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对泽泻盐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辨识,考察泽泻盐制前后萜类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UPLC-Q-TOF-MS检测,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0.01 min,20%B;0.01~5 min,20%~40%B;5~40 min,40%~95%B;40~42 min,95%B;42~42.1 min,95%~20%B;42.1~45 min,20%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集,扫描范围m/z 100~1 250,离子源温度500 ℃。利用PeakView 1.2.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一级质谱精确m/z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进行成分鉴定;质谱数据经MarkerView 1.2.1归一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得到差异性成分,根据相对峰面积分析差异性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在正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了30个化学成分,其中原萜烷型三萜28个,倍半萜2个。PCA和OPLS-DA结果显示,泽泻盐制前后成分差异明显,共筛选得到23-乙酰泽泻醇B、泽泻醇I、泽泻醇B、泽泻醇C、泽泻醇G、泽泻醇A、11-deoxy-alisol B 23-acetate、11-deoxy-alisol B、11-deoxy-alisol C和环氧泽泻烯10个差异性成分,其中泽泻醇G和泽泻醇A的含量盐制后明显下降。结论 利用UPLC-Q-TOF-MS可全面鉴定泽泻生品和盐制品中的化学成分。泽泻盐制前后部分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取代基团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为泽泻盐制前后功效变化的物质基础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滢  杨秀伟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9):1074-1079
目的:研究麸炒白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麸炒白术70%乙醇水提取物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苍术酮(1)、蒲公英萜醇乙酯(2)、白术内酯Ⅶ(3)、白术内酯Ⅰ(4)、双白术内酯(5)、双表白术内酯(6)、杜松脑(7)、白术内酯Ⅱ(8)、白术醚(9)、8-表白术内酯Ⅱ(10)、8-表白术内酯Ⅲ(11)、白术内酯Ⅲ(12)、4R,15-环氧白术内酯Ⅱ(13)、4R,15-环氧-8β-羟基白术内酯Ⅱ(14)、桉叶-4(15)、7-二烯-9α,11-二醇(15)、β-谷甾醇(16)、白术内酯Ⅳ(17)、豆甾醇(18)、葡萄糖(19)、蔗糖(2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中药白术中分离鉴定。本文首次报道麸炒白术的系统性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降香及伪品中挥发性成分分析,筛选其挥发性差异成分,为降香真伪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降香及伪品中挥发性成分,GC条件采用程序升温(柱箱初始温度50℃,保留时间1 min,以10℃·min-1升温至300℃保持10 min),流速1.0 mL·min-1,分流比10∶1,进样量1 mL,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扫描范围m/z 35~550。通过数据库匹配鉴定化合物种类,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并运用SIMCA 14.1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聚类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2及P<0.05筛选出降香及伪品的挥发性差异成分。结果:分别从降香、巴里黄檀、阔叶黄檀、两粤黄檀、斜叶黄檀、交趾黄檀中鉴定出26、17、8、22、24、7个挥发性成分,其中降香的特有成分11种,巴里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6种、阔叶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3种、两粤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6种、斜叶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8种、交趾黄檀特有挥...  相似文献   

4.
吴学辉  程心玲  潘艳琳  张晓斌  肖钦 《中成药》2023,(11):3670-3677
目的 基于HPLC-QAMS/GC法多组分定量,建立多元统计分析及加权TOPSIS模型,对不同产地广藿香进行综合质量评价。方法 HPLC-QAMS法同时测定新西兰牡荆苷、紫葳新苷Ⅱ、毛蕊花糖苷、列当苷、异毛蕊花糖苷、鼠李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藿香黄酮醇、雷杜辛黄酮醇、广藿香酮的含量。GC法测定百秋李醇含量。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影响广藿香化学成分差异的标志性成分。加权TOPSIS模型对广藿香整体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6.85%~100.20%,RSD 0.67%~1.64%。毛蕊花糖苷、百秋李醇、广藿香酮、列当苷是影响广藿香产品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18批不同产地广藿香加权TOPSIS法质量评价贴近度(Dn)分别为0.382 1、0.512 9、0.512 5、0.535 8、0.535 7、0.358 8、0.536 5、0.548 3、0.206 3、0.178 2、0.142 6、0.117 4、0.716 9、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麸炒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炮制全过程的定性判别模型,筛选出可以表征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程度的气味成分。方法 制备麸炒白术饮片,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分析。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气味图谱,与Arochembase数据库对比得到气味成分信息,结合峰面积分析气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通过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将麸炒白术炮制全过程样品成功分为4类:生品、炮制不及、炮制成品和炮制太过。在炮制过程中,3-甲基十五烷、十二烷基丙酸酯、正辛基环己烷、1,3-二硝基苯、8-甲基十五烷5个气味成分的峰面积占比较高,其中1,3-二硝基苯在炮制全过程中峰面积呈降低趋势;3-甲基十五烷从炮制不及到炮制成品的过程中峰面积呈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古今不同加工方法对百合煎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该药材的产地加工、饮片炮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利用准分子离子、特征碎片离子等信息,并参考相关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主要差异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差异成分进行定量研究,比较百合不同加工品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区别。结果:从百合不同加工品煎液及鲜百合水浸液、烫煮液中共鉴别出24个成分,其中17个酚类、5个皂苷类、2个生物碱类;与鲜百合煎液比较,烫煮干百合煎液中王百合苷A、对香豆酸、秋水仙碱等成分含量减少,蒸制干百合煎液中王百合苷C含量降低,水浸鲜百合煎液中王百合苷A、王百合苷C成分含量减少;与烫煮干百合煎液比较,鲜百合煎液与水浸鲜百合煎液中成分的整体含量要高,蒸制干百合煎液除王百合苷C的含量略低外,其他成分含量要高于烫煮干百合煎液。结论:不同加工过程会对百合煎液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产生一定影响,烫煮法加工鲜百合有利于百合的保存,但会造成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样品进行定性鉴别,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成分,HPLC法测定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没食子酸、阿魏酸、马钱苷酸、绿原酸、藁本内酯、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97种成分,包括有机酸、环烯醚萜、苯肽、皂苷、核苷、氨基酸,生品组、炮制品组、酒当归组、酒萸肉组中分别鉴定出90、88、89、86种成分。与生品组和酒当归组比较,酒萸肉组和炮制品组中有机酸总含量升高,环烯醚萜苷总含量接近;酒萸肉组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结论 酒萸肉的加入可增加加味拱辰浓缩丸组方配伍合理性,酒当归的加入也具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5,(9)
目的采用GC-MS技术对5个产地(铜陵、亳州、垫江、运城、嘉兴)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方法GC-MS结合NIST 05标准质谱图库对牡丹皮提取物进行分析,然后应用化学计量学中的主成分分析(PCA)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法进行验证。结果在牡丹皮的提取物中有41个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1个,主要为芳香族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占总量的80%以上。而且,不同产地牡丹皮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有量和种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为区分各个产地的牡丹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地黄九蒸九制过程中糖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快速鉴别不同蒸制次数地黄的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蒸制次数地黄多糖含量;采集不同蒸制次数地黄的红外光谱,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红外光谱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地黄中多糖含量逐渐升高,在第五次蒸制时出现转折,而后急剧下降,六次蒸制后多糖含量变化波动范围很小,最后趋于动态平衡。建立的红外图谱共标定8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生地、第五次蒸制的熟地黄各自聚为一类;第一、二、三、四次蒸制的熟地黄聚为一类;第六、七、八、九次蒸制的熟地黄聚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两个差异贡献波段3392cm-1和1153cm-1,其中1153cm-1是糖苷的特征吸收峰波段。结论 不同蒸制次数地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为快速鉴别地黄蒸制次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谢菁琛  刘倩倩  李兰  刘月新  吴萍 《中成药》2023,(7):2265-2274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TOSIS法对玉竹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UPLC-Q-TOF-MS法分析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差异性分析,UPLC法同时测定芦丁、山柰酚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酚酸、总皂苷含量,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建立质量评价模型。结果 34批样品成分差异较大,有58个差异化合物;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指数在0.112 4~0.664 3之间,其中湖南玉竹质量最优。结论 该方法科学可靠,可用于玉竹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感官评价基础上,比较壁虎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探讨壁虎不同炮制方法的矫臭作用。方法 分别制备壁虎生品、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与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请10位气味评定人员依次对6种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评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出关键臭气成分,并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水溶性浸出物和蛋白质含量为内在指标,感官评价评分与差异性成分含量排序为外在指标,分别赋予其权重0.25,计算壁虎生品与炮制品综合得分,以评价各炮制方法的矫臭作用强弱。结果 壁虎生品、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与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的感官评价平均评分分别为1.6、5.2、6.2、6.1、7.2、8.0分。ROAV结果表明影响壁虎气味的关键成分为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异戊醛、三甲胺、1-辛烯-3-醇、正辛醛、壬醛、2-甲基萘、γ-辛内酯、2-庚酮与苯酚。主成分分析(PCA)将生品与炮制品显著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生品与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之间分别存在16、13、16、16、16个差异成分;其中共有差异成分4种,即差异臭气成分2-甲基萘与2-乙基对二甲苯的含量均降低,差异香气成分2-癸酮与2,3,5-三甲基吡嗪的含量则均升高。综合评分结果显示,各炮制品的矫臭作用由高到低为滑石粉烫品>酒炙品>醋炙品>炒黄品>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结论 滑石粉烫法为改善壁虎臭气较优的方法,可为壁虎的炮制矫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为深入阐明该饮片的炮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Titank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0~0.01 min,5%B;0.01~20 min,5%~35%B;20~25 min,35%~45%B;25~50 min,45%~95%B;50~52 min,95%B;52~52.1 min,95%~5%B;52.1~55 min,5%B。负离子模式:0~0.01 min,5%B;0.01~25 min,5%~30%B;25~40 min,30%~55%B;40~45 min,55%~95%B;45~47 min,95%B;47~47.1 min,95%~5%B),柱温40 ℃,流速0.25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ESI),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扫描范围均为m/z 50~1 250。采用对照品比对、数据库匹配和文献参照对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MarkerView? 1.2.1软件对所得数据归一化处理,应用SIMCA-P 14.1软件对生品和炮制品的MS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其中黄连水炒吴茱萸48种、生品44种,炮制后新增了丹参素、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氧化小檗碱、原阿片碱、13-methylberberrubine、canadine共6种化合物,(S)-7-hydroxysecorutaecarpine、wuchuyuamide Ⅱ在炮制后未被检出,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在炮制后总体含量明显下降,柠檬苦素类成分含量总体有所上升,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总体下降不明显。PCA及OPLS-DA结果表明吴茱萸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得到槲皮素、二氢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等12个炮制差异性成分。结论 黄连水炒吴茱萸中主要含有酚酸、黄酮、柠檬苦素及生物碱类成分,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一定变化,炮制辅料的加入和热水浸泡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为该樟帮特色炮制品种的炮制机制阐释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产地浙贝母质量。方法 采用UV-Vis、HPLC-ELSD、HPLC-DAD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水溶性成分(尿嘧啶、胞苷、尿苷、2-脱氧尿苷、肌苷、腺嘌呤、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总含量,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质量。结果 浙江产浙贝母中总生物碱含量,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9种水溶性成分总含量均高于湖南安化、湖北宜昌产,其中舟山产样品中9种水溶性成分总含量、总生物碱含量,象山产样品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浙江产地样品中。结论 浙江产浙贝母质量较好,以舟山、象山产更明显。本实验可为该药材采购产地选择及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鲜白茅根、白茅根和茅根炭的化学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鲜白茅根、白茅根、茅根炭3种样品各10批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采用Origin Pr0 2018软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变化进行研究,阐明乌梅炒炭的炮制原理。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乌梅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小鼠肠推进和断尾实验比较乌梅炒炭前后药效的变化。结果 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将乌梅与乌梅炭化学成分聚为2组并标示出6个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柠檬酸-葡萄糖溶液(acid citrate dextrose,ACD)具有抗凝作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乌梅水煎液和乌梅炭水煎液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炒炭后产生了止血作用,止血作用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成分。结论 乌梅与乌梅炭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炭的止血作用可能与其炒炭后ACD等成分含量降低及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特色炮制工艺对枳壳化学成分的影响,筛选优势饮片品种。方法:采用UPLC-Q/TOF-MS检测枳壳中化学成分,选择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0. 1%甲酸水溶液(A)-0. 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5%~35%B;10~18 min,35%~75%B;18~21 min,75%~100%B;21~24 min,100%B;24~24. 1 min,100%~5%B;24. 1~28 min,5%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质谱扫描范围m/z 50~1 200,通过对照品、相对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和文献信息鉴定枳壳甲醇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利用SIMCA-P 13. 0软件建立枳壳各炮制品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获取PCA得分图,PLS-DA载荷图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造成枳壳炮制前后主要差异的物质基础。结果:鉴定出了54个化学成分,PCA提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枳壳组间差异性较大,PLS-DA筛选出VIP值1的14个化学成分作为炮制前后差异性的主要化学标记物,包括橙皮素、枸橘苷、柚皮芸香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内酯、柚皮素、去乙酰诺米林、去甲川陈皮素、橙皮素5-O-葡萄糖苷、橙皮素7-O-葡萄糖苷、新北美圣草苷和4',5'-二氢补骨脂素;将其综合加权评分后发现蜜麸枳壳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结论:枳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黄酮类成分是区分枳壳不同炮制品最重要的化合物类别,江西樟帮蜜麸枳壳为枳壳的优势炮制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枇杷清肺饮物质基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并建立同时测定其5种指标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该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CQUITY UPLC(R) CSHTM C18色谱柱(2.1 mm×l00 mm,1.7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麦冬HPLC指纹图谱,分析不同产地麦冬质量差异性.方法:收集3个产地(浙江慈溪、四川绵阳、四川三台光明镇)共15批麦冬样品,采用HPLC法建立麦冬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探讨不同产地麦冬的质量差异.结果:不同产地的麦冬样品在化学成分的种类上相似,但在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建立的麦冬...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表征并比较清热除湿汤4种提取物的化学信息,并将4种提取物化学信息与抗炎药效结果相结合,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辨析清热除湿汤中与抗炎药效作用直接相关的化合物组成。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表征清热除湿汤4种提取物:(1)醇提部分+水提部分组,(2)醇提部分+水提醇沉后上清液组,(3)醇提部分+水提醇沉后沉淀组,(4)标准煎剂组的化学信息。结合以上4种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锁定药效最佳组(1)与标准煎剂组(4)差异较大的色谱峰,根据一级准分子离子峰、二级特征性碎片的精确质量数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数据,进行化合物鉴定归属。结果: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将清热除湿汤4种提取物进行很好的分组聚类,并以组间距离体现组间差异大小,其中组(4)(标准煎剂)与其他3组差别最为显著,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显著区分;组(1)(醇提部分+水提部分组),组(2)(醇提部分+水提醇沉后上清液组)及组(3)(醇提部分+水提醇沉后沉淀组) 3组,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一定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将药效佳组(1)与标准煎剂组(4)进行组间分析比较,锁定了11个对组间差异贡献大,且可信度高的色谱峰,并初步鉴定为龙胆苦苷,茵芋苷,黄芩苷,黄芩苷异构体,汉黄芩苷,5,6,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7-O-葡萄糖唐醛苷,5,6-二羟基-6,8,2',3'-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大车前苷及甘草酸。结论:该研究以谱效结合的方式初步探讨并鉴定了与清热除湿汤抗炎药效相关的化合物组成,为筛选清热除湿汤提取纯化工艺及优化制剂处方提供物质基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地麦冬1H-NMR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 .方法 以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N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 ,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