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调查文成县老年人失能发生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制定老年人失能早期预防及干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年1—10月,调查文成县20个农村社区的705名老年人基本人口学特征、失能情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情况,采用Pearson 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失能影响因素。结果 文成县≥60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为24.40%,其中轻度失能者占比最高,为82.56%。年龄≥80岁(OR=1.923,95%CI:1.083~3.416)、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较好(OR=0.568,95%CI:0.380~0.849)、罹患慢性病数量(OR=1.980,95%CI:1.070~3.665)、近一年住院次数(OR=2.657,95%CI:1.713~4.120)及获得社会支持程度高(OR=0.451,95%CI:0.281~0.723)是老年人失能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文成县≥60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以轻度为主,卫生健康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失能预防及干预网络,重点针对高龄、慢病患病数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老年人失能状况并分析失能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CHARLS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国≥60岁农村户籍老年人的失能状况进行分析,利用Katz指数量表评价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判断其失能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失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从CHARLS 2013数据库中选取≥60岁农村老年人样本,共7 629人,其中失能农村老年人668人,失能率为8.8%;洗澡的失能率最高5.8%,吃饭的失能率最低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80岁(OR=4.186,95%CI=3.364~5.210)、低经济收入(OR=2.689,95%CI=1.832~3.947)、患有≥3种慢性病(OR=2.301,95%CI=1.827~2.897)、睡眠状况较差(OR=1.727,95%CI=1.384~2.155)、心理健康状况较差(OR=2.511,95%CI=1.962~3.214)的农村老年人失能风险较高;每月饮酒超过1次对农村老年人失能具有保护作用(OR=0.530,95%CI=0.417~0.675)。结论中国农村老年人失能率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对2369名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比例分别为44.4%、52.7%、2.9%,失能程度(OR=1.76,95%CI:0.241~0.889)、自评健康状况(OR=1.61,95%CI:0.133~0.822)、生活富裕程度(OR=2.98,95%CI:0.531~1.653)、生活来源是否够用(OR=2.27,95%CI:0.404~1.237)、生病能否及时就医(OR=2.04,95%CI:0.074~1.352)、主要照料者(OR=9.14,95%CI:0.280~4.147)、主要照料者态度(OR=10.88,95%CI:1.334~3.440)、平时主要聊天者 (OR=2.46,95%CI:0.227~1.576)是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亟需构建完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城乡差异,为缩小城乡老年人健康差异、提高老年人健康公平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中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4 058名≥65岁老年人自评健康相关数据,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Fairlie分解,分析城乡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其差异。结果 4 058名≥65岁老年人中,自评健康者1 977人,自评健康率为48.72%;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率为51.40%,高于乡村老年人的46.37%,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和锻炼的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女性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中学、吸烟、饮酒和锻炼的乡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中的51.29%是可观测因素造成的,另外48.71%是城乡地域属性本身造成的;各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对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0.016 4,P=0.007),贡献率达32.60%。结论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优于老年人,生活方式是造成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2 896名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状况四个方面探讨东中西部的农村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东中西部的农村老年人患抑郁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3,P<0.001),东中西部农村老年人抑郁率分别为24.34%、30.11%、36.77%。东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主要受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月均支出、参加社交活动、饮酒、慢性病以及自评健康的影响(均有P<0.05),有伴侣(OR=0.774,95%CI:0.640~0.936)、中等家庭月均支出(OR=0.797,95%CI:0.651~0.977)、参加社交活动(OR=0.788,95%CI:0.668~0.930)及饮酒(OR=0.789,95%CI:0.649~0.960)为抑郁的保护因素,女性(OR=1.736,95%CI:1.400~2.153)、慢性病(OR=1.328,95%CI:1.091~1.618)及自评健康不良(OR=2.924,95%CI:2.259~3.784)为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防治农村老年人的抑郁,需要注重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加强社会支持。同时还需防治慢性病,全面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天津市≥60岁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探索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工作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天津市内6区≥60岁社区老年人并按照男女比例1∶1进行随机抽样,于2021年9—12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610份有效问卷。调查人群在1年内发生过跌倒的人数为95人,跌倒发生率为15.6%,男性(16.7%)略高于女性(1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到访频率低于1次/月(OR=1.94,95%CI:1.11~3.38)、健康状况自评较差(OR=5.70,95%CI:1.94~16.74)和患有高血压(OR=1.77,95%CI:1.04~3.01)的老年人跌倒风险更高,而年龄在70~75岁之间的老年人(OR=0.29,95%CI:0.15~0.56)其跌倒风险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结论 天津市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相对较高,特定年龄段、具有高血压、子女来访频率较低及健康状况自评较差是跌倒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城乡慢病老年人的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5年CHARLS 数据库中3 194名60岁及以上的慢病老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城乡慢病老年人的抑郁现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病老人的抑郁症状有城乡差异(χ2 = 66.374,P<0.001),其中城镇组的抑郁率为28.9%,农村组为44.6%。多因素分析显示,城市组特有的保护因素有年龄≧75岁(OR = 0.50,95%CI = 0.29~0.83),农村组特有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 = 1.89,95%CI = 1.53~2.33)、65~69岁(OR = 1.50,95%CI = 1.19~1.90)、3种慢病(OR = 1.59,95%CI = 1.21~2.09)、3种慢病以上(OR = 2.52,95%CI = 1.84~3.47)、独居(OR = 1.30,95%CI = 1.02~1.56)。结论 我国农村慢病老人相比城镇组抑郁检出率高,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促进慢病老人身心健康公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  方法  从济南市随机抽取24个社区,采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调查1 201名老年人。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201名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合格率11.1%。多因素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OR=4.50,95% CI:1.924~10.530,P=0.001)、家庭养老(OR=3.08,95% CI:1.326~7.165,P=0.009)、自评健康较差(OR=2.12,95% CI:1.022~4.406,P=0.044)、自评生活压力较大(OR=4.09,95% CI:1.686~9.938,P=0.002)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城镇户籍(OR=0.52,95% CI:0.337~0.815,P=0.004)、照顾孙子女以本人为主(OR=0.43,95% CI:0.273~0.682,P < 0.001)、城市基本医保/新农合医保(OR=0.22,95% CI:0.047~0.998,P=0.05)、商业性医保(OR=0.10,95% CI:0.019~0.552,P=0.008)、父母健在(OR=0.44,95% CI:0.264~0.719,P=0.001)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  结论  户籍类型、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照顾孙子女方式、养老方式、自评健康状况、父母健在情况、自评生活压力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纳入836名受访者。运用order logit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失能程度估计研究样本异质性。  结果  有55.74%的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亚健康,其中抑郁状况一般的为35.05%,抑郁状况差的为20.69%。基本特征、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特征、代际支持五方面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儿女数量对总样本抑郁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儿数量(OR=1.416,95%CI:1.055~1.901,P=0.020)和儿子数量(OR=2.012,95%CI:1.579~2.564,P=0.043)分别对中度和重度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产生负向影响,与孙辈同村(OR=0.732,95%CI:0.554~0.966,P=0.028)对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重度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产生正向影响(OR=0.527,95%CI:0.341~0.813,P=0.034)。  结论  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受多元因素共同影响。"养儿防老"与"多子多福"现象正在逐渐消失,"隔辈亲"现象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0.
许浩  陈娜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181-4184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失能老人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3 054名失能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失能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失能老人抑郁状况得分为(11.2±7.3),抑郁发生率为48.6%;城市地区的抑郁状况(49.4%)高于农村地区(44.5%)。低龄、重度失能、低生活满意度、家庭低收入、睡眠时间短是城乡地区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的共同危险因素;女性(OR = 1.494,P<0.001)、无照顾依靠(OR = 0.738,P = 0.001)、患3种以上慢性病(OR = 1.856,P<0.001)是城市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特有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存在着城乡差异,城市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且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对城乡失能老人的干预措施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9—2020年安徽省城乡≥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利用2019—2020年安徽省实施全国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的68个社区调查数据, 采用患者健康状况抑郁量表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 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5 532名≥65岁老年人, 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12%, 乡村(9.08%)高于城镇(6.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 无论城乡, 患有慢性病均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老化态度积极和心理韧性好均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有兴趣爱好(OR=0.64, 95%CI:0.45~0.91)、与子女关系好(OR=0.56, 95%CI:0.41~0.76)、与配偶关系好(OR=0.51, 95%CI:0.37~0.71)、朋友数量≥6个(OR=0.48, 95%CI:0.32~0.71)是城镇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与邻居关系好(OR=0.58, 95%CI:0.41~0.82)、朋友数量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流动老年人抑郁状况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居住安排、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对流动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方法 2014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1 378名流动老年人,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对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流动老年人中抑郁的发生率为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家庭年收入、户口类型、当前社区居住时间、居住安排、自评健康状况、日常沟通问题、生活满意度、睡眠质量、体育锻炼时间和社会支持对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70~79岁(OR=1.827)和≥80岁(OR=4.148)、婚姻状况为离异(OR=4.051)、当前居住时间5年(OR=1.733)、睡眠质量一般(OR=1.677)和差(OR=3.02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与配偶、子女、孙子女其中一类及以上居住在一起(OR=0.376~0.459)、家庭年收入为≥75 000元(OR=0.341)、自评健康棒极了(OR=0.268)和非常好(OR=0.222)以及好(OR=0.272)和一般(OR=0.40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越长(OR=0.831)、社会支持越多(OR=0.931)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流动老年人抑郁现象问题严重,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当前社区居住时间、居住安排、健康状况、睡眠质量、体育锻炼时间和社会支持是流动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以照顾家人为目的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的健康及锻炼行为。 方法 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获取研究对象3 175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及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照顾家人为目的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时长普遍较高,但城乡来源老年人存在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未患高血压/糖尿病、共同居住、本地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中个人经济独立(OR=1.62, 95%CI: 1.08~2.44)、农村老年人中家庭人均收入更高(OR=1.74, 95%CI : 1.38~2.18)与自评健康状况好相关。有序logistic回归表明,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锻炼时间长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经济独立(OR=1.63, 95%CI : 1.08~2.45)和独立居住(OR=1.56, 95%CI : 1.08~2.22)、农村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OR=1.35, 95%CI : 1.10~1.65)和健康自评好(OR=1.32, 95%CI : 1.11~1.56)与锻炼时间长相关。结论 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需要关注流动老年人群的异质性,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以促进流动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60岁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收集的相关信息,将51 255名≥60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问题参考美国行为危险因素调查(BRFSS)。样本复杂加权后,计算自评健康状况的总体分布及健康受到疾病、伤害、心理和情绪问题影响的比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偏比例优势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结果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为好、一般、差的比例分别为28.82%(95%CI:27.19%~30.45%)、55.34%(95%CI:54.00%~56.69%)和15.84%(95%CI:14.78%~16.90%)。偏比例优势模型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高、受教育程度降低、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自评健康状况逐渐变差(P0.05,P0.01)。农村、女性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更差(P0.01)。老年人过去30 d疾病率为33.78%(95%CI:31.03%~36.52%),伤害率为12.49%(95%CI:9.59%~15.39%),心理和情绪问题率为18.96%(95%CI:16.08%~21.85%)。logit模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疾病率增加,农村、西部地区、女性有更高的疾病率(OR值分别为1.10、1.79和1.28,P0.01)。西部、农村老年人伤害率更高(OR值分别为1.81、1.19,P0.01);西部、农村、女性老年人有更高的心理情绪问题率(OR值分别为1.70、1.15和1.24,P0.01)。结论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总体一般。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尤其是西部地区及女性老年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政策措施应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超重/肥胖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异质性,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年龄≥60岁的样本数据。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样本4 870,其中超重/肥胖有1 903人,超重/肥胖率为39.08%,农村老年人超重/肥胖率为33.10%,城镇老年人超重/肥胖率为36.56%。60~69岁(OR=2.145,95%CI:1.559~2.951)、70~79岁(OR=1.752,95%CI:1.270~2.416)、患有慢性病(OR=1.215,95%CI:1.061~1.392)、吸烟(OR=0.651,95%CI:0.556~0.763)、生活在中部地区(OR=1.255,95%CI:1.052~1.498)、生活在东部地区(OR=1.378,95%CI:1.169~1.623)、居住在城镇(OR=1.366,95%CI:1.193~1.565)、小学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OR=1.214,95%CI:1.034~1.427)、有离退休金(O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徽省≤7月龄婴儿、8月龄~14岁儿童、≥15岁成人麻疹发病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采用成组对照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三个年龄组各232名病例和对照纳入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婴儿组危险因素为6~7月龄(OR=5.255,95% CI:3.092~8.931)、住在城乡结合部(OR=3.035,95% CI:1.236~7.454)、早产(OR=14.896,95% CI:3.756~59.074),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OR=0.297,95% CI:0.153~0.574)和有兄弟姐妹(OR=0.464,95% CI:0.276~0.781)。8月龄~14岁儿童组危险因素为住在城乡结合部(OR=3.347,95%CI:1.365~8.204)、早产(OR=3.171,95% CI:1.185~8.487),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OR=0.313,95% CI:0.175~0.558)。≥15岁成人组危险因素为流动人口(OR=3.900,95% CI:1.633~9.311)、居住城乡结合部(OR=5.564,95% CI:2.485~12.459),保护因素为与<15岁儿童同住(OR=0.383,95% CI:0.216~0.682)。其他如男性、祖父母看护、外出史和医院暴露史等均是危险因素(均有P<0.05),有接种证、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等均是保护因素。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提议应确保MCV两剂次95%接种率和首剂次及时接种,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在麻疹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潍坊市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潍坊市抽取5 156名≥18岁成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 潍坊市成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5.16%、34.60%、9.39%;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男性(OR = 1.391,95%CI:1.164~1.661)、年龄大(OR = 13.568,95%CI:8.215~22.408)、饮酒(OR = 1.270,95%CI:1.060~1.520)、肥胖(OR = 9.644,95%CI:5.203~17.878)、高盐(OR = 1.020,95%CI:1.000~1.041)、自评健康状况差(OR = 3.006,95%CI:1.694~5.335)、锻炼(OR = 0.834,95%CI: 0.725~0.959)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男性(OR = 1.268,95%CI:1.032~1.558)、年龄大(OR = 6.049,95%CI:2.420~15.117)、肥胖(OR = 18.227,95%CI:2.471~134.480)、自评健康状况差(OR = 3.664,95%CI:1.093~12.277)、锻炼(OR = 0.719,95%CI:0.587~0.880)是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年龄大(OR = 2.209,95%CI:1.522~3.206)、自评健康状况好(OR = 0.859,95%CI:0.743~0.993)、已婚(OR = 0.599,95%CI:0.402~0.893)、肥胖(OR = 6.239,95%CI:3.868~10.062)、吸烟(OR = 1.281,95%CI:1.076~1.526)、高盐(OR = 1.024,95%CI:1.006~1.043)、高油(OR = 1.208,95%CI:1.007~1.014)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潍坊市成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其患病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老年人、超重和肥胖居民的健康管理,同时大力倡导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提高居民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城市社区1512名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崇文区龙潭街道办事处所辖社区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对可能与跌倒有关的9大类共90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跌倒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跌倒发生率为18.0%,经单因素分析表明痴呆(OR=5.34)、抑郁症(OR=4.61)、大小便失禁(OR=3.84)、生理失能(OR=3.17)、害怕跌倒(OR=3.09)等40个变量的分布,经χ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跌倒的危险因素有痴呆(OR=4.89)、抑郁症(OR=4.18)、降压药(OR=2.91)、青光眼(OR=2.77)、高血压(OR=2.27)、害怕跌倒(OR=2.12)、体位性低血压(OR=2.11)、服多种药物(OR=1.77)等.经常打太极拳(OR=0.60)、做保健操(OR=0.68)是跌倒的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老年人跌倒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综合性措施预防老年人跌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老年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21年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通州区6个社区、6个村庄的≥60岁老年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情况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通州区≥60岁老年人完成新冠疫苗一针接种率70.92%,完成二针接种率67.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5,95%CI:1.95~3.59)、外出购物休闲频率(OR=3.55,95%CI:2.37~5.32)、慢性疾病(OR=0.47,95%CI:0.34~0.66)、健康状况自评(OR=8.83,95%CI:4.70~16.57)、新冠疫苗接种知识和免费政策认知情况(OR=2.58,95%CI:1.50~4.43),对疫苗安全性看法(OR=3.42,95%CI:1.93~6.05)是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加强新冠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强调新冠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优化老年人绿色通道服务能力,提高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基于2018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65岁老年人口自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CFPS数据对我国≥65岁老年人自评健康情况进行分析,自评健康状况分为非常健康、很健康、比较健康、一般和不健康,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 174名≥65岁老年人,认为自身较为健康的占51.74%,认为不健康的占31.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78.023,P<0.001)、学历(χ~2=154.423,P<0.001)、工作状态(χ~2=118.280,P<0.001)、患有慢性病(χ~2=417.055,P<0.001)和过去两周身体是否不适(χ~2=747.681,P<0.001)与自评健康状况有关联。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0.935,95%CI为0.888~0.983,P=0.009)、年龄(OR=0.932,95%CI为0.884~0.981,P=0.007)、工作状态(OR=1.758,95%CI为1.572~1.965,P<0.001)、身体状态(OR=0.286,95%CI为0.257~0.320,P<0.001)、患有慢性病(OR=0.453,95%CI为0.404~0.508,P<0.001)、饮酒(OR=1.456,95%CI为1.267~1.674,P<0.001)和体育锻炼(OR=1.564,95%CI为1.407~1.738,P<0.001)是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老年人口自评健康倾向较为积极,学历、年龄、工作状态、身体状态、患有慢性病、饮酒和锻炼身体是≥65岁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