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和亚洲4个发达国家居民1990—2019年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AD发病率的影响,为我国A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亚洲5国居民AD发病率相关数据,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描述AD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AD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效应及其对发病率的风险。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居民AD年龄标化发病率逐年递增,EAPC值为0.021 2%(95%CI=0.007 7%~0.034 7%);而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居民AD年龄标化发病率均逐年递减,EAPC值依次为-0.043 3%(95%CI=-0.065 5%~-0.021 1%)、-0.020 6%(95%CI=-0.038 0%~-0.003 2%)、-0.007 3%(95%CI=-0.007 7%~-0.006 9%)和-0.027 6%(95%CI=-0.045 2%~-0.009 9%)。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0—2019年胃癌死亡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胃癌的预防措施和卫生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率的数据,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发的基于R语言的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全球及不同SDI地区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37.7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72/10,平均每年下降-1.91%(95%CI:-1.73%~-2.09%,P<0.05)。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20~24至80~84岁各年龄组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局部偏移<0);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相对风险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RR=1),2015—2019年时期死亡相对风险...  相似文献   

3.
周利慧  彭琴  王媛  芦文丽 《中国公共卫生》2021,89(11):1672-1676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3 — 2017年房颤发病和死亡趋势以及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因素对其的影响,为房颤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中1993 — 2017年中国居民房颤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数据,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发的基于R语言的年龄 – 时期 – 队列(APC)模型网络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  结果  中国居民1993 — 2017年房颤发病和死亡的粗率和年龄标化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房颤发病粗率分别由1993年的20.61/10万和24.90/10万上升至2017年的42.30/10万和49.26/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由1993年的30.35/10万和31.95/10万上升至2017年的32.67/10万和34.18/10万;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房颤死亡粗率分别由1993年的0.79/10万和1.89/10万上升至2017年的2.32/10万和4.64/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由1993年的2.46/10万和3.78/10万上升至2017年的2.78/10万和3.86/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人群房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净变化值均 > 0(发病率:男性16.595 %、女性16.527 %,死亡率:男性28.570 %、女性29.026 %);中国不同性别人群房颤发病和死亡率均呈“J”字型上升,在85~8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值;2003 — 2007年作为时期对照,房颤发病风险在1993 — 2012年显著上升,2013 — 2017年有下降趋势,房颤死亡风险随时期呈上升趋势,且在2008 — 2017年显著上升;1976 — 1985年出生队列的房颤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RR值)均呈“J”字型指数上升。  结论  由于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的影响,中国居民1993 — 2017年房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需进一步降低房颤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肺结核发病随年龄、时期及队列变化趋势,为肺结核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并整理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肺结核发病数据,使用连接点回归模型(joinpoint regression, JPR)拟合肺结核发病趋势,建立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影响肺结核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与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肺结核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38%、3.89%;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我国肺结核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RR值(男性):0.22~2.08;RR值(女性):0.38~1.76]。时期发病风险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降低[RR值(男性):1.11~0.80;RR值(女性):1.57~0.61]。队列发病风险随年代的增加而降低[RR值(男性):1.91~0.42;RR值(女性):1.38~0.55]。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主要亚型进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提取中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发病数据,描述其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分析脑卒中主要亚型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人群脑卒中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且两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效应系数随年龄的增大逐渐上升,0~ < 5岁年龄组最低(效应值-3.10),85~ < 90岁最高(效应值1.86),后者发病风险是前者的142.45倍。时期效应随着年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态势,队列效应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小幅度回升;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效应系数随年龄的增大呈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20~ < 25岁年龄组效应最低(效应值-2.00),80~ < 85岁年龄组效应值最高(效应值1.86),80~ < 85岁年龄组的发病风险是20~ < 25岁的47.45倍。时期效应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队列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人群脑卒中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亚型缺血性脑卒中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越大,仍需要加强对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软件的apc包对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进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 中国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1990—1997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4—2019年呈下降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5%和-3.9%,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1.9%和-5.1%。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效应在男女性中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以1990—1994年为对照,2015—2019年女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37(95%CI:0.33~0.42)和0.27(95%CI:0.24~0.32),男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66(95%CI:0.62~0.71)和0.60(95%CI:0.57~0.64);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时期及队列中国居民各类型疾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中国居民健康促进政策的持续性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5~2019),采用APC模型探索中国居民分死因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各类疾病死亡风险具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各类疾病死亡风险随居民年龄增大逐步上升(P<0.05),60岁后死亡风险加速上升。在时期和队列效应上,居民全死因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P<0.05),各类疾病死亡风险及变化速度不一。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风险呈现出急速下降后的再次抬头趋势。1940~1969年出生人口伤害死亡风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各级卫生部门应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应对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降低高危人群伤害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份趋近而下降,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出生年份的推迟呈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扩面开展早期筛查,提高低收入患者的大病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胃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采用标化率和截缩率描述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应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s, 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结果 2019年女性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和36.54/10万,较1990年增加了1倍,以平均每年3.33%速度递增。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在2001年达到最高(8.71/10万),世标死亡率在2004年达到最高(9.30/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随年龄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0~<60岁达到最高为0.70,死亡风险从20~<25岁的-0.21上升到75~<80岁的1.07;随时期发病和死亡风险上升,分别从1990—1994年的-0.53和-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死亡趋势,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影响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049%、0.158%、1.712%。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男女性90~94岁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10~14岁居民的590倍、281倍;时期效应方面,相较于1990—1994年,男女性2015—2019年结直肠癌是其死亡风险的3.36倍、1.90倍;队列效应方面,1900—1904年出生的男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2010—2014年的68.91倍、45.40倍。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随年龄、时期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是重点监测人群,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我国HIV/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GBD 2019关于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探讨影响中国HIV/AIDS发病率及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HIV/AIDS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PC为3.28%),2006—2014年开始下降(APC为-8.46%),标化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APC为7.06%)。青壮年人群(15~19岁组至25~29岁组)和老年人群(65~69岁组至75~79岁组)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男性最大RR为2.23,女性为1.84,65~69岁组(RR男性为1.23,女性为1.22)之前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变化趋势男女一致,之后男性上升,女性下降。发病率时期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为20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75/10万和2.05/10万,2019年甲状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51/10万和0.39/10万。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5%(P<0.0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3%(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5.
陈磊  徐杰茹  王冕  张敏  让蔚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9):1026-1033,1111
目的  分析全球健康数据交换(the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 GHDx)数据库中中国肾癌的死亡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GHDx数据库中1990―2019年间20~<90岁中国人群肾癌死亡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肾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影响肾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与出生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肾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04%、2.92%、0.70%;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肾癌死亡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较晚出生的队列,其肾癌死亡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肾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生活在当代的人其肾癌死亡风险更高,肾癌造成的疾病负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鼻咽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趋势,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鼻咽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通过全球健康数据交换库获得1994–2019年中国不同性别人群的鼻咽癌发病及死亡数据,描述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基于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算鼻咽癌发病及死亡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结果  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从1994年4.16/10万、2.26/10万增至2019年8.55/10万、2.83/10万,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从1994年3.57/10万、1.80/10万降至2019年2.20/10万、0.72/10万。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均随年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效应系数(男性):-1.94~0.68~0.18~0.54,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1.49~0.49~0.20~0.38,均P < 0.05],时期效应随年份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效应系数(男性):-0.44~0.53,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0.12~0.24,均P < 0.05],队列效应随出生队列推移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效应系数(男性):0.82~-0.36~-0.05~-0.36,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0.63~-0.17~-0.01~-0.57,均P < 0.05];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死亡的年龄效应均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效应系数(男性):-2.08~1.04,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1.75~1.08,均P < 0.05],男性鼻咽癌死亡的队列效应随出生队列推移而逐渐降低(效应系数:0.95~-0.89,P < 0.05),但未观察到我国鼻咽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时期效应,同时女性鼻咽癌死亡的队列效应也不明显。结论  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发病风险均不同程度地受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的影响,男性鼻咽癌死亡风险受年龄效应、队列效应的影响,而女性鼻咽癌死亡风险仅受年龄效应的影响。建议加强40岁以上人群尤其男性群体的鼻咽癌健康宣教、早期癌症筛查工作以降低我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中0~ < 95岁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的结核病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120.56/10万和99.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08/10万和30.6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60%和3.9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0~ < 95岁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男性和女性的RR值分别为2.50(95% CI:2.33~2.69)和1.93(95% CI:1.76~2.12);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逐渐下降,发病风险RR值从1990年的[男性:1.13(95% CI:1.08~1.17);女性:1.58(95% CI:1.51~1.65)]降至2019年的[男性:0.80(95% CI:0.76~0.83);女性:0.61(95% CI:0.57~0.65)];队列效应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小。结论  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建议重点对婴幼儿、大学生、男性、老年等群体进行结核病筛查,全国各大高校多开展结核病健康知识讲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给群众宣传结核病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0—2019年高盐饮食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死亡率和DALY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 通过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死亡和DALY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 在1990年和2019年,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13种主要危险因素中,归因于高盐饮食危险因素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均居于首位。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始终高于全球平均水平。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死亡率和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的推移,男性死亡风险和DALY风险在1990—1994年至1995—1999年时期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至201—2014年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1994—2019年中国人群结直肠癌(CRC)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CRC发病的影响程度。方法 通过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获取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CRC发病的相关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与Joinpoint回归模型评价不同性别人群的CRC发病率变化趋势,采用网络分析工具(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tool)比较不同年龄组发病率的流行特征,并采用Stata 15.1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算CRC发病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结果 中国男性与女性CRC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4年的14.68/10万、11.56/10万增长至2019年的41.43/10万、21.10/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4.28%)高于女性(2.50%),有统计学意义(平行性检验P<0.01,一致性检验P<0.01)。在年龄方面,30~39岁男性CRC发病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总体平均水平,而65~79岁男性发病率增长速度低于男性总体平均水平;30~44岁女性CRC发病率增长速度低于女性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膀胱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膀胱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03/10万和5.16/10万,2019年膀胱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和2.24/10万。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5%。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96%和-1.21%。 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一2019 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群应作为膀胱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