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白扁豆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炮制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扁豆、白扁豆为正名,其命名多源于其形态、色泽;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药用部位主要为白色成熟种子,宋代增加了扁豆叶、明代增加了扁豆花药用;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为江苏苏州、浙江等地,现主产于云南楚雄、新平,四川攀枝花等地;白扁豆传统品质评价以个大,粒实,饱满,色白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采收时间为农历八月至九月,种子成熟时采收其豆荚,并取出种子晒干;古代主流炮制方法主要有种子连皮炒后研碎使用,亦有浸后去皮生用。基于以上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所用白扁豆选取扁豆L. purpureus开白花植株的种子或花,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白扁豆的干燥生品或干花入药。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的本草考证,是推动经典名方开发与上市的前期工作。查阅现代文献发现,近年对桃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成分、药代动力学、医案等方面,鲜有从古籍文献出发对桃仁的基原、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考证发现,桃仁的常用名有"桃仁""桃核仁",产地较广;从品种而言,桃仁的植物来源古今变化不大,清代以前,桃仁的植物来源为山桃或毛桃的种子,近代以来桃或山桃的种子成为主流,不同著作关于桃仁植物来源的拉丁学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桃Amygdalus persica,山桃A. davidiana拉丁学名较为合理。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桃仁润燥,宜去皮、尖,炒黄。桃核承气汤和桃红四物汤原方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应当皆为"去皮、尖,炒黄",身痛逐瘀汤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则应为"连皮、尖,生用"。桃仁主治闭经、瘕邪、小虫、胸痹、咳喘、便秘等多个病证,血虚者、血燥者、孕妇等群体慎用或勿用。现代临床应用仅是对古籍记载的部分继承,提示桃仁还有许多功效可供考证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扩大临床应用。古籍关于桃仁的性味归经、品质评定与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容较一致。因桃仁外观与杏仁相似,尤以粉碎后难以区分,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财力予以鉴别,建议医疗机构采购桃仁时尽量采购未经粉碎的桃仁,药房根据临床需求再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对古代泽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包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古代泽泻药材主流基原为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及东方泽泻A. orientale。文献著录泽泻最早的产区为今河南一带,之后陕西汉中成为泽泻的优质产区;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福建,清代时福建建瓯为泽泻的道地产区,民国时泽泻产区增加了四川及江西。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所用泽泻药材可采用福建、江西等地所产东方泽泻A. orientale或四川等地所产泽泻A. plantago-aquatica的干燥块茎。古代泽泻药材炮制方法多为酒制,当代多数标准及规范中已不再收录酒泽泻的炮制规格,盐泽泻虽为现代常用,但其发展时期较晚,清代才成为泽泻的主流炮制品种之一。参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泽泻药材以生品入药,注明炮制要求的处方根据方义选择盐制、酒制等炮制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白及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变迁、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进行系统整理与考证,以期为含白及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白及”为正名,部分学者习惯以“白芨”为正名,另有“白给”“白根”“白苙”等多个别名;历代主流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块茎;药材品质以“身干、个大、色白、质坚、无须根、外皮去尽者”为佳,随着野生变家种的推广,其性状与野生药材存在一定差异,品质评价指标应作相应调整;历代白及著录产地较广,近代以贵州、四川所产量大质佳;采收期多在春秋两季,以秋季为佳;产地加工与炮制工艺较为简单,古代多鲜用或以粉末入药,现代则以切片生用为主。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选用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块茎,统一规范书写为“白及”,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根据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5.
经典名方是中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推进临床急需高效的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已刻不容缓。组成中药物关键信息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开发的首要工作,物质基准质量控制是经典名方开发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是经典名方开发当下及未来的主要任务,文章归纳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2年来对经典名方中关键药物文献考证、物质基准质量评价、运用中药整合药理学进行的作用机制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经典名方的开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乳香药材从名称、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包含乳香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乳香以薰陆香为名始载于《名医别录》,直至唐代《本草拾遗》首次以“乳香”为正名,此后历代本草均延续此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有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古今乳香药用部位均为树皮渗出的树脂,以春夏两季为主进行采收;近代以来乳香品质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和树皮等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古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净制(水飞、去杂质)、研制(酒研、灯心研)、炒制(清炒、灯心炒、酒炒)、去油、醋制、煎膏等,近现代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清炒、醋制。现今常用的炮制规格有生乳香、炒乳香、醋乳香,其中生乳香为净制后的生品,炒乳香为清炒法炮制品,醋乳香为净乳香加醋拌炒的炮制品。基于考证结果,建议蠲痹汤等含乳香的经典名方选择乳香树B. carterii树皮渗出的树脂,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按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净制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7.
升麻为临床常用药材,然历代所用品种复杂、屡有变迁,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正本清源,为含有升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及著作,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升麻类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地、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考证结果表明古代药用升麻的来源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次为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 Kom.及其他非正品植物,建议在开发升麻类药材经典名方时优先采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为主要药用基原。然目前升麻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需尽快开展升麻的人工驯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8.
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药用部位为麻黄的草质茎。南北朝以前著录的产地为“晋地”和“河东”,即今山西省;南北朝及后世产地范围变大,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其中内蒙古为主产区。历代采收加工方法均为秋季采收其茎,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节生用、酒炙、蜜炙、醋制等,现仅蜜炙法仍在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的麻黄选取麻黄科草麻黄E. sinica为基原,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已报道的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要点建议,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该文分别从注意古今药物考证内涵的异同、注重多维信息的综合利用、注重药物不同关键环节历史流变的梳理与考证、注重近代学名考订沿革梳理、注重尊古不泥古的考证原则、注重文献学基础知识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应对本草考证的现状、问题、成果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吸收前人的优点,补充以往考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自身特点,形成特有的研究体系,注重历史变迁的脉络梳理,注重横断面分析,在全面分析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与炮制等不同关键环节历史变迁基础上,充分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给出不同时期经典名方药物的合理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辛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辛夷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辛夷为正名,意为有辛香之味的花蕾;历代所用辛夷的主流基原植物为玉兰Magnolia denudata和望春玉兰M. biondii;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多个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辛夷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辛夷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明代前辛夷主产于陕西地区,其后著录的产地渐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崇河南所产望春玉兰之花蕾,奉为道地,因经禹州集散,而习称“会春花”;古代辛夷的采收期多集中于农历正月、二月,亦推崇以望春玉兰之花蕾入药,现则多于冬、春二季采集花蕾,以身干、个大、色黄绿、内瓣紧密、气香、无枝梗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水浸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辛夷采用历代所推崇的品质更佳之望春玉兰M. biondii的花蕾,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没药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以期为包含没药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没药药材主流基原为Commiphora myrrha,历代产地集中在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地区及肯尼亚北部,可生用或炒用。现今常用的规格有没药、炒没药、醋没药,其中没药为净制后的生品;炒没药为清炒品,在古代本草中均有相关记载并沿用至今;醋没药为近代新增炮制规格。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中所用没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净制后的生品。  相似文献   

12.
白扁豆为常用中药,又名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系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J)L.的干燥白色成熟种子,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汉、晋时期引入我国。《本草纲目》中指出“扁豆调肝和胃,清暑祛湿,止泄泻”,  相似文献   

13.
经典名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凝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结晶,而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也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和文献考证的不同认知角度,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中剂量、基原、炮制和煎服法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考证仍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注册进程。在2 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典名方也在历代的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名方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在组成、药味、剂量、功能主治、煎服法、剂型等方面的内涵衍变特点,包括基础方组成的稳定、药物基原的兴衰与分化变迁、炮制方法不断进步、处方剂量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功能主治不断拓展等。针对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提出应在统一原则指导下不断形成共识,充分考虑方剂始源和历史衍变规律,遵从历史发展主流。在药物考证上结合历代药用资源、用药习惯和生产工艺变迁,实现经典传承和古今衔接。剂量考证应以历代度量衡为基准,综合古今临床实际确定合理剂量与煎服法,并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调整应用。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遵古不泥古,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关键信息考证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5.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7.
牛膝为临床常用中药,品种演变复杂,除了当今通用的怀牛膝、川牛膝外,尚有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以及麻牛膝等混用、误用作牛膝的情况。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了考证。考证后认为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为传统药用牛膝的正品,建议在开发牛膝类药材经典名方中采用,川牛膝则为清代以来所发展的药材新品种,与怀牛膝功效有别,临床应用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他牛膝的混淆品及误用品在使用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经典名方是我国医学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悠久丰富的人用历史,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激发了中药生产企业研究古代经典方剂、开发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热情。该文基于公布的第一批经典名方,从剂型、经方来源、处方组成、煎煮程度、有毒药使用及炮制方法6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该批经典名方大部分剂型为汤剂及煮散,散剂和膏剂仅4首,皆源自历代有代表性的典籍;汤剂的每服剂量和煎煮程度较煮散大,汉唐时期的用药量与煎煮程度和明清时期接近,高于宋金时期,汉代方剂平均使用药味数最少;有毒中药的使用以汉代最为频繁,出现最多的有毒中药是半夏;炮制方法丰富多样,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法和烘焙等。该文同时对传统膏剂所属剂型类别、古代煎药的时间概念、传统炙法、有毒药物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经典名方的深入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