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医学对闻吸疗法有不少论述,它通过呼吸道闻吸药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闻吸药物的论述,如“闻吸醒脑”,“闻药治病”。《内经》云:“肺者,气之本,开窍于鼻。”《疮疡全书》云:“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鼻纳而通六经”,说明气味药从鼻而入,上通于脑,下达于肺,通十二经脉。在治疗方法上有:开窍,行气,理血,化湿,辟秽,健脾,止痛,解表,散寒,醒脑,通经活络等。说明闻吸药味对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清代名医吴机指出: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嗅香提神,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用得其宜,远胜诸药。…  相似文献   

2.
鼻腔给药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给药又称鼻药疗法(简称鼻疗).是将药物施于鼻腔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该疗法历史悠久,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冲就已有鼻疗法的记载。笔者认为,鼻疗法实为一种安全、简便、速效、高效的给药方法,在中医急症临床中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1$疗法治疗中医急症的历史沿革及应用现状早在《五十二病方冲就记载了用鲜产鱼和盐外敷治疗螟病鼻断的记载,与《五十二病方们期的《养生方》中,载有“茹,湿磨盛之,饱食饮酒……者,嗅之”,表明当时已有采用鼻腔嗅药法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鼻疗法用于中…  相似文献   

3.
搐鼻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以药物作用于鼻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对不同疾病可通过滴鼻、塞鼻、吹鼻、嗅鼻、涂鼻、熏鼻、灌鼻、探鼻等方式给药。这种鼻腔局部给药的方法,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和相关器官的传递而起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该疗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可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本文主要对搐鼻疗法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总结该疗法在中医眼科古籍中的相关记载,以期将其推广应用于眼病中。  相似文献   

4.
鼻疗与头痛     
鼻疗属中医外治法中的涂、塞、嗅、滴等方法,是通过鼻粘膜给药以达病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鼻为一身血脉所经及清阳交合  相似文献   

5.
林驰  叶永铭 《环球中医药》2011,4(4):310-313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其病因病机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加上风寒、异气之外邪侵袭而致鼻窍不利,临证多将本病分为肺气虚弱、肺脾气虚、肾精亏虚三型.回顾近20年相关文献,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多在80%以上,且方法多样,除传统针法、灸法外,还有多种外治法.在不同疗法中,穴位的选择各有特点,如针法选穴多远近配合、标本...  相似文献   

6.
中医外治疗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洒剂等,应用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围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施治整体综合疗法是这类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其中外治法和体位疗法的效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取嚏疗法是通过刺激鼻腔或使药物在鼻内吸收,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方法:探物取嚏、搐鼻取嚏、吹鼻取嚏、塞鼻取嚏、嗅鼻取嚏、灌鼻取嚏。  相似文献   

8.
中医鼻疗法是中药鼻腔给药 (包括塞鼻、搐鼻、吹鼻、滴鼻、灌鼻、熏鼻、嗅鼻、涂鼻、探鼻等 )以治疗全身疾病的外治疗法.中医塞鼻法则是文献资料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中医鼻疗法之一.本文拟对该疗法的现代应用报道结合中医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和分析,加深对该疗法的认识,扩大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鼻疗法(鼻腔给药)属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包括药物搐鼻、吸鼻、嗅鼻、滴鼻、熏鼻等诸多方式。鼻疗法的治病机理有两个方面:一是鼻腔内黏膜、血管较为丰富,通过鼻腔给药,药末容易快速吸收;二是鼻腔内神经对气味敏感,而鼻疗药物以芳香、开窍之品居多,这类药物刺激性、穿透力均较强,药味易被嗅觉神经感知,对人体生理、心理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达到治病之效果。中药鼻疗应用范围广泛,而且由于鼻居于头面,鼻腔给药容易使药物快速地到达病所,所以此法对头面疾病(如头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追寻针灸、推拿疗法的起源,探求中医外治法的机理,使人们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医外治法的本质,从而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开阔思路。方法: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推理分析,揭示外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结论:人类最早的外治法工具就是自己的双手;只要给穴位或疾病的反应点一个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良性调节作用,就能治疗疾病。这一结论为今后发明新的外治疗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综合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斌  翟春杰 《中医研究》2001,14(3):38-40
运用中药汤剂,鼻嗅剂及耳穴按压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过敏性鼻50例,总有效率98%。并探讨本病病机为在肺脾肾正虚的基础上,又加“饮邪为患”,中医治疗时应注意扶正不忘祛邪。此综合治疗方法内服外用并举,标本兼治,针对性强,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鼻鼽的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虚或阳虚,病因多为素体亏虚、外感邪气、饮食失节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下,临床应用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等治疗鼻鼽,疗效较佳。该文通过整理古籍文献,结合临床所见,发现鼻鼽的发病除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心、肝二脏,因此临床辨证应基于五脏、八纲理论,明确鼻鼽病位、病性,明辨缓急,对证施治,以提高临床疗效。该文试从五脏角度探讨鼻鼽的病机及针灸应用。  相似文献   

13.
鼻疗法是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口服给药,鼻疗法更为迅速、简便,正如《医门法律》云"鼻窍为脑之门户,故即从鼻中行其宣利之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中国历代医家对鼻疗法治疗头痛均有相关记载,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关于鼻疗法治疗头痛进行归纳总结,将鼻疗法分为灌鼻法、塞鼻法、吹鼻法、搐鼻法、吸鼻法等不同方式,了解鼻疗法治疗头痛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头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刺血疗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宋立刺血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眼科主要用麦粒肿、巩膜炎、角膜炎、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等病的治疗。中医认为这些病变的病因多由风热毒邪外裂、气机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素有内热,火郁不得宜泄,上逼目窍而致病。由“热、郁”致病,或病久体...  相似文献   

15.
鼻疗治疗全身性疾病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疗治疗全身性疾病及其特点吉林省四平市卫生学校(136000)高冬菊张文龙*高海谦关键词:鼻疗治疗应用中医药文献综述临床研究鼻疗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中医药古籍中多有著述。鼻疗除用于鼻粘膜、鼻窦等疾病的局部治疗外,也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疗法之一。临床应用单...  相似文献   

16.
醒鼻散嗅用治疗慢性鼻窦炎5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醒鼻散嗅用治疗慢性鼻窦炎54例甘肃省武都县中医院(746000)马跃东主题词鼻窦炎,慢性/外治法嗅法鼻窦炎属祖国医学“鼻渊”的范畴,临证常表现为鼻塞、鼻流浊涕,甚则额痛、患侧头痛、香臭不闻,常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笔者自拟醒鼻散嗅用,治疗慢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心绞痛可内病外治。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外治法如穴位贴敷疗法、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艾灸疗法、离子导入疗法、中药封包疗法等,在临床应用中能有效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就中医外治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起源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及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某些树枝、草茎采用熏蒸、涂敷、贴敷等外用方法使其直接作用于体表可发挥治疗疥疾、祛虫等功效,外治法由此形成。“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最大的优势及特色所在,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运用穴位具有通过经络沟通脏腑以调和阴阳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中药外治法的优势。穴位贴敷法萌芽于早期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宋明时期,成熟于清代,期间各朝代医家对该法的探索、认识以及应用,使穴位贴敷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外治理论。经现代研究证明,贴敷给药可避免肝首过效应以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穴位贴敷是结合了中医中药与经络理论的治疗手段,可产生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两者的叠加作用,对机体产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多重影响,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穴位贴敷法的应用概况、对皮肤免疫的影响、对神经-炎症机制的调节、与人体循环网络之间的联系及其剂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医外治法作为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简单便捷、直达病所的特点。中医外治法配合中医内治法或西医治疗宫颈HR-HPV感染,可有效改善局部症状,调节局部微环境,临床疗效较佳。该文对宫颈HR-HPV感染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医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记载了用鲜鱼和盐等药物外敷于鼻部治疗螟病鼻断的方法,堪称鼻疗法最早的文献。所谓鼻疗,根据其作用部位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鼻疗,是指所有以鼻部作为施治或用药部位的各种疗法,其作用部位不局限于鼻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