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特点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差异。方法 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病人作鼻内镜检查和鼻腔、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比较OMC解剖变异的差异。结果 单纯高位偏曲组甲泡、Haller气房及钩突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0%、56.3%和28.1%,显著高于低位嵴组及前部偏曲组(P<0.05);甲泡在单纯高位偏曲对侧发生率为62.5%,同侧为37.5%,其同侧与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对侧则差异显著(P<0.05);前部偏曲筛泡过度气化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中鼻甲反常曲线、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等的发生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伴随的某些OMC解剖变异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鼻中隔偏曲两侧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患者两侧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的解剖变异。方法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作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比较两侧OMC解剖变异发生率和鼻窦炎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偏曲对侧中、下鼻甲肥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侧(P<0.05),筛泡和鼻丘气房的宽度也明显大于同侧(配对t检验,P<0.01);中鼻甲反常曲线偏曲同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侧(配对t检验,P<0.01),其它解剖变异偏曲两侧差异无显著性。偏曲两侧鼻窦炎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可能引起偏曲对侧中鼻甲及鼻腔外侧壁结构的代偿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在偏曲对侧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206例,根据是否患有慢性鼻窦炎分为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121例。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等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现象。 结果 观察组鼻中隔偏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泡状中鼻甲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鼻中隔偏曲均以高位偏曲为主,但观察组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鼻丘气房及下鼻甲肥大均为慢性鼻窦炎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197例鼻窦炎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高分辨率CT对鼻窦炎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197例有明显症状、初诊为鼻窦炎的患者(鼻窦炎组),年龄4~74岁;选取无鼻部疾病史的654例为对照组,年龄4~76岁;两组均行鼻窦冠、轴状位CT扫描,对OMC的几种常见的解剖变异进行评估,并统计解剖变异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存在OMC区解剖变异的患者在11~20岁;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年龄11~20岁;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和下鼻甲肥大的发生在鼻窦炎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C解剖变异常见,且与慢性鼻窦炎密切相关,特别是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及下鼻甲肥大,纠正这三处的异常对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分型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纳入CT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且无鼻窦合并症的患者100例,对照组为CT结果显示鼻中隔无偏曲患者60例。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进行图像观测,观察上颌窦气化程度及鼻中隔偏曲的程度,比较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鼻中隔偏曲患者中,54.0%(n=54)鼻中隔偏向右侧,46.0%(n=46)鼻中隔偏向左侧;鼻中隔偏曲角度5.4°~31.1°,平均(12.8±4.1)°,鼻中隔偏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性别分布与鼻中隔正常的上颌窦气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Ⅰ型和Ⅲ型上颌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27,P<0.05)。鼻中隔是否偏曲与上颌窦的气化分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χ2=18.52,P<0.05)。结论 男性更容易出现鼻中隔偏曲及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是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以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实施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术后疼痛、手术效果和鼻腔通气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塞、流涕、鼻出血、鼻痒及嗅觉减退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及3d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结痂及复发率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术后疼痛,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大样本、前瞻性调查,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6-01-2012-03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的2 074例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中隔偏曲窄侧和宽侧的鼻窦炎发生例数分别为1 687例(81.3%)、1 582例(76.3%),未发生例数分别为387例(18.7%)、492例(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窄侧发生鼻窦炎的危险度RR值(1.4)高于宽侧(0.7);窄侧、宽侧2组鼻窦炎个数等级资料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侧平均秩次(1 656.396)显著大于宽侧(1 612.184);男女鼻窦炎发病率分别为50.6%(1 049/2 074)、49.4%(1 025/2 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向左侧偏曲1148例(55.4%),向右侧偏曲926例(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侧与宽侧的解剖变异主要有钩突肥大(7.0%、27.0%),中鼻甲肥大(7.8%、38.0%),筛泡肥大(26.2%、39.0%),中鼻甲反常曲线(5.4%、15.5%),下鼻甲肥大(52.9%、67.0%),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0.5%、2.8%)。结论:鼻中隔偏曲窄侧鼻窦炎发病率高于宽侧;男女鼻窦炎发病率无差异;鼻中隔向左侧偏曲的发生率较向右侧高;鼻腔宽侧发生代偿使其鼻窦炎发病率升高;单纯鼻中隔矫正术并不一定能恢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下鼻甲肥大与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因鼻中隔偏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随机分成填塞组与缝合组。填塞组于术后用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缝合组于术后行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不进行鼻腔填塞。术后对两组患者主观不适感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塞、鼻部疼痛、头痛、睡眠困难、流泪的VAS评分,观察术后鼻出血量、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 结果 术后48 h内填塞组患者鼻部疼痛、头痛、睡眠困难、流泪等方面VAS评分明显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塞VAS评分、鼻出血量、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能明显减轻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的痛苦,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药物组以单纯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进行1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药物组70.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方法:分析972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片,观察鼻中隔偏曲和球型鼻甲泡的发生率,并把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血和低位偏曲,测量鼻中隔偏曲角度(SDA)和球型鼻甲泡的横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结果:1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7.03%,790例无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4.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高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33.33%,122例低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9.02%,2组间球型鼻甲泡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0例高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4.55°±3.61°,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5.93±1.88)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11例低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3.36°±2.42°,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4.86±1.40)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凹侧易出现球型鼻甲泡。球型鼻甲泡大小并不随SDA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鼻中隔偏曲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CT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响,自1994年4月-1995年2月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做了高分辨率连续冠状CT扫描,结果发现:(1)32例患者中15例有同侧或双侧OMC炎性病变,鼻中隔偏曲角度越大,OMC病变发生率越高;(2)对有OMC病变的患者测量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无实际应用价值;(3)鼻中隔偏曲与OMC解剖变异的关系因便数过少尚难作出定论。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影响,自1994年4月~1995年2月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做了高分辨率连续冠状CT扫描。结果发现:①32例患者中15例有同侧或双侧OMC炎性病变,鼻中隔偏曲角度越大,OMC病变发生率越高;②对有OMC病变的患者测量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无实际应用价值;③鼻中隔偏曲与OMC解剖变异的关系因例数过少尚难作出定论。结果提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怀疑有鼻窦炎时应做冠状CT扫描,以了解OMC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位移术在临床处理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时的优点以及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科行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患者,共84例,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则是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位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总的住院时间均要较观察组患者长,术中出血量也比观察组多,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优良率对比中发现,对照组总的优良率为90.48%(38/42),而观察组则为95.24%(40/42),两者差异无显著(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42),观察组为4.76%(2/42),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6.67%(28/42),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4%(4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位移术能够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术中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更轻,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总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是否存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 方法 分析10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单侧患病)的CT图像,观察鼻中隔、中鼻甲、钩突、筛泡的变异情况,有无Haller气房;测量冠状位钩突平面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所占该平面鼻腔面积比。 结果 鼻中隔偏曲87例(85.29%),其中51例宽敞侧发病,36例狭窄侧患病(P<0.05)。高位偏曲病例与低位偏曲相近。高位偏曲病例中,宽敞侧患病例数多于狭窄侧(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低位偏曲病例中,两侧患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与健侧中鼻甲、钩突、筛泡变异及Haller气房出现情况患侧反向中鼻甲明显多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钩突偏曲、Haller气房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泡过度气化患侧较健侧多,但无统计学意义。冠状位钩突平面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所占该平面鼻腔面积比,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鼻中隔偏曲及中鼻甲、钩突变异可能是真菌性上颌窦炎致病因素,真菌性上颌窦炎手术应同时处理相应变异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的测量分析,初步评价鼻中隔偏曲程度与下鼻甲肥大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冠状位CT,将与鼻中隔偏曲方向一致的鼻腔设为对照组,与鼻中隔偏曲方向相反的鼻腔设为实验组。测量并记录鼻中隔偏曲角度,双侧下鼻甲骨、内侧黏膜、外侧黏膜厚度。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系数r 提示三者与鼻中隔偏曲角度的相关性:骨>内侧黏膜>外侧黏膜。结论 鼻中隔偏曲伴代偿性下鼻甲肥大,不仅由下鼻甲黏膜增厚引起,也可由下鼻甲骨本身增生引起,鼻中隔矫正术术前行鼻窦CT检查,对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窦口鼻道复合体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其狭窄的原因。方法:对94例(179侧)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的患者,采用PICKER IQ CT机冠状位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成像,对比分析正常鼻窦和有炎症鼻窦的OMC间隙狭窄及其OMC变异情况。结果:正常鼻窦与有炎症鼻窦间OMC间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OMC解剖变异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C间隙狭窄与鼻窦炎有重要关系,了解鼻窦炎患者各种OMC间隙狭窄的特点,有助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患者双侧中鼻甲形态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术前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CT片上直接测量并计算出双侧中鼻甲实际的宽度和高度。于中鼻甲的前端切取标本, 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其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从鼻窦CT片中观察到,偏曲对侧中鼻甲的高度和宽度与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结果:偏曲对侧中鼻甲与同侧比较,黏膜上皮细胞个数增多或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间质血管增生、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电镜结果:偏曲对侧中鼻甲与同侧比较,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毛细血管的内膜具有窗格样空隙,小静脉内皮基底膜变透明,间隙增大。结论在鼻中隔偏曲患者中,偏曲两侧的中鼻甲形态和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的增生和黏膜的肥厚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正常及偏曲的鼻中隔前上膨隆部位的CT影像测量,探讨其临床生理意义。方法 观察50例鼻窦平扫CT片(无明显鼻中隔偏曲患者),测量鼻中隔膨隆区域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另观测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CT片,在膨隆最显著处分别测量膨隆侧和凹陷侧黏膜厚度,对测量结果以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 94%(47/50)正常鼻中隔CT影像上能观察到鼻中隔前上区域梭形隆起,鼻中隔骨性(软骨)部分基本位于膨隆中间位置,左右侧黏膜厚度分别为(4.84±0.88)mm,(4.91±0.69)mm;膨隆区左右径(10.30±1.27)mm,前后径(31.35±5.18)mm,对鼻中隔偏曲CT影像均观察到梭形隆起区域,测量其膨隆侧黏膜厚度(2.30±1.23)mm;凹陷侧厚度(6.71±1.42)mm;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鼻中隔膨隆区域可能有类似鼻甲调节鼻腔气道阻力作用,鼻中隔偏曲患者凹陷侧黏膜一般均比膨隆侧增生明显,与其可能具有鼻腔气道阻力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划痕粘合法处理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创面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处理手术创口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8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先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然后随机分成:划痕-粘合组:42例。以生物粘合剂(济南产)粘合经划痕的鼻中隔创面粘骨膜,双鼻腔不填塞;对照组:41例。双鼻腔以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手术创面。比较术后反应和疗效。结果:划痕-粘合组术后头痛、局部充血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水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划痕-粘合法较之传统的填塞法具有可简化手术程序、减少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率、减轻局部组织反应、简化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缩短康复时间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变应性鼻炎(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时,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增加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单独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共328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R分为合并AR组(with-AR组)和未合并AR组(without-AR组)。并且with-AR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都曾接受过鼻用糖皮质激素至少4周以上,术后2周内停用,2周后恢复使用,术后使用时间均超过4周,直至鼻炎症状明显改善。withoutAR组患者从未使用过任何糖皮质激素。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的比例。结果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中with-AR组117例(35.7%),without-AR组211例(64.3%)。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发现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并发症的共4例(1.22%)。其中with-AR组出现术后穿孔2例(1.71%),without-AR组中也出现术后穿孔2例(0.95%)。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结论对于合并AR的鼻中隔偏曲患者,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增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穿孔的发生率。术中尽量保证中隔黏膜完整和避免术后感染是降低穿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