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药用药规律探讨中成药的辨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朝成药专著和用药法度,虽然成药制剂被人诋毁为"制药以俟病",但细研其在药物、剂型及服(用)药方法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即同类疾病有多种成药制剂以备辨证选药,不同剂型以配合不同的治疗需要,服(用)药方式随证千变万化,服(用)药因人、因时制宜.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用药规律,对当今中成药的辨证合理使用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著名方书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本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几经整理增删,其名称亦与国家药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在宋代广为流行,十分兴盛,后经金元诸医家竭力攻击,尔后一蹶不振。后代除选用书中部分方剂外,对本书整体多持否定态度。笔者颇为《局方》感不平,认为它对祖国医学的杰出贡献不容忽视,故略陈己见如下。一、博采精选,宋人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气象医学和历史传承的视角下,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外感病诊治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医学的影响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伤寒论》的发挥,发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外感病的用药具有明显的气象和时代特征,用药特点为药性偏温、寒温合用、益气解表、解表化湿。 相似文献
5.
6.
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配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第一部由我国政府药事机构颁布的方剂专著。《局方》所载方剂 ,对药味组成、主治证候、药物炮制方法、成药加工方法、服法、剂量及禁忌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基本具备了药典的特征和功能。所以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评价该书时说 :“自宋迄今 ,官府守之以为法。”这部方剂专著曾在宋、元两朝颇为流传 ,影响较大 ,虽然后世医家对《局方》颇有些微词 ,说《局方》“乃集前人已效之方 ,应今人无限之病 ,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 ,冀其偶然获中 ,难矣。”即便《局方》的初衷是“制药以俟病” ,有悖中…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背景、政府推行和方书本身等方面,分析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及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主要因其由政府颁布推广,且方书本身疗效卓著、药物制备详细、成药服法便捷,后世应当客观评价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相似文献
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方药典,在两宋盛行两百余年,成为临床医生的处方手册和药局的配方蓝本,宋以后的历代方书中也被广泛引用,在中医方剂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在中医界尤其是金元时期也有一些医家存有一些偏见而被竭力攻击,因而低估了该书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该书学术特点的浅析,以期对《局方》有客观的认识与合理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为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其所载方剂的特点进行分析可见:方剂来源广泛,既引录了前代医书中方剂,又以收录当时民间验方为多,显示出“尊古厚今”的基本倾向;实际所用剂型全为成药制剂,突出了成药专著的特点,特别是以“汤”命名的方剂均系煮散或沸汤点服,与传统汤剂有别而具备成药的性质;药物组成以3~10味居多,配伍严密,形式多样;所用药物虽以温热药居多,但药与证基本相符,温热药较多有其客现原因,并非编者主观意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软件,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痰饮篇的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并挖掘其核心药物组合和组方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44首,涉及中药79味,使用频次占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半夏、人参、茯苓、干姜、生姜;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药物组合13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7个,核心处方3首。分析结果提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痰饮篇用药以辛甘温类药物及归肺、脾、胃经的药物为主;核心药物组合强调“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立法原则。数据挖掘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痰饮论治的用药特色,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痰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药物缺乏的背景下,其药物每服量较前代减少,许多学者对此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作为宋代官药局的成药处方范本,其所载的诸多成药处方的总剂量却十分大,与其较小的每次服用剂量成鲜明对比,其中许多成药可供患者服用百天以上,患者若未服用完毕即病情痊愈则会造成药物浪费,似与宋代缺医少药的情况不符。文章从社会环境、和剂局职能、官药局药物特点3个角度分析了在药材短缺的时代背景下,宋政府如此设定方剂剂量的合理性。文章认为,不能仅从临床角度去理解《局方》的成药剂量设定,因为其不仅要确保临床疗效,还要兼顾交通情况、官药局职能、成药质量、百姓需求等方面,因此临床上使用《局方》所载方剂时应灵活调整其药物剂量。并且宋代作为首个开展全民医保的朝代,其“便民利民”的精神值得学习,其“每服少,全方大”的成药剂量设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范佳佳;刘阳;刘旎;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9,60(4):291-294
目的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煮散剂的使用特点,为现代中药煮散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局方》中所有煮散剂,提取其中符合标准的煮散剂的颗粒大小、每服量、加水量、剩余水量、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日服次数、是否去滓等逐一录入,建立《局方》煮散剂小儿组、成人组数据库,对所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方》煮散剂主要以粗末和细末为主;小儿每服量约4g,每克药加水约50ml,小火煎至100ml左右;成人每服量约8~12g,每克药加水约25ml,小火煎至150ml左右;去滓,温服。结论煮散剂具有煎服方法简单、服用方便等优势,成人与小儿煎服法不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相关脘腹痛病症的释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等进行归纳总结,阐释脘腹痛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简称《局方》)是宋代以来的著名方书之一,是当时官方和剂局所使用的成药处方范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该书自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刊行,至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1),200多年内经多次修订,增补刊刻,传播极广。现所传本最完整者全书共10卷,14门,载方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官药局熙宁九年开办,元丰初太医局编印成药标准《太医局方》,供依方制药售卖。后有五次增补修订,先后改名《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后达到10卷16门788方的终极规模。《局方》剂型以丸、散为主。每方记述功效主治、药物组成、使用剂量、炮制要求、生产工艺、用法用量,有的还有禁忌说明。重视治疗药品、道地药材、加工炮制、安全有效是其特色,影响中国医药行业八九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9.
20.
《局方发挥》(下称《发挥》)成书于公元1347年,为朱丹溪所著。从书名来看,该书意在阐发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称《局方》)之所未发,实则对《局方》进行了系统性评判,激烈之辞不绝卷中。若从其言,《局方》可谓疏漏之甚,误人之书。我们注意到,受《发挥》之影响,后世对《局方》执偏激之语者仍有人在。因此,具体探讨《发挥》的学术观点,对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局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