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培养模式”结合了中医师承和信息时代数据挖掘方法的优势,借鉴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医德、注重知识交融、具有思辨能力、符合个性发展的卓越中医师,真正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创新,建立痹病学科卓越中医医师教育体系和培养保障体系,走好中医痹病学科卓越医师教学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医教协同、深化师承教育政策的颁布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对中医思维培养、院校与师承教育的结合、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影响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介绍了我校在思维传承、技能传承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师承教育的发展是培养中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教育方法,在中医传承发展与教育教学及临床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与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改革中医教育体制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多方位、立体化构筑中医卓越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重创新"的新型卓越中医药人才,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中不可取代的方式,讲究一对一的口授心传,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作用显著。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主要是院校教育,院校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自身局限性,这种统一化教育不太符合中医的专业特征,也不利于各学派繁荣发展,因此结合与加强中医师承教育成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师承教育的概念、发展、与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比较、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迪 《中医临床研究》2020,(3):F0003-F0003
《人民日报》近日推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评论,今天刊发第二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当前,中医药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严重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中医教育自身规律,发展的核心主题是传承创新,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在探索中医教育的实践中,创新中医经典教学体系,强化中医药知识传承;抓临床教育,打好中医临床实践功底;融合师承教育,不断优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机制;致力“英才教育”,积极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中医药教育要突出自身特点,把握特殊规律,探索中医药教育多元化模式,汲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加速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探索院校教育和中医药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做好传承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从中医师承教育的概念、方式,以及跟师学习体会等方面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师承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师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教育教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医教协同,进一步深化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夯实人才基础,是当前中医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中医药大学医教协同历经20年探索发展,在提高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医师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对院校教育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补充的多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其中,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师承教育则因其注重临证实践的特点,对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分别从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院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及师承教育对中医思维形成之重要性等方面对当前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认为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中医学子的临证思维能力,从而塑造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助力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顺应新时代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守正创新的中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围绕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育人导向、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学生培养模式、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面向国家战略优化人才培养策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基于学习成果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等改革路径,以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和科学研究与应用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的有效方式。中医院校附属医院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平台,分析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师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充分发挥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优质资源前提下,从跟师学习方式、医德教育、师承教育质量监管、师承教育资源平台等方面探索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杨关林 《中医教育》2012,31(1):8-11
面对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中医特色不鲜明的质疑和困惑,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师承特色实验班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深刻阐释中医教育发展规律,注重挖掘传统中医精髓,提出了将“以‘师带徒’为主要特征的师承教育模式”引进院校教育的观点,使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传承模式有机结合,着力塑造“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特色中医药人才.这一观点和理论对当前中医教育改革和建构现代中医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主要是以院校教育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发展中医师承教育仍然是中医药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对中医师承教育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条文,界定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内涵,发现当前师承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此文提出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1+2+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从打造创新训练大平台、建设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新实践载体、组建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以“主客相融”“整体关联”“意象推理”为特点,是一种在现象层面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认知方式。“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和特质,是中医文化与学术之根,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首要要素。遵循“象”思维的认知路线,总结“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启悟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引领中医药学自主创新,是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梳理2012—2022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全面了解中医药高等教育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研究热点,为相关学者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CiteSpace 6.1版可视化分析2012—2022年中文期刊发表的以“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主题和关键词的503篇文献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结果 以“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主题和关键词的文章的发文高峰为2017年;作者史亚飞和郭宏伟的发文量最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其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共产生了8种关键词聚类,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出现频次和中心值较高,是学者2012—2022年的研究焦点,关键词改革、师承教育分别是8个关键词中持续时间最长和爆发强度最高的,2020—2022年的研究趋势为“守正创新”。结论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在适应教育变革和国际化的基础上,推崇守正创新,通过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多元需求的中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针对目前中医皮肤病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强化中医文化自信、培养中医思维能力、扎实理论学习、锻炼科研能力、升级教学方式等措施,探讨新时代中医皮肤病学研究生培养彰显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专科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