲器和气动式助讲器辅助发音.另设1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分别计算受试者讲一句话时的平均基频.研究结果显示,气管食管语与正常声带语音的平均基频相近,食管语及气动式助讲器的平均基频值较高,至于电子助讲器的平均基频值则最低.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无喉言语者误咽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方法 :1 6例喉癌患者做了喉全切除无假体气管食管分流发音重建术。结果 :术后随访 1年 3个月 9年 6个月 ,死亡 3例 ,存活 1 3例。误咽转归 :由术后不漏呛转为微漏呛 7例 ,术后始终微漏呛 4例 ,由明显漏呛转为微漏呛 5例。误咽对发音的影响 :不漏呛时发音好 ,变为微漏呛时发音依然好 ;不漏呛时发音费时费力 ,变为微漏呛时发音渐好 ;始终微漏呛始终发音好 ;漏呛明显时发音不好 ,变为微漏呛时发音渐变好。无一例始终明显漏呛且始终发音不好的患者。结论 :该类术式能达到术后无误咽固然很好 ,若能做到术后发音好 ,虽有微呛、微漏 ,但仍能控制 ,影响进食轻微 ,也是成功的 ;术后放疗、感染和 (或 )咽瘘对误咽有明显影响 ;误咽的转归及对发音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生活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8例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39.82±16.38岁)分别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开机后1、3、6、12个月时,采用Nij 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中文版,包括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