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三焦病机上焦病侯:上焦所属心肺,温邪首犯肺经。恶寒发热与头疼,喘咳口渴脉盛(数)。表邪入里壅肺,身热咳嗽苔黄。邪入心包窍不通,灼热昏谵肢冷。中焦病候:中焦统属脾胃,阴阳燥湿宜分。无寒恶热日哺增,燥化之机已定。邪入太阴湿化,则见身热常恒。胸脘痞满脉濡寻,利湿清热为顺。下焦病候:邪在下焦病候,表现肝肾二经。邪热羁留耗真阴,口燥咽干热甚。若见虚风内动,瘛疭肢厥心忡。脉虚舌绛肾阴空,养肾滋肝为重。三焦证候传变:三焦证候传变,始自上焦肺经。由上而下有始终,此属常规为顺。病邪性质不一,不定皆始肺经。湿温初  相似文献   

2.
三焦有部位三焦及六腑三焦之分,部位三焦是从部位上而言的,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六腑三焦是六腑之一的三焦,它是人体津液、元气、相火运行的通道,是气化的重要场所。吴鞠通根据部位三焦创立了三焦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治,他将疾病分为上焦病、中焦病和下焦病,不仅揭示了温病由上到下的传变规律,还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张怀亮教授根据六腑三焦创立了新型的三焦辨治体系,该体系注重六腑三焦通道的畅通,治疗上以宣达饮(柴胡、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当归、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方,同时兼顾相关脏腑功能而加减变化,通过治疗力求三焦气化的正常进行,临床主要用于辨治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3.
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原文,文字古奥,寓意颇深,给初学者阅读带来一定困难,曾有医家提出本条"内容繁杂,颇难索解"。本文对29条认真梳理,发现其难点有三:一是要厘定文中"清邪""浊邪"的概念;二是要搞清文中"阴""阳"的含义;三是出现了少见的条文布局结构。梳理后发现本条渐次论述了清邪、浊邪为病之脉证以及邪中上下、表里俱病,引发"上焦怫郁""中焦不治""下焦不盍",遂为"三焦相溷"之病变,并重点指出了"中焦不治"与"邪气内陷"的病机。提出本条不仅强调了中焦脾胃之气对疾病传变与预后的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温病学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中医诊断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是:1.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2.了解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4.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5.了解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的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6.了解三焦证的传变规律。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都是用于外感温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以邪热损耗人体的津液阴血为  相似文献   

5.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6.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7.
黄国健 《山西中医》1989,5(2):15-17
本文就傅青主先生《大小诸证方论》中三焦治痰法与同道共赏。三焦治痰,先生虽未明确提出,但其在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的分类中已经指出:初病之痰在上焦;已病之痰在中焦;久病之痰在下焦。姑且称为三焦治痰法。上焦治痰法,先生认为初病之痰多在上焦,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新生有痰之病,为伤风咳嗽所致。若伤风咳嗽已病愈而仍有痰者,即可认为是初病之痰。初病之痰在上焦,先生立方为:  相似文献   

8.
李游  齐文升 《河北中医》2021,43(2):196-200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糜范畴,病机多样,病位涉及多脏腑.齐文升教授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从三焦论治,上焦心火上炎证以导赤散合柴胡清肝汤加减;中焦脾虚伏火证以泻黄散加减,寒热错杂证以甘草泻心汤加减;下焦相火妄动证以引火汤合封髓丹加减,阳虚寒凝证以阳和汤加减.临证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赵安社 《国医论坛》2021,36(2):11-13
本文通过古籍文献研究与临证医案相结合,依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名医别录》《医寄伏阴论》《古今名医方论》等古籍文献,探析炙甘草汤方治疗心悸之机理;通过分析临床医案,进一步阐释炙甘草汤具有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效。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属于气阴两虚、心血不足型者,均可以炙甘草汤加减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脉律自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焦分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病在上焦方用升陷汤加味治疗;病在中焦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病在下焦方用真武汤加味。[结果]病在上焦13例,有效率61.5%;病在中焦29例,有效率65.5%,病在下焦33例,有效率57%。[结论]三焦分治,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文政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肾病学专家,在临床中从事肾病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黄文政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得出血尿的关键病机在于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三焦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故在治疗中注重分位辨证,病在上焦者多用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病在中焦者以补中益气汤、柴苓汤、小柴胡汤加减,病在下焦者屏风知柏地黄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小蓟饮子、五淋散、八正散、无比山药丸加减。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伤寒和虚劳脉结悸的名方,又名复脉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减变化,组成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类方,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炙甘草汤的创立开启了后学滋阴之路。笔者在临床中将其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证,每获良效,兹将该方治疗1例房颤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糖尿病的体会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肾病湿热证     
湿热证是多种肾病主要证型之一,形成较为复杂,有内生而成,有外感所致,亦可因内外合邪以及药物等原因。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对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而采用不同治法。上焦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减;中焦湿热为主,黄连温胆汤或泻心汤加减;下焦湿热为主,八正散加减。肾病湿热证成因复杂,变化多端,湿热病邪可弥漫于三焦,亦可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还需考虑数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提出从"寒留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中医治疗思路与策略。对于以寒咳为特征的CVA患者,虽以散寒止咳为大法,但应据寒邪所在病位、脏腑及病机之不同而详加分辨:寒留上焦者,总以金沸草散、三拗汤加味为主方,若寒邪轻微者可以止嗽散化裁,寒邪重者治以麻黄汤加味,伴寒饮内伏者可以小青龙汤加减,兼水气上逆者则以苓桂剂为主方;寒留中焦者,重在脾胃,脾胃虚寒者治以理中汤加味,寒热错杂者选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肝郁脾寒者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寒留下焦者,当温补肾阳以散寒,可用二仙汤加味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黄玉燕 《中医杂志》2014,(2):157-160
疫病有多种独特的传变规律,可概以六经传变、表里传变、三焦传变、十二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疫病的六经传变包括逐日循经传变与六经表里传变;表里传变包括一般由表入里传变、逐日入胃传变与表里分传;三焦传变包括"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与"始上焦,终下焦";十二经传变主要以疫疹类热疫的以胃为中心传于十二经为代表;卫气营血传变借鉴温病传变规律,常为自营血分发出的逆传。本文对各类传变规律在发病时的病位、病性与传变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临床应先把握邪气性质,确定其一般传变规律,再分析正邪相争情况,把握其病情传变程度与变局。  相似文献   

18.
贾英杰从三焦辨证论治肺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邈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24-1025
贾英杰教授认为,肺部恶性肿瘤与温邪虽一为有形之邪一为无形之邪,且不若其由口鼻而入的途径,但综其症状、舌脉,肺癌痰湿瘀血之邪气亦具有某些温邪易化燥伤津,耗损真阴的特征,其疾病发展亦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的变化规律。在肺癌诊治方面,病在上焦,湿热阳肺,治宜行气化痰、化瘀散结;肺入胃阴伤,治宜滋养肺胃阴津。病在中焦,治宜滋阴润肠通便。病在下焦,治宜填补真阴,敛阴纳气。  相似文献   

19.
吴月  裴林 《河南中医》2024,(5):705-709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不仅包括脏腑辨证,也包括卫气营血辨证。裴教授认为,上热下寒证的病机是人体气机不畅,中焦阻滞不通,阴阳不能交通上下,会出现“上热下寒”,治疗应从调和阴阳入手,以通利三焦、调畅气机为要,清上焦热,温下焦寒,引下焦虚火归元,并将上热下寒证分为:上焦热,下焦寒;上焦热,中焦寒;中焦热,下焦寒。裴教授常用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热,以附子、巴戟天温下焦之寒,肉桂引下焦上浮之阳回归。  相似文献   

20.
<正>三仁汤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但首载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湿温》[1]。由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是治疗湿温初期,邪留气分,湿重于热,病位在上之主方。其组方特点为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具有三焦同治之功。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开肺气为先,肺气开则一身气机开。有疏利气机、化湿清热、宣畅三焦之效。笔者在临床中用三仁汤化裁治疗白涩证、混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