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不仅可直达病灶部位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还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阴道黏膜给药在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的治疗和避孕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阴道的生理特点,探讨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品数据库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阴道黏膜给药上市制剂为研究对象,对其剂型、适应症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阴道黏膜给药系统的相关文献,对其剂型和体内外评价进行了综述;指出了阴道黏膜给药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以西药制剂为主,相关的中药制剂开发较少,(2)剂型以片剂、栓剂、胶囊剂等常规剂型居多,(3)开展体内外评价的研究较少。提出阴道黏膜给药系统今后发展可在多种药物联合给药、高黏附性的辅料、脂质体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期为阴道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鼻用制剂具有独特的给药优势,在局部和全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我国中医药鼻腔给药治疗历史悠久,近年来,中药鼻用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数据库、药智网及中国知网近30年收载的中药鼻用制剂相关信息,笔者对现代中药鼻用制剂的剂型、上市产品、常用中药、辅料、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梳理,围绕中药鼻用制剂发展中面临的部分产品剂量不准确、辅料质量标准体系不齐全、安全性评价建设不完善、鼻腔给药装置研发较为缺乏等诸多问题,从中药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辅料的质量控制与使用、新剂型的开发、中药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鼻腔给药装置的设计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对策和展望,以期为中药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直肠给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莉  唐建元 《中医研究》2002,15(1):58-60
直肠给药是把祖国医学传统的导药法与现代医学的灌肠法相结合的给药方法。它是将制剂注入直肠或乙状结肠内,药物经肠壁周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及中药栓剂或原药塞肛等。常用剂型有栓剂、明胶胶囊、保留灌肠液、微型灌肠液和泡沫剂等。因该给药方法与口服比较有吸收快、避免了肝脏的首……  相似文献   

4.
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采用鼻腔给药方式治疗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受给药剂型限制,使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随着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不断应用,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进展以及中药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脐部给药制剂相关文献,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的用于脐部给药的制剂作为主要参考,对中药脐部给药制剂的剂型、品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综述了其研究进展,并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中药脐部给药制剂作为中医药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生产工艺粗糙、缺乏国际公认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科学的药理临床证据、生物药剂学研究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药灌肠剂治疗急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制成液体,直接灌入或消入直肠的一种剂型,起源于《伤寒论》的“导法”;“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剂型尚未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笔者认为,中药灌肠剂不失为一种简便、速效、高效的给药途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1 中药灌肠剂治疗急症的优势1.1 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中药灌肠剂系经直肠吸收,既避免了胃酸及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也大大减小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对药效的影响.某些难以吸收的药效成分,还可通过加入直肠吸收促进剂(如EDTA、柠檬酸三钠等)的方法增加中药的吸收和利用度.1.2 吸收快、显效速.灌肠剂在吸收显效速度上比九、片、汤、栓及肌肉注射都快,甚至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辜氏用麻黄汤煎剂直肠给药,治疗外感风寒型的支气管哮喘,给药15分钟后就汗出喘止.邓氏批较清瘟败毒饮口服与灌肠给药对家兔的退热作用,发现直肠给药解热时间较口服给药有显效快(P<0.05)的特  相似文献   

7.
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用的传统剂型之一,但对中医急症、小儿患者,口服中药就很困难了。最近国内有人试用中药汤剂直肠点滴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外近来也有研究直肠对药物吸收情况的报道。中药直肠给药剂的直肠给药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保持了汤剂的特点。为此,我们以家兔高热为病理模型,选用“清瘟败毒饮”分别进行口服与直肠点滴给药的药理比较,初步探讨了中药直肠给药剂直肠点滴给药的显效速度,相应疗效,吸收情况及影响其吸收因素。一、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中药阴道给药制剂研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药阴道给药制剂研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药品评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就剂型选择合理性、安全性、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药阴道给药制剂的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谈骨伤科中药巴布剂的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信  秦亚梅 《光明中医》2008,23(10):1608-1609
中药巴布剂是将中药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上的一种外用经皮给药制剂,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尤其较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型外用膏药就是应用于骨伤科的复方紫荆消伤膏,它的诞生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与传统的骨伤科膏药相比,中药巴布剂具有吸收面积恒定、给药剂量准确、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强、药效好的特点,并且粘贴性能佳、剥离方便,透气舒适,保湿性及涂展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药直肠给药,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包括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中药栓剂以及原药塞肛。最早源于《伤寒论》土瓜根及猪胆汁导法,近年中发展很快。现将临床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煎煮法对中药汤剂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湖南湘潭市药品检验所(411100)胡德益主题词煎药法,煎出率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用的传统制剂之一,它具有吸收快,药效好,配方活,能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需要等优点,是目前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剂型。为了充分发挥中药汤剂...  相似文献   

12.
谭世斌  谭麟 《河南中医》2004,24(7):81-81
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革,是在实现中医现代化,甚至是中医药在“适者生存”这条自然法则面前进退存亡的关键之一。所以研制中药剂型和改革给药途径,是当前振兴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继承发掘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锭、煎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将中药制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剂型片、膜、胶囊、合剂、冲剂、栓剂、霜剂、针剂、大输液剂、气雾剂等,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直肠给药法在治疗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光明中医》2009,24(9):1771-1772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剂型中鼻腔给药因其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与应用广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药鼻腔给药的剂型与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中药经皮给药机理、特点、常用剂型3个方面,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为例,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经皮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通过透皮吸收,药力直达病所,发挥药效,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等。特别是乳房疾病,更适合经皮给药,因其是体表器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透皮给药制剂以其毒副作用小、长效方便等独特优势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制剂学专家,并成为当今国际制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双黄连静注、栓剂、微型灌肠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双黄连”中两种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绿原酸为控制指标,测定“双黄连”注射剂、微型灌肠剂、栓剂的人体血清浓度,并用电子计算机求出三种剂型的AUC、Cmax,Tp及t检验和生物利用度。研究认为“双黄连”栓剂生物利用度优于微型灌肠剂,是“双黄连”注射剂临床静脉滴注后,维持血药浓度的有效剂型。对较轻的患者,则完全可以用“双黄连”栓剂直肠给药,取代“双黄连”注射剂静脉给萄。  相似文献   

18.
中药灌肠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即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特别是儿科中药灌肠替代口服给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直肠点滴法两种。  相似文献   

19.
粘膜给药是指药物与生物粘膜表面直接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目前常用的中药粘膜给药制剂有栓剂、灌肠剂、气雾剂、滴鼻液等.由于粘膜不存在皮肤那样的角质层,且粘膜下毛细血管丰富,使粘膜给药具有剂量小,起效快,无肝脏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但有易流失,难于维持长久疗效的缺点。后来有人将生物粘附技术引进中药制剂,制成的新剂型称为生物粘附制剂,在保持其优点的同时克服了原有剂型的缺点,本文就近几年来中药生物粘附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生物粘附制剂的作用机制 生物粘附制剂是将药物与某…  相似文献   

20.
由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中药室主任谭毓治主持完成的“中药直肠给药实验研究”课题,最近通过了北京、四川、江西等地中医药专家的鉴定。中药直肠给药古已有之,但缺乏进一步科学阐明,临床应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该课题从药效学和化学成分两方面入手,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直肠给药较口服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其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